APP下载

钟山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2020-01-26王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

摘 要:钟山文化景观地处南京城市中心地带,风景优美,是南京最重要的风景区,目前在景区管理方面尚有许多问题,如景观内部存在与文化景观主旨不和谐的因素,行政机制缺乏统一管理。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建议管理部门统筹规划钟山文化景观,从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加强景区内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联系,重视文化景观外部共生环境的保护,建立合理的游览线路,重组资源,整合优化,深入发掘钟山文化景观的内涵,实现整个文化景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文化齐进的多赢目标。

关键词:文化景观;共生环境;分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钟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2018SJA0373)阶段性研究成果、南京艺术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钟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估”(XJ2016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给钟山文化景观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相关部门对钟山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划,如《明孝陵保护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京市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等,对钟山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方面的保护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例如《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中将钟山风景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山顶及山岳生态保护区、紫金山名胜旅游区、紫金山南风景游憩区、紫金山沪宁高速以南城市景观改善区、紫金山北风景游憩区、玄武湖滨水区、明城墙景区,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性。

文化景观既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文明、思想的记录。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所谓真实性,即要保持文化景观遗产的现状及各个时期的时代烙印,以及文化景观在演变与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关系,避免“保护性破坏”。所谓完整性,就是把文化景观遗产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考虑遗产内部与背景环境的统一关系。钟山文化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构成要素间的不和谐、行政体制作用方向的不一致、共生环境保护的不足、经济模式的掣肘、旅游活动带来的压力等方面。这些状况威胁文化景观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造成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降低。

2005的《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中教科文组织针对亚洲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文化景观并非静态。保护文化景观的目的,并不是要保护其现有的状态,而要更多的以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方式来识别、了解和管理形成这些文化景观的动态演变过程。亚洲文化景观受到了各种价值系统和各种抽象性框架理念(例如宇宙哲学、泥土占卜、风水、泛灵论等)以及各种传统、技术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与感染。要有效地保护文化景观,就必须对这些系统加以识别和了解。”本文参考这些建议,对于钟山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提出了针对性更强的建议与策略。

一、统筹文化景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钟山文化景观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如何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钟山文化景观的保护统筹协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体保护,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钟山位于玄武区管辖范围内,占玄武区很大的用地比例,如果就区论区来看,很难达区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用地开发,对钟山文化景观周边过度用地开发,将一定程度破坏文化景观赖以生存的区域环境,所以对钟山文化景观的保护应立足南京市层面,进行统筹安排。对未来钟山文化景观地区应实行区别化的制度设计,下调GDP考核指标,有条件可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城市中特殊地区就地论地的行政与财政管理体制。

玄武区应建立以保护好钟山风景区的完整性为主要目标,对已经出现的高层建筑,如破坏了钟山风貌的连续性或超出了钟山景观及周边的环境承载力,影响了钟山景观完整格局的,应有计划地控制引导,甚至分步拆除。未来严禁在生态、景观敏感地带新建对文化景观产生不良影响的构筑物。根据全市层面不同的区位特征,将钟山文化景观地区的开发进行区域统筹,合理转移,在文化景观价值低的其他行政区,采用紧凑开发的模式。市域范围新区建设,吸纳并疏散钟山文化景观所在老城人口,降低钟山周边人口密度,合理调整钟山周邊老城功能。强化钟山地区展示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形成南京总体层面的疏密结合,既保护城市的文化环境与城市记忆,也能发挥南京城市的集约与效率。

二、加强文化景观内部人文与自然的联系

文化景观是人地和谐的景观,“在中国的传统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景观和城市设计中必须尊重自然,中国城市被非常小心地安排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文化景观应该是人们能够纾解心理、精神压力的地方。文化景观应关爱人们建康,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让人们创造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对钟山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从静态保护转变为积极的、动态的可持续保护。注重景观内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互相联系。文化景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对人们生活的关爱。

将文化从自然背景中分离出来,会破坏文化表达的真实性与景观整体性。所以在景区规划时把人文因素的考量置入环境之中,根据环境与周围景观导向的需求,建设适宜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山水特征与人文历史脉络,合理规划景区内景点的特性与组合,符合钟山文化景观的主体价值体系。2016年5月,位于钟山南麓山脚的南京博物院以传统元素为创作题材,展出了“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其中作品《升》(图1)以“钟阜龙蟠”为母题,在特展馆顶楼观景平台以雕塑与装置结合的形式,将钟山作为背景,遥遥可见明孝陵,传统与现代碰撞,人文与自然结合,带来新的文化景观组合。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类似的思路,在钟山文化景观内部重点找寻并打造相关的人文与自然的结合点。

三、重视文化景观外部共生环境的保护

钟山文化景观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景观内部的保护,还应包括景观外围的共生环境。对钟山文化景观的研究还应包括该遗产与南京城区,与长江、燕雀湖、玄武湖、青溪、金川河、秦淮河诸水,与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石头山、五台山、栖霞山、青龙山、牛首山诸山的关系。所以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南京城是钟山文化景观的共生环境。

钟山文化景观核心保护区包括整个钟山山体以及钟山上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作为重要文化基础和标志性景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秉持最小干预,禁止任何破坏行为。通过建构不同的文化主题系列,突出文物古迹的展示功能和观赏功能,让人们了解其中的内涵,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遗存。正如《会安草案》中的指导性建议:“文化景观并非静态。保护文化景观的目的,并不是要保护其现有的状态,而要更多的以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方式来识别、了解和管理形成这些文化景观的动态演变过程。”避免景观的僵尸化、脸谱化保护,充分发挥文物古迹和近现代史迹的重要历史价值。同时,要控制钟山文化景观核心区的参观人数,限制超量接待对文化景观的不良影响,坚持保护中利用。发掘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强化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几个历史节点的文化内涵。此外,钟山景区内目前有很多单位,应控制入驻企业的性质,甚至减少入驻数量。

针对一般保护区,也就是文化景观核心保護区外围,如钟山山脚地区,可以适量增加旅游休闲用地,将引导旅游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设施从核心区域内转移到山脚,这样既维持了景观核心区域内景观要素的和谐,又使得南京的城市生活与钟山文化景观建立有机联系,方便市民,打造钟山风景区外围的文化产业休闲带。对山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利用,丰富城市山水风貌特色和创建宜人的城市景观特色。针对一般保护区的历史建筑,应在保护的前提上增加现代使用功能,重点保护、整治、修复和开发利用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恢复使用功能。在使用功能的处理上,分管部门应该把好关,不要增设与整体景观环境差异太大的项目,书店、艺术馆等与文化相关的服务行业优先考虑。

对于城市缓冲区,因为文化景观遗产辐射大半南京城,所以很难做到行之有效的协调,要降低城市发展中文化景观与现代建设之间的冲突,应减少两者之间发生硬性直接碰撞的概率。在钟山与城市之间刻意设立一定的缓冲过度区域,达到维系文化景观遗产和城市空间风貌协调的目的。城市缓冲区应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结合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内涵,形成不同主题和特色的文化绿色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

六、建立适合公众游览的管理体制

钟山文化景观内分散的管理制度,是对整个景观组合的形成造成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把握施力的方向,把钟山文化景观视作关联性、统一性的有机整体,成立专门针对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委员会。正确区分哪些是该保护的,哪些是该修建的,排除不和谐统一的要素。在加强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规律,进行资源重组,加强景观之间的协调性,实现文化景观的内部优化。消除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钟山文化景观自身的优势,实现整个文化景观遗产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多赢目标。

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是冻结式保护,应在保护基础上与发展相结合,全面彰显和延续历史文化内涵,体现钟山历史文化的特色。吴良镛先生指出:“文化保护必须坚持将疏解、减负、转变功能为前提条件,传统的历史文化空间,在新时期要打上现代文明的烙印。应摈弃复古思想束缚,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老城的方法和途径,让历史文化资源亮、用、活起来。”

钟山之上有众多的宗教建筑遗迹,可以统筹安排,联合打造一组宗教旅游线路,差异对待,分为冥想参禅、请香拜祭、卷抄经文等几个功能板块,个别旧址仅以遗址形态出现,形成一系列跟佛道两教主题相关的观景与活动安排。公众可以自由选择在某处驻足,进行不同类型的体悟宗教文化活动。规划安排可以参照日本京都的哲学之道,其间有游客众多的银阁寺,也有开展公益活动不定期开放的法然院,还有适合参禅、人迹罕至的安乐寺,各寺主题鲜明,分工明确。

陵墓景观是钟山最重要的文化景观,明孝陵与六朝诸帝陵寝以及明初功臣墓应着重发掘其中的皇权政治与风水文化,强调其中的关联性,让观众对钟山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体悟。中山陵应与其他民国名人墓,以及民国纪念性建筑联合打造民国文化旅游专线,并且个别民国建筑应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使原有的文化生活复苏,比如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永丰社现将用途调整为书店——永丰诗社,号称南京最美书店,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图2)。

应把钟山文化景观打造成感受南京悠久历史、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文化与生态并重,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养生健身的场所,充分发挥钟山与玄武湖作为南京城市中央公园、生态绿心的作用。合理安排观景路线,增加进入紫金山风景区的入口,与地铁、公交等交通站点统筹规划安排,景区游客可迅速疏散,并增强文化景观区的可达性。如增加紫金山北坡上山通道,强化景区步行游憩系统,逐步将部分私有化的公共步行空间还于市民。注意入口处景观环境的建设,增加的植被、可识性标牌应与环境相融合。

七、结语

钟山文化景观是在南京这样一处南北交融的地域文化中,依托于钟山的自然地貌,历经20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系运作下形成的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创造的,体现在景观构成与人类活动的历史轨迹中,它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护其历史沉淀、文化特征的原真性,按照时代的变迁改变相应的保护策略,除了工作人员的日常护理,还要聘请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士进行合理规划与研究,这些规划与研究应该从人地关系出发,以遗产核心价值为主导,强调文化景观保护的整体性,重视遗产内部的联系以及共生环境的保护。对于核心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城市缓冲区展开分级保护,建立适合公众游览的管理制度。还要开展国民遗产教育,使公众了解钟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内涵,在全民中形成遗产保护理念,使人们能够自觉维护钟山文化景观遗产,进而可以使钟山以文化景观的身份来申报遗产,打造成南京的城市名片。钟山作为城市绿肺,千百年来,人们在此休养生息,在南京人民心目中,它的意义不仅是一座山,而是自然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的文化景观,更是金陵千年文脉的外化缩影。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4]王鹏善.中山陵志[G].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5]叶斌,苏玲,张成.大型古都整体保护的规划探索:以南京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

[5]姚亦锋.南京古都景观核心和生态文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9(6).

[7]殷维翰.南京山水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8]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9]王建国,高源,胡明星.基于高层建筑管控的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J].城市规划,2005(1).

[10]龚良.让文化景观遗产融入美好生活[J].东南文化,2010(3).

[11]周彬,董杰,杨达源,等.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12]王君.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13]苏则民.南京城市规划史稿:古代篇·近代篇[G].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君,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试论中国博物馆建筑在文化景观构建中的作用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
“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