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26曹林
曹林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我国城镇化率早已超过50%,城市人口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不可忽视城镇化建设背后涌现的一系列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问题。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其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城市中人、地、建筑等各个要素结合为有机整体,并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智能化、系统化治理城市,以有效缓解城市资源匮乏、承载过大等各方面的压力,智慧城市的提出也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简要阐释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起源与发展前景,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重点探究城市规划受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旨在为城市治理及规划相关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与传统的城市空间、运营、治理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将城市中诸多要素置于同一框架之下,城市居民、管理者、决策者以及物质要素具有联动性、协调性,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城市的自动化空间调整、系统化运营、智能化治理。基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优势,城市规划理念与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一是由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突出公众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民主参与作用;其二是遵循集约规划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保证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其三是动态规划,即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实时获取城市信息,发现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进行规划决策,继而实现城市精细化、动态化、跟踪化规划。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相契合,要深入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积极应对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智慧城市简述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及起源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城市及社会资源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导致资源日益短缺,甚至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及经济发展。以交通资源为例,虽然城市里积极建设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但一方面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交通设施难以满足全面承载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中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加,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严重。除交通资源以外,城市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等也存在短缺问题。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理念,由此引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上述重大问题。各国学者对于智慧城市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综合来看,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方式[1]。
首先,在城市体系建设上,智慧城市强调感知、互联和智能。感知是指城市建设需要在有意识及主动的基础上驾驭城市;互联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学、通信技术,将城市中的人、物等进行连接,实现统一化、智能化管理;智能是指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中“人”的主体地位,围绕“人”来建设城市,并通过智能化调整城市体系中各结构关系,为“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城市治理层面,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城市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等主体的协同,充分结合各主体的建议,发挥集体智慧,使城市治理朝向合理化、科学化发展。
综合来看,“智慧城市”的内涵为:以信息、通讯、科学等现代化技术为载体,以经济增长为驱动力,以资源共享与社会包容为理念,以“人”为主体,以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构建的现代化城市。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工作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传统的“物质”规划,转变为协调各方主体及城市要素,以此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城市服务[2]。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起源于美国,提出时正值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因此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为解决城市及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以企业及服务为主导的城市空间、运行、治理机制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欧洲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为生态环保,致力于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而亚太地区智慧城市则更具国家特色,注重多元化。由此可见,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皆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紧紧围绕国家自身特色及发展情况[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正处于摸索与初期发展阶段。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为合理利用城市及社会资源,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未来我国智慧城市会围绕公众展开,以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为核心促进城市居民、管理者、决策者及物质要素的协同。
二、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满足城市变化需求
在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的支撑下,城市成为数据及信息生产中心,海量的数据信息承载着城市资源量、公众的需求等,是城市管理及决策重要的依据来源。在此背景下,城市功能有所拓展,城市由原本的单一居住環境,转变为商业、工业、生态环境等集合体。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运转与治理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并非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简单的运用,而是秉承整体、系统、协调理念,基于知识社会创新2.0,将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构建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一个以共性为基础的服务网,一个通用的功能平台,一个共建共享的数据体系,一个高效统一的运行中心。其一,智慧城市遵循城市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核心,以共用、通用、应用为基本思想指导城市的发展;其二,智慧城市能够对城市进行精确的感知,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服务网;其三,智慧城市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调度管理与服务化封装,实现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其四,通过对城市数据的规范整编及融合共用,实现数据“总和”,继而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其五,智慧城市实现了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及跨部门协调联动。
在智慧城市同一框架下,城市数据在各要素及各部门之间形成闭环,增强城市居民、管理者、决策者及物质要素的协同与联动,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及城市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性
智慧城市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技术及商业是最强的动力因素,而企业是推进技术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城市建设、规划、治理实现了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尊重城市主体的创造价值与创新需求,积极实行市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增效赋能。
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高亚彪表示:对于特大型城市来说,智慧城市建设能缓解“大城市病”;对于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来说,也是一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关系到城市居民怎么通过市场化程度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智慧城市源于互联网发展与智能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发展主要来源于企业,将政府提供的城市管理及公共服务等内容与企业经济、科技创新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提高智慧城市带来的红利。
三、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
在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个僵化、单一的系统,而是交通、市政、建筑等多规合一,不同要素处于动态变化与相互关联之中,既协同又独立、既系统又分散,以发挥不同的功能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发展。而与此相对应的城市结构、监管方案、发展趋势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一方面使城市规划体系更加完善与全面,另一方面也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城市规划单位的影响
城市规划单位是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规划单位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是影响城市规划单位的业务量和业务种类,这一方面不仅包括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内容,还包括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内容和与规划政策有关的内容。智慧城市的发展,会对城市规划单位的实际效益及盈利的具体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增加与其相关的业务种类,如智慧城市发展纲要、行动规划方案等。
(三)对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影响
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是一项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不仅要求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具备基本的城市规划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确获取城市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扩充、调整城市规划方案。因此,城市规划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学習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参加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相关讲座与研究活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此外,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将先进理念、前沿知识、现代化技术运用至城市规划中,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继而成长为适应智慧城市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城市规划人才[4]。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案、标准、内容等尚不完善。文章基于智慧城市的起源、内涵、发展前景及特征,分析了智慧城市在城市变化、城市运行效率、政府与企业协调性三个方面的特征,重点阐释了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体系、部门、工作人员的影响,建议城市规划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在遵循智慧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城市特色,构建人、地、物协调的城市运转系统,以契合时代发展脉搏,促进城市智慧化革新。
参考文献:
[1]孙建波.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商品与质量,2016(38):82.
[2]方军.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J]. 低碳世界,2016(15):120-121.
[3]李争义.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3):91-92.
[4]谭周.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20(1):129.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