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视角下江南文脉在传统建筑中的发展

2020-01-26秦园张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

秦园 张健

摘 要:长三角地区在以“一核五圈四带”的都市圈体系急速发展的同时,其都市圈的空间格局也正处于亟需重新梳理的阶段。如何从江南文脉的传承中找准地区发展方向和有效路径,文化基因系统论说给出了答案。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的外在表象与精神内核展开多维度的思考与创新实践,有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有助于构筑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建设,同时激发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为促进学科生态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江南文脉;文化基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长三角都市圈传统建筑中江南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SYC-15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建筑装饰研究”(2017SJB1972)成果。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点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地区之一,提出了“一核五圈四带”的都市圈体系,初步明确了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方案。都市圈是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化高级形态的表现。我国往往将都市圈的概念与城市群结合使用,其中城市群侧重发展城市的空间组合形态,都市圈则更加强调中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地区的协同发展,二者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都市圈一体化可以看作是城市群一体化的细分,也可以看作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描绘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蓝图,明确了要推动五大都市圈的协调联动,以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大都市的形成过程是极化的过程,是周边要素向中心聚集的过程,属于极化阶段。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我国又一强劲增长极,正是以都市圈支撑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好时机,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潜能。

目前,长三角都市圈正呈现出交融发展的态势,其都市的空间格局也在进行重新的梳理,如何在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准确把握深度融合的方向和有效途径,正是目前的着力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纲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指出:“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我国新型都市圈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正是尊重场地的历史文脉精神,保护好历史文化脉络和地区特色风貌,这也正是促进城市宜居和谐发展,实现城市一体化的基础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中多次提到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形成了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系统论说。这里所说的“文化基因”概念的内涵指向的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的文化基因, 可以归结为是“红色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国外优秀文化基因三者的统一。正是这种融合才能使文化基因体现出对现代化的适应性、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对世界的传播性。文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现,而文化基因作为其复制因子,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重视都市圈的文化基因,使之在物质空间中得以保留和呈现,正是维护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关键所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江南文脉历久弥新,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脉的传播和传承有其深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江南文脉具有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的特点,蕴含着深厚底蕴和当代价值。传统建筑是反映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同时对区域内建造意匠及技术发展也产生着辐射影响,因此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提炼,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发掘传统建筑研究中江南文脉相关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为宏观把握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的外在表象与精神内核展开多维度创新实践尝试,有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实现地区特色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江南文脉的历史传承也在启示我们必须把崇文重教、尚农乐耕、精益求精、中正和谐等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宏观上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板块分别带有人文性质的文化圈和水系性质的文化带特征。需要以此为切入点,从资源发掘、价值评估、形态认知、保护策略及特色传承方式研究等方面,帮助全面了解长三角地区城市传统建筑的建造特征与文化的整体面貌,并正确认识与比较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差异性的发展脉络与鲜明特色。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区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文脉是地区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当今的需要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地区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通过启迪从而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建筑文化。同时,要注重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地域特色与文脉要素的关联性,以现代精神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从文脉要素、人文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与广泛探索,同时进行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打破以往单纯的对建筑空间本身的研究方式,尝试将历史人文、社会哲学、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整合式探索,以期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传统建筑的文化构成体系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读,而非只做表面文章。

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在代际之间进行纵向传递的同时也以横向方式进行传递。与生物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相比较而言,可以以文化基因的视角,将传统建筑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表现型,从而解析文化基因与传统建筑空间的内在联系,提取文脉要素指标。特定范圍内的传统建筑空间依赖其所承载的特定社会群体,是社会性与空间性的统一。而文化基因是文化结构谱系中最活跃的可传播单位,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也不属于纯粹的精神范畴,并且存在连续性变异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对文化基因及其表现型的研究,揭示文化基因与传统建筑空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在文化基因变异影响下的空间演化规律,从而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提供新的保护与发展思路。

文化基因对都市圈空间的控制机制和变化规律则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索,从历时性方面解释文化基因的变异与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空间为线索,从共时性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共生发展,以及其对空間的控制作用。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设计类型学与人文类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中的江南文脉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目前针对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构造特征与外部空间研究,江南文脉与文化基因对传统建筑各个方面影响的重要性并未被完整揭示出来,文化基因作为复制因子在物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控制和影响的作用,重视城镇文化基因,使之在物质空间中得以保留和呈现,是维护传统聚落风貌特色的关键。借助仿生物基因遗传理念——谜米,从文化基因角度探讨、剖析影响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人文因素,通过研究文化基因引起的建筑空间形态演变,试图对传统建筑中江南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关的策略。此外,以市镇平面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可以透过历史遗存的物质现状,分析出历史片区及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使研究内容更深入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环境设计发展时间短却迅猛而急促,在发展之初对西方功能主义的设计风格几乎全盘接受,而造成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缺失。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对传统与文化建立人文角度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才是对中华民族遗产和精神财富最佳的继承方式。这也对设计的各个阶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与传统文化进行逻辑求证的同时,还要思考其和谐与错位,并从中找到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基因吻合点。只有奠定了设计中稳定的人文根基,才能激发作品所引起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以及对其进行的礼敬、继承和创造性推进是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和传承态度。文化自信必须也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重视文化熏陶,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才能使广大群众坚定其信心,产生文化自觉。同时,将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艺术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以一种集体的自觉融合状态进行保持,才能发展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之道。环境设计所满足的需求是多样的,所反映的现象是丰富的,它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深刻的。用文化来审视环境设计学科,意味着不仅开辟了通向现代环境设计的道路,也打开了阐释古代传统建筑的新思路,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去创造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环境设计文化,并保持生态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

[2]霍艳红.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7(2).

[3]郭继文.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9).

作者简介:

秦园,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空间形态及设计美学。

张健,硕士,无锡太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区域文化基因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在中国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的再现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