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2015-04-03齐小军,李云峰,陈永亮
齐小军,李云峰,陈永亮
摘要:文化基因安全问题是关乎一个民族整体心理素质与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文章以当代中国出现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剖析了以斗争人性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具有的可能风险,阐述了以 “天人合一,以心转物”人性论为基因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推进人类健康、永续发展方面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关键词:文化基因;人性伦;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37-02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宏大历史潮流中,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诠释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巨大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坚决防止中国传统文化被边缘、衰落、取代,甚至消亡的风险。
一、中国文化基因安全问题的出场
当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基因安全问题。
(一)文化基因安全问题的思想渊源
文化基因安全问题思想渊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学者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书。道金斯从生物进化论角度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不是个体或群体,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可以还原到基因行为的自私性上。当然,“对人类行为的探索过于复杂,它不仅涉及到人类行为本身,也涉及到探讨者的观点和立场。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是我们也可以不做它的终生奴隶。”[1](P.4)由于“对人类行为的探索”“涉及到“探讨者的观点和立场”,人类行为倾向性的基因研究就由生物学领域转入了文化学领域。因为,“探讨者的观点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可能对人类的行为文化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理由是,“人类也是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把自己的能够接受文化信息的结构遗传下去,从而使每个人类后代先天地就具有了能够接受人类文化信息的结构的。学界通常将这种结构称为文化基因”。[2]所以,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实际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提出了文化基因安全问题。
(二)文化基因安全问题的实质
文化基因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一个与和平演变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西方反动势力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和平演变充分说明,文化基因安全问题应当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因为,当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将带有特定需要的目的基因的文化输入目标国家后,这种文化就可以自动通过文化基因的遗传方式,破坏、重构目的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增加和平演变实施国所期望的新特性,进而培养出具有特定心性的民众,以此扰乱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秩序,最终达到颠覆目标国家政权的目的。其惯用的切入点在于目的国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经济生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德国学者科斯洛夫斯基在他的《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就曾深刻揭示了这种路径的潜在可能性:伴随技术进步和工业社会走向服务性社会的转变,文化在生产和消费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文化对经济的介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社会科学研究者把高失业率看成是一种产生人类生存新方式的机会,因为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思想形成、享受清闲的机会。这种结论正确与否固然有待考察,但现代人用文化丰富劳动,并增加艺术、娱乐、科学和精神的东西,文化财富在生活中的比重加大确是一种确定不疑的机会。应该说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给我们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机会。[3](P.71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机会,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乘虚而入,将已经被植入理性与欲望分裂人性基因的文化输入中国,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诱导、催化,妄图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因此,中国文化基因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警觉。
二、警惕西方文化中的斗争性基因
中国文化基因安全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与欲望分裂的斗争性人性基因。
(一)西方文化中的斗争性基因
理性与欲望分裂的人性论假设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在此书中指出,人的心灵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欲望。在柏拉图看来,要保证人类的心灵健康、和谐,就必须做到情感和欲望服从理智的统帅,或者以理率情制欲。这一人性假设框架虽然在以后西方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几经变迁,但从总体上还是对西方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然而,这一人性假设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它内在地赋予了人性斗争性的必然逻辑。因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人为地植入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角色的阶级属性,即斗争属性。尽管有些学者尽力用调和的语言粉饰西方文化斗争性基因的本质及其可能风险,但西方文化已经走入困境的现实境遇,已经难以掩盖这种文化表现出的破坏力!
(二)斗争性文化基因对西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以斗争人性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对于繁荣经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以这一人性论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却也在当代西方社会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自我的身心斗争掏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基础,造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最为严重的道德危机与社会秩序混乱。麦金泰尔在总结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道德危机之后,总结道:无论是情感主义还是理性主义证明路径,都无法填补道德与人性之间的鸿沟。并最终选择了将“自我”安置于带有社会属性的“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命运即“传统”中寻找自我的道德价值。
然而,在西方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中,麦金泰尔的理论设想彻底沦为了一场空想。美国当代西方地理学中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戴维·哈维在1990年出版的《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中不无悲观地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造成的时空压缩已经将每个人压缩于一个狭小的生活空间当中,人的社会性正在因此而逐渐消亡。因而,麦金泰尔赖以重构人类社会性的“共同体”理论大厦也因失去其现实基础而随之坍塌。戴维·哈维在上述著作中指出,时空压缩的现实状况导致了“美学战胜伦理学”的可能性。然而,在书中结尾处戴维·哈维不无乐观地预言了一场“伦理学反对美学”[4](P.446)的“持久的精神革命”的到来,但这一革命的出口在哪里,他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仔细推敲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带有全球性的现实问题的文化根源不难发现,以斗争人性论为基因的西方文化除了是社会道德秩序混乱的罪魁祸首之外,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问题、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各国政府面临的腐败问题、国际秩序问题等等问题的根源。这种以斗争性人性假设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期就已经走向了“终结”。根本原因就在于破坏性就是这种文化的本性,它是对人类来源于宇宙自然但又离不开宇宙自然的本性的彻底否定,因而,其生命力必然是短暂的。义无返顾地坚持,只能使人类在获得短暂的狂欢之后,走向集体的自我毁灭。
因此,在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国人对西方外来文化基因的威胁问题应该做出理性的评估,评估的依据应该是是否能够有助于增进,而不是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安全。
三、对抗西方文化转基因威胁的战略选择
笔者以为,中国传统儒家“心体合一,以心转物”的人性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基因之一。它在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最为根本性的作用,将其作为当代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文化基因,作为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基因安全威胁的文化武器,不足为过。
首先,以“心体合一,以心转物”人性论为基因的中国文化通过培养人对宇宙自然感悟能力的方式,化解了以斗争性人性论为基因的西方文化可能导致的人类文明终结,为人类走上永续、健康之路提供了可能性。
“心体合一,以心转物”的人性论主张,人类社会的进步应该通过发现、运用宇宙自然规律,而不是征服宇宙自然规律的方式完成的。因为征服是建立在人类理性超越宇宙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行为,而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只能按照宇宙自然的规律生活,人类一旦试图通过超越宇宙自然规律的方式寻求进步,那么,人类就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其次,“心体合一,以心转物”的人性论通过主张心体合一,反对心体分裂方式,超越了西方斗争性人性文化基因导致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缺乏道德支撑的弊端,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道德力量提供了可能性。
以“心体合一,以心转物”的人性论为基因的中国文化可以使人内生道德需求的动力。这种人性论认为,人性问题只是一个怎样遵照宇宙自然规律,解放自身宇宙自然本性的问题,而不是理性与欲望如何分立、对峙的问题。
可见,以“心体合一,以心转物”人性论为基因的中国文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道德基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又是中国文化超越西方文化的表现之一。
最后,“心体合一,以心转物”人性论文化基因通过主张“转”的方法保全自我价值,超越了以“节制”、“禁欲”、“放纵”的自我否定方法体现自我价值的西方文化 ,为人类社会永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现实路径。
“转”,即一方离不开另一方,同时又要对另一方加以运用。故荀子《劝学》中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之说。所以“以心转物”的智慧在于,它是对人性的保全,而不是克服或超越。它告诉世人,如果人不能时刻警醒自己保持心灵的纯真本性,就很容易被包括自己身体在内的物所运用。这个时候,人就很可能迷失自我,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综上所述,以斗争性为基因的西方文化虽然在推动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此而不加批判地吸收,就有可能威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安全,进而出现改变民族心理素质、偏离人类社会永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可能倾向。因此,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基因问题,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英]道金斯,卢允中译.道德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严春宝,严春友著.文化全息论(第八章)[M].
[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美] 戴维·哈维著,周宪,许均主编.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