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峨日朵雪峰之侧》相关细节的研究探讨

2020-01-25李芳婧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
关键词:研究探讨

李芳婧

摘  要:《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写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作品,1957 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社会环境冷寂沉闷,这首诗写于 1962 年 8 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无论从艺术要求和时代背景来看,朦胧的写法都是比较好的选择,朦胧诗的意象都是我们注意的重点,诗歌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细节的研究,去获得一些精彩的感受。

关键词:《峨日朵雪峰之侧》;相关细节;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078-01

(一)“侧”包含的三层内涵探寻

这个侧字出现在题目中,笔者认为它至少与下文的三个地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一:“侧字”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的结果,这个“仅”说明了作者的竭尽全力,但是仍在侧面,没能登顶,这个侧字写出来作者虽然拼尽全力但仍心有不甘的心情。第二:“侧”字是和“石砾”有着紧密联系的,“石砾”顾名思义是不穩固的碎石,他的不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外界的自然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它本身身处“侧”面,其实你仔细翻开图册你会发现,祁连山山脉的侧面都是有一定坡度的,笔直而上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石砾”的滑落也和这个“侧”密不可分,当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仅能”了。第三:文中说为了维持自己的高度,“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他留下了血滴,面对山海,坚定而执着,而这个“侧”更能反映这种维持高度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二)撕裂的“千层鞋”

我们其实很容易忽略一个细节,但要注意的是血滴是从撕裂的千层鞋底渗出,撕裂的千层鞋底很值得玩味,鞋底的撕裂是由于作用力朝向不同的方向,很明显在“侧”面有一定坡度的情况下,他很容易受到往下的力量,而他要维持自己的高度,只能拼命地往上用力,所以导致了鞋底撕裂,所以这个细节也与“侧”字密不可分。但是很明显的它是要和上文的铆钉形成补充,合力说明这种维持高度的努力之大。

(三)“彷徨许久”和“决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诗人登上山顶之后,他看到的是“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那么这里有一个相反的词语:彷徨已久和决然,一个表示徘徊和迟疑,另一个表示义无反顾,他们矛盾吗?当然不。我们前一篇文章在学《红烛》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其实这两篇文章的内在逻辑是一样的,正是由于矛盾和徘徊,所以做出选择后才如此的决然,坚定又悲壮,而在这里太阳我们可以结合时代理解为希望和理性,希望和理性徘徊之后毅然决然地决定向黑暗的现实宣战。

(四)“锈蚀”与“小的可怜”背后的生命力

我们仔细读诗歌会发现,之前的诗句只是出现了一个“石砾”,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锈蚀”,可以想见程度是不断加深的,但在“锈蚀”之上,作者却可以独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意志该有多么强大。当然作者也将这种情感赋予到了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在这里我们可以连起来看,小的可怜尚在锈蚀之上也独享快慰,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自己也如蜘蛛般地渺小,但是生命意志亦可以在锈蚀之上独享快慰,何等壮阔!在当时的时代实在是难得!

在时代里维持自己的高度,不与时代一起沉沦,这是昌耀的态度,它散落在文章细节里,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巴川国际高级中学校,重庆   404100)

猜你喜欢

研究探讨
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于种子包衣技术的探讨
践行工匠精神激励机制的探索研究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某企业集团全面预算会计管理设计方案的研究与探讨
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探讨
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