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办学背景下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开发
2020-01-25黄家伟
黄家伟
摘 要: 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业成绩稳步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的增强,再加上青春期,不少中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社团办学的平台,在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中利用影像视频,编制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非常必要,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和减轻学生心理问题。本文试分析目前C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找出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问题和学校学生现阶段特有的问题,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关键词:影像;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026-03
一、影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影像心理健康教育
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把电影、电视剧、微视频等视频影像材料引进教育,将优秀、健康的影视作品科学分类系统编排,教师按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将其按课程教学方式呈现于课堂之中的一种心理教育方式。把经过筛选、具有积极心理暗示的电影作为干预青少年心理的一种方法,是几年国内外来比较新颖的一种心理干预和教育方法。“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将电影作为一种影响青少年心理的积极手段,让学生成为具备积极心态的人,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践的例子。
2.理论依据
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心理学上的“电影疗法”,根据心理认知理论和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电影对大众心理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英国电影专家玛吉鲁斯发现:“电影治疗法最成功的地方,是让那些不常开口说出内心想法的人尽情的诉说心中的情感。”①张爱宁将电影治疗界定为一个干预或者说是援助的一个过程,将影像作为治疗的媒介,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进行分析、解构达到治疗的目的。②
很早以前,心理咨询师们注意到了电影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开始把电影应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譬如Sterner,Gary A在团体治疗中应用磁带和电影来影响小组行为和小组成员吸引力的研究(1973)。国内也有人尝试把电影应用于团体小组辅导活动中,如俞晓歆(2005)把电影应用于暴力未成年犯的团体中,蔡迎春(2006)把电影应用于大学生人际信任训练团体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采用影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1)校情分析:
C中学是位于广州市荔灣区的一所初级中学,2013年以前C中学曾遇到过三个现实问题: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不强;家长社会对学校不认同;学生负面情绪较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三个现实问题,当时让老师们感觉到,这些学生对学校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不会听从老师的教育。尽管再用心,因为缺乏认同感,家长也不会配合学校教育。
从2014年秋季入学开始,学校开始社团办学的尝试:通过“学生自主+导师推荐”的模式,进行特色社团编班,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可以学习一门心仪的社团课程。
我国的学生社团由来己久,社团在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大部分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愿组成、按照一定的章程,自主开展各种各样活动的学生组织。
让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班级,在学习之外也可以相同感兴趣的知识题材。志趣相投的学生在一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自己的班级的心理,慢慢地也逐渐对学校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了。随着学生负面心理的减少,正面情绪的增加,学校教学秩序与办学成绩也逐步地提高,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度也逐步的提高
所以说社团办学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积极的、正向的教育,是其他办学平台不具备的优势。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心理教育和德育价值双重价值也慢慢凸显。
(2)初中青少年行为与心理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而美好的阶段。一般而言,青春期指体现所有灵长类动物在生理青春期的社会心理行为。③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越来越丰富,但是良莠不齐,对于正处在心理、生理都相对稚嫩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深刻,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媒体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影片,起到温暖了青少年的心田,触动青少年的感知的作用。健康正面的影片或视频材料对青少年的教育阐扬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来说充满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影像心理健康教育在C校实践是可行的。由于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同时也缺乏本校特色,因此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影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
二、社团办学背景下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1.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应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促进”的功能。
(2)实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
按照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理论,影像心理健康社团课程设计是开放的,是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影像故事里的情景,是课程系统中多样因素的结合,是有机的“生态系统”。学生在实践影像故事里情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与教师讨论,能够对教师进行质疑;而教师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的根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静观,他们在观影过程中有着主动的、积极的、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活动,他们总是带着既有的观念、知识去理解和建构文本。因此,在观影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重新建构人格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特色角度考虑课程目标。如此形成的标志性的课程是学校特色之所在。因此,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
C中学以“嘉庚精神”:“诚、毅、忠、公”为校本教材编订的核心,以培养如嘉庚先生一样的爱国人才为主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主要目标之一是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嘉庚”精神的内化;其次以培养智力正常、情绪正常、意志坚强、自我观念端正、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六个标准的心理健康学生。
3.課程内容框架
本教材以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为素材,以“嘉庚精神”:“诚、毅、忠、公”为我校校本教材编订的核心精神,所以内容以“精诚、坚毅、忠勇、奉公”四个板块来呈现;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主要环境是校园和课堂,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他们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以及生活上,因此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涉及到学生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培养,耐挫力培养,青春期辅导等各个方面。每个板块各设置5主题课时,4个板块共计开发20个主题,60个课时,4-5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周期:
“精诚”系列:以“诚信、友善”为主要的题材,编订对应的电影目录,剪辑合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片段,以此为基础修订校本教材。
(1)嘉庚精神内涵主题: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
影像材料:《陈嘉庚代父还债》、《诚以待人》
(2)人际关系主题:认识新朋友
影像材料:相声“朋友圈”
(3)意志力培养主题:梦想的翅膀
影像材料:《拿破仑的故事》、《恰同学少年》片段
(4)学习能力主题:和“佛克斯先生”(focus)做朋友
影像材料:专注力实验“白衣服的球员传球多少次”
(5)情绪情感主题:头脑特工队
影像材料:电影《头脑特工队》片段
“坚毅”系列:以“坚毅”为主要的题材,编订对应的电影目录,剪辑合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片段,以此为基础修订校本教材。
(1)嘉庚精神的内涵主题:毅——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念;
影像材料:《陈嘉庚先生坚毅创业视频》
(2)人际交往主题:三个臭皮匠
影像材料:校运会接力比赛视频;
(3)家庭关系主题:家;
影像材料:某同学家庭日常;《陈嘉庚节俭治家》
(4)意志力主题:迟来的快乐
影像材料:《棉花糖实验》
(5)学习主题:时间去哪啦?
影像材料:《苍蝇的一分钟》
“忠勇”系列:以“爱国、敬业”为主要的题材,编订对应的电影目录,剪辑合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片段,以此为基础修订校本教材。
(1)嘉庚精神的内涵主题:忠——永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影像材料:《陈嘉庚抗日救亡》
(2)学习能力主题:不爱学习的匹诺曹
影像材料:迪士尼电影《匹诺曹》片段
(3)人际交往主题:沟通百分百
影像材料:电影《傲慢与偏见》片段
(4)家庭关系主题:背影
影像材料:电影《长江七号》片段
(5)情绪情感主题:别让愤怒冲昏了你的头脑
影像材料:电影《戆豆先生的假期》片段
“奉公”系列:以“公正、法治”为主要的题材,编订对应的电影目录,剪辑合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片段,以此为基础修订校本教材。
(1)陈嘉庚精神内涵主题:公——永无止境的奉献精神
影像材料:《陈嘉庚节俭节俭办学》、《一心为公》
(2)学习能力主题:认识大脑
影像材料:《认识大脑》
(3)情绪情感主题:夏洛特烦恼
影像材料:电影《龟兔赛跑》片段
(4)意志力主题: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
影像材料:电影《国王的演说》片段
(5)人际关系主题:竞争与合作
影像材料:动画《玩具总动员》片段
4.已开发部分教材图片:
三、结语
社团办学背景下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初步开发的尝试是成功的,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道路。
经过培训、实践,C校广大班主任已能够利用好校本影像心理健康教材组织班会课,但是毕竟电影是虚构的东西或者离我们实际学校生活较远。该校各班后续制作的有社团特色的德育微视频,充实校本教材的素材,让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更接地气,让校本教材具有“嘉庚精神”、“社团特色”,更贴近实际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
但是,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影像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法、教法;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系统,评价在本课题实施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评价系统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否合理对学生的工作有合理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有合理评价,对学生有合理的引导,是本评价系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景宇:《以电影为文本研究“潜意识”之可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年第 4 期,第 142-144 页。
[2]张爱宁:《观影疗心——电影在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08 年 5 月博士学位论文。
[3] 马塞尔·达内西:《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孟登迎,王行坤译,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第3-6 页。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社团办学背景下影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开发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574)】
(作者单位: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