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1-25杨光梅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对于市场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人们开始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产品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力,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教函【2019】762号文基金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研究成果。

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到消费升级的阶段[1],消费者在对产品功能等基本品质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凸显其个性化和多元化,并逐渐呈现出对传统文化新体验的偏好。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培养能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产品设计专业人才,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教学中的创新变革和发展的新路径。

一、教学改革目标

我国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借鉴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课程建设方式,随着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设计学科体系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学科建设队伍。设计以服务人类社会为目标[2],以传达相关的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为核心。在此趋势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必要的研究方向。结合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深入理解

随着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崛起的年代的“95后”“00后”们相继走进高校,新一代学生们在物质上相对比较富足,对电子产品、智能产品、互联网的认识远高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腾讯cdc2019年基于Schwartz价值观理论体系及量表进行测量,发现00后的价值观是博爱-大自然、行动自主、博爱-关注、社会安全、友善-关怀等,更偏向于对内心和精神层次的追求[3](如图1)。因此他们对接受传统文化是积极的,有些甚至表现出很渴望的状态。

产品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重点,而创新力的来源除了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更深层次的创新力则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深入理解,并形成传承和创新的设计力同时,对学生的特性及其成长时代进行分析了解,并抓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

(二)傳统文化通过设计进行转化输出

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国家和市场发展的趋势,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再设计,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加大投入。越来越多像故宫文创、敦煌文创等优秀文创产品相继走进大众的视野,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认识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时,从专业特性出发,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文化和传达文化的设计思维。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性:审美的独特性,元素符号的独特性,以及民风民俗的独特性。从其独特性出发,利用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将文化进行可视化拆解,图解外显化,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的图解、演化等方法,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新解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力。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完成本次教学改革目标,让学生们能够对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输出,首先,在设计课题研究时,就要让学生们从文化研究入手,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对历史、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相关研究。其次,通过设计理论的引导和设计案例的启发,辅导学生完成文化元素的提炼、演化。最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实践完成设计成果并进行展示展览(如图2)。

(一)与公共课程协作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这些年中,传统文化已经以一些正式的课程的方式在校园内遍地开花,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审美素养”“中国文化概论”等。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公共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广度和深度的理解。

(二)深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点

1.传统文化的历史解读和深度挖掘

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不仅由于其文化背景,更在于其文化表现背后的深刻内涵和精神追求。随着市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大力开发,从对文化表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和演化转向对更深层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设计运用。

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文化创意设计”中,以丝路文化为研究主题,对其传统礼节、传统器材、传统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挖掘其中的设计点。梳理出历史、视觉元素、文化元素、故事情节、精神内涵等演变。图3、图4是学生在进行香氛产品设计时,对中国香料的器皿演变的研究,结合《红楼梦》中女子的性格特征进行设计。对《红楼梦》中女子性格进行颜色、花语和味觉的分析,用不同的颜色和花来表达相应的味觉。

2.实地考察和体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族采风”“艺术设计实践”等课程让设计类的学生们走进一些文化发源地或者文化遗迹保存较好的地方,亲身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带学生到非遗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新疆喀什地区,体验和了解土陶文化、土陶的烧制,听维吾尔族大爷讲阿凡提的故事,在博物馆感受西域的文化历史等。在当地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下,帮助学生发挥产品设计专业特长,为当地手工艺提供新的想法。喀什高台民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逐渐形成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特点。图5为学生在喀什考察后,受当地房屋建筑特点启发设计了一套能够叠放的茶碗和茶壶。

(三)设计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提炼与演化

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挖掘,并通过设计的方法提炼出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或者最具影响力的元素[4],再对原有元素进行设计演化。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文化历史追溯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文化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通对目标人群的行为、需求、动机的研究,及对文化的视觉元素、行为元素或者寓意元素的深入分析,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理念。图6为学生在研究节气和其文化内涵的关系时,分析立夏三候之一的蝼蝈鸣(即青蛙)与夏天的关系:青蛙的鸣声代表着夏天的味道更浓了,并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一款驱蚊器。图7为另一组学生在分析大寒节气时祭灶王的民俗后设计的作品,祭灶王代表着春节要开始了,大寒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代表着冬季的结束、春天的到来。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一款带有春天气息的《送灶王》餐具,并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象征吉祥如意。

2.设计赋能传统文化,发展新面貌

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发展由于技艺的繁琐、经济收入微薄、外来文化等因素备受冲击,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尝试通过设计赋能,运用现代技术改变现有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发展模式。新疆和田墨玉县于2018年7月11日列入首批我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墨玉县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手工艺:维吾尔族传统地毯编织、艾提莱斯绸纺织、奎亚小刀制作、维吾尔老虎舞、喀拉卡西塞乃木、维吾尔油灯舞、维吾尔传统且力西等[5]。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吸引当地年轻人积极继承和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政府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手工艺和文化产品,组织建设了各种手工艺厂,并组织当地年轻人学习和工作。

我们到当地调研,深入了解后发现:1.当前所生产的手工艺品沿用传统的图案元素,缺乏创新和与现代审美的融合;2.售卖的渠道主要为传统的线下渠道,没有运用互联网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缺乏技术支撑。因此,结合高校设计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我们要打造一个线上平台,吸纳高校设计专业师生作为设计力量,针对墨玉县本地特色文化进行扶贫化设计。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升级。同时通过线下体验馆的打造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文化能够进行更广泛地传播。

三、结语

学生们通过对相关课题和项目的参与和设计,从文化研究到深入调研、体验和设计,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文化对设计的深刻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设计与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并采用启发式教学、协作共同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到文化传播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冲击,原生态文化被完整保留的部分较少。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二手资料的辨析研究能力有限,对文化的解读能力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另外,在设计教学中,需要加强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合作,提升学生设计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馬宇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2016(8):73.

[2]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设计方法与策略[M].武汉: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15:65.

[3]2019腾讯00后研究报告[EB/OL].[2019-11-01].https://cdc.tencent.com.

[4]徐红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苏州为例[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5.

[5]张宗登,张红颖.论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设计,2017(1):78-79.

作者简介:杨光梅,硕士,新疆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传承传统文化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青花·木 产品设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