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价值论视角下的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研究
2020-01-25吴小勉
摘 要:江南先民留下的丝绸染织艺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仅仅将其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看待,更应当将其艺术特征与当代创作需求紧密结合。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江南丝绸逐渐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师从造化的创作理念,运用视觉符号合理表现人们美好生活愿景的创作方法,以及工匠精神的物化诠释。
关键词:丝绸;染织艺术;江南;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数字化传承研究”(17SYC-101)阶段性成果。
自古丝绸之路开辟至今,丝绸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代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江南丝绸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逐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已誉满全国。如今,江南地区的杭罗、云锦、宋锦、缂丝、瓯绣、苏绣已成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江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该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梳理,还可以通过借鉴先民的意匠智慧,推动我国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实践的发展。
为了深入地分析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价值,本文以实践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实践价值论的主要思想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实践是价值的起点,也是价值动态生成的过程[1];其二,实践并不只是个体劳动,还包括了社会系统性行为[2];其三,价值不是纯粹的客体属性,还是主体的主观臆想。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当客体的特征可以满足主体的需求时,价值便产生了[3]。运用上述理论可以系统性地揭示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价值形成、价值特征和当代价值。
一、经济因素和技术创新对艺术价值形成的推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价值的产生也来源于人们多维度的社会实践。在这些社会实践中,经济与技术是影响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它们对于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价值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贸易为艺术价值的提升注入了动力
在化纤技术市场化之前,丝绸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商品。在宋代,我国丝绸便已销往朝鲜、日本和南洋诸国。现在,日本还保存着道元缎子和大灯金澜,这些都是南宋时期的丝织品[4]52。明清时期,江南丝绸的经济价值突显,成为国家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贸易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促进了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不同地域的贵族和富裕阶层对于丝绸的品种、色彩、图案等有着不同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需求还在发生着变化。康熙四十年,哈萨克等族对丝绸的需求新增了官绿、深玉、藕色等色彩;在嘉庆初年,又新增了玫瑰紫、葱心绿等色彩[4]324。正是这些源自贸易的需求,促使江南先民们不断通过实践丰富丝绸的色彩及图案,最终形成了艺术创新和发展。可以说,我国的丝绸贸易不仅带来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也推动了丝绸染织艺术价值的不断提升。
(二)技术创新:循环再利用的造物方式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艺术的丰富性
江南丝绸染织艺术并不是完全通过纯手工工艺完成的,江南地域的先民很早就开始思考如何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循环再利用的造物思想便是工艺上的重要创新。具体体现为江南丝绸染织工艺中“花本”的制作和实践应用。“花本”的实质是用线事先存储好编织的程序,犹如在计算机程序中给一组数据赋值,然后再根据这组数据的内容进行生产。与计算机程序相比,其不同点在于预先制作程序的过程需要更加精细入微的把握。若有细小的偏差,则可能对其后的生产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制作“花本”通常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一旦成功地制作出“花本”,便可以反复利用。从长远来看,节约了制作时间和人力成本。在“花本”制作工艺的应用过程中,艺术创作的精密性得到了提高,艺术作品显得更为细腻且精致。随着“花本”工艺与织机技术的共同变革,大花楼“花本”的上机工艺是允许自由更换“花本”的,而不是织完一个固定的图案循环后才可更换“花本”。这使得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丰富性得到了提高。
二、文化实践对艺术价值特征产生的影响
创造价值的行为并不局限于个体劳动,还包含社会性的实践行为。这种社会性的实践行为不仅包含造物实践,还包含了文化实践。江南先民的审美及文化实践虽没有直接作用于丝绸织物,却通过理学思想和吉祥文化的传播,对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价值特征產生了深刻影响。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学思想:“格物”精神推动写实特征的形成
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中蕴藏着朴实而生动的写实表现手法,这与当时理学思想的文化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将“格物”精神理解为“格物致知”。这种关于“格物”精神的文化实践首先影响到宋代的绘画,形成了宋代绘画写实和严谨的风格[5]。随着南宋文人及画家的南迁,这种艺术风格逐渐影响到了江南染织艺术。很多江南染织艺术作品就是根据自然的田园风景或花鸟形态进行写实创作而成的。如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藏精品《缂丝人物》(如图1),其作品并没有刻意追求富丽、华贵,而是在画面主体采用了较为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朴素而温馨的生活场景。再如江苏金坛周禹墓出土的丝绸文物,其枝叶走势生动,花卉形态自然,体现了创作者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和潜心的吸收。
(二)吉祥文化: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吉祥纹饰
中国吉祥文化的审美内驱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江南先民们同样期待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的文化思维推动了吉祥文化的社会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吉祥纹样的审美和造物体系。在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中,主要使用的吉祥纹样有两大类。1.来自神话传说的神物宝器。如八吉祥纹样等,明清江南丝绸中的麒麟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吉祥纹样,该纹样具有“送子”的寓意,有着仁爱的内涵。江南丝绸染织艺术充分而大胆地利用这些较为成熟的文化符号,向受众人群传达着吉祥康乐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较为快捷地感受到丰富而美好的心理抚慰;2.具有谐音象征的吉祥纹样。如妆化织物“吉庆双鱼”,其主体为较为写实的鱼型,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磬作为装饰,取其谐音“庆”,鱼的背景采用了盘长结,取其谐音“吉”。上述两种吉祥纹样的共同特点是在当时社会中的符号指向性较为鲜明,容易被文化程度不高的平民阶层所理解和广泛接受。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江南丝绸染织艺术最终兼具理学思想的写实性和吉祥文化的象征性。二者细腻、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江南丝绸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三、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当代价值
客体的内涵及特征只是形成价值的条件之一。只有当主体需要这些内涵和特征时,价值才会产生。江南丝绸染织藝术的当代价值是其艺术特征与当代需求的契合。具体而言,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于自然元素的深入体验与生动表达
在当代设计艺术中,往往忽视了对于自然的体验和表达。一方面,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对于我国当代设计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领域中,很多作品的装饰性设计语言几乎被完全抹去,使其逐渐丧失了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另一方面,在染织设计、服装设计和包装设计等领域,装饰性元素虽然基本被保留,但随着设计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缩短设计时间,装饰性元素的取材并非来自生活或自然,而是通过互联网搜索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数字化切片。与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全面地感受自然产生的多维度体验相比,网络资料给创作者带来的审美体验显得过于单一化。在这些单一而片面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设计作品,其蕴藏的艺术感染力自然也会较小。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自然景物,如牡丹、菊花、芙蓉、玉兰花、茶花、翠竹、松树、梅花等植物元素,以及鸳鸯、鲤鱼、飞雁、蝴蝶等动物元素。这些创作素材客观存在于江南地域,创作者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进行审美体验。正因如此,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中自然元素往往被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图2)。生动的自然造型与细腻的织、绣等工艺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正是当代艺术设计领域需要重视并吸收的创作理念。
(二)表现当下民众美好生活愿景的艺术符号
如今在高校和政府的文化部门中,已经重视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化工作。基于传统艺术的当代设计实践成果较为丰富。然而,依然存在着忽视审美主体的创作误区。仅仅因为某种艺术形式或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便将其造型与现代技术进行生硬的嫁接,而不是深入思考该艺术盛行时期,其艺术特征与当时民众需求的关系。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设计资源除自然景物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如麒麟、辟邪、夔龙、鸾凤以及象征着吉祥的“八宝”和“八吉祥”等图案。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已经为中国百姓所熟知,并且有着较为吉祥的寓意。使用这些符号进行设计的作品契合了当时百姓的美好生活意愿,所以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和喜爱。当代设计艺术可以吸取并发扬这样的创作方式,积极提炼当下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将其概括为恰当的艺术符号。此外,江南丝绸艺术中的吉祥符号往往并不是孤立呈现的,而是与其他类型的装饰纹样有机融合在一起。如江苏苏州曹氏墓出土的《凤穿牡丹纹花绢裙》(如图3),该作品在传统吉祥符号——凤的周围配以缠枝花卉造型,且凤与花卉的比例控制合理,使吉祥寓意之中平添了勃勃生机。当代设计艺术在运用文化符号时也可以采用符号与自然图形和生活画面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其形式更为完善,内涵更加丰富。
(三)工匠精神的物化诠释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应继承和发扬的文化品质和造物态度。在艺术设计领域,人们也应当努力挖掘和继承先人的工匠精神,并基于工匠精神凝练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创作理念。江南丝绸染织艺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苏绣、缂丝等工艺往往需要学习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才可能创作出精品。在作品的意匠和制作过程中,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使用中,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整件作品的失败。可以说工匠精神贯穿了江南丝绸染织艺术学习和创作的始终。不仅如此,如今传世的江南丝绸染织艺术作品还体现了巧妙的构思、细腻的做工和精湛的技艺,这些都是江南先民工匠精神的物化诠释。与语言的教化相比,工匠精神的这种物化诠释更直观且深刻地被人们接受。当代艺术设计可以重视并运用这一设计效应,积极创作并推广体现当代工匠精神的设计作品,使受众在欣赏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理解并认同具有工匠精神的造物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实践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系统性地从经济、技术和文化维度对江南丝绸染织艺术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其艺术价值的形成受益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推动,其循环再利用的造物理念不仅至今仍值得提倡,并且提升了艺术的丰富性;理学思想及南宋文化中心的南迁促成了其写实特征的形成。吉祥寓意的视觉展现是其能够被民间广泛接受的重要因素。
江南先民留下的丝绸染织艺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仅仅将其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看待,更应当将其艺术特征与当代创作需求紧密结合。学习江南先民深入体验自然与生活的创作过程,将“师从造化”运用到当代设计艺术实践之中;学习运用视觉符号合理表达当代民众的美好生活意愿;认知物化诠释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播作用,并积极将工匠精神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使江南丝绸染织艺术的文化内涵成为推动当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金美,付国辉.实践价值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4-27.
[2]李铁强.从劳动价值论到实践价值论——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路径[J].江汉论坛,2013(2):87-91.
[3]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其学科体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43.
[4]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5]李碧红.意象视域下的宋徽宗绘画风格研究[J].艺术百家,2015(2):201-203.
[6]胡燕,严昊,朱志平.中国吉祥文化审美略论[J].学习与实践,2016(12):121-127.
作者简介:吴小勉,博士,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