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2020-01-25王雅琪
摘 要:谈到教育,就不得不提到芬兰。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五百万的北欧国家,芬兰却号称是教育最强国。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中,芬兰学生优异的测试成绩让人称赞不已,芬兰教育也因此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芬兰教育在全球领跑的秘密逐渐被各国学者挖掘和研究。芬兰教育中的细节对我国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芬兰教育;现象教学;跨学科教学;美术教育
一、芬兰教育全球领跑的秘密
(一)用“现象教学”完成看似“伟大的”命题
2014年,芬兰发布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宣布将从2016年8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吸引了全球关注。《国家课程框架》指出:“从 2016年8月起,面向 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由学校自行决定。”“现象教学”看似是将数学、美术、语言、历史、科学和体育等多學科边界变得模糊,实际上却是一种在学科知识的融合基础之上进行的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们针对统一的教学主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课程难易程度,制定多种教学方案。
在我国,小学教师很少能够将宏观命题带到课堂上教学与讲授,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看,学生无法理解这样的抽象概念,无法从中收获教师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就“时间、年龄和我”的课题开展教学呢?
赫尔辛基SYK小学的拉妮老师采用现象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命题。首先,她抛出问题:时间怎么显示在脸上?然后她让学生拍照记录下现在的时间与自己。之后,她带领学生走进老年人康复服务中心。在这里,学生们能通过与老年人的相处来理解“年龄、时间与我”的关系。他们在对绘画的交流中了解彼此的年龄、喜好、愿望、以及经历,就像是与时光镜子里的自己促膝长谈一样。简单来看,这样的课程似乎只是室内写生,但实际上它却在这个特定空间和时间中教会了孩子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拉妮老师说道:“以后他们不会记得我上的任何一堂数学课,但他们会记住这个课题,他们会记得与这些老人的对话,了解自己是谁。懂得人生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面对面交流。”
同样是进行人物绘画,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相比,这样的交流绘画更具有教育价值。安静地看着老人写满故事的脸庞,安静地感受笔尖神奇的力量,安静地体会时间的巨大魔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变化、体会到自然老去的规律。在这节现象学习课程中,内容涵盖了艺术作品、数学、物理和芬兰语言文学,从综合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什么是“时间”。教学的目的不是看他们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自学、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培养他们面临任务时的责任感。
“现象教学”的课题并不会随着老师的课堂结束而宣告完成,它会随着孩子漫漫成长之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孩子们会慢慢学会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注社会,关心人生。这样不强调学科界限,没有竞争的教学更能帮助孩子关注自我进步和成长,这种“现象教学”是芬兰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第一的关键所在。
(二)用个性化“积极教育”教会孩子关注自我进步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1]在塑造人性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芬兰教育是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进行的个性化教学,通过教师精心安排的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在芬兰,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它们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从来没有因为学龄段的变化而发生偏移。
个性化教育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教师注重学习者之间的效应,他们将学习者视为独立发展并富有创意的思维个体。在芬兰,教学不分年级制,同一学段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在合理调度范围内进行课程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设计,鼓励个性迥然不同的学生彼此间交流互动,产生积极教学效果。目前,芬兰教育改革正以“不分年龄段”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求知的能力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其二,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思维集中度来灵活调整授课时间——特别是在高中,以期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此外,芬兰的个性化教育主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门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会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升得到扩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国际性思维的发展。芬兰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能够逐渐获得多元化的知识、个性化的发展、独特性的人格和国际化的视野。
其三,芬兰教育注重个性化评价。芬兰教育不会刻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和自己赛跑。在芬兰,教师很少用考试去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通过“定制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在芬兰教师的评价体系里,未来不只有一种可能,优秀的孩子也不是一个样子。老师需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能让学生在人群中找到自信和存在的价值,围绕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定制评价。这样的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一直走在积极的道路上,一直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差距,一直积极进步。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不擅长数学,倡导“个性化”的芬兰老师应该如何教学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教孩子的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而不是认为孩子有问题。其次,他们会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挖掘他的个性化特点。具体来说,老师们会悄悄把数学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比如老师们会用小汽车来教学,或者用乐高积木来引导学生学数学。最后,数学可能就变成了这个孩子擅长的科目。这样的积极教育使得在芬兰孩子更加自信和成熟。
(三)用“跨学科思维”培育“百科全书”式教师
芬兰的“现象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正如前文所述;另一种是由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合作教学”,完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任务。为什么不管是“独立”还是“合作”,芬兰教师都可以开展“现象式教学”?
首先,海门林纳师范学院会在教师入职时筛选,会通过详细的心理学面试来测试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能够做一名教师。海门林纳师范学院堪称是培养教师的西点军校。学校通过与面试者的沟通分析判断此人是否达到他们的标准,努力筛选出具有“订制”思想的老师。除此之外,在其他一些芬兰学校,有的校长主张学生参与教师面试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选拔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师人选。通过面试环节仅仅只是进入教师行列的第一步,尽管教师选拔标准严格,但是教师仍然是芬兰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其次,芬兰学者堪萨能(P.Kansanen)在教师培养模式理论建构中提出“研究为本”的概念——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小学到高中,芬兰受聘教师都要具有所教授科目或教育学相关的硕士学位,还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他们需要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能在课堂上将各学科知识串联,同时还要懂得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芬兰教师多数都是研究型人才,他们能把握国家及地方的课程體系,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说,芬兰的老师个个都是专家,随时随地都在研究教学和研究学生。赫尔辛基美湾小学教师丁倩说,全科教师为开展“基于现象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们可以充分合作,甚至某一个教师可以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任务。芬兰基础教育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更在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的。芬兰教育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塑造适应未来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即芬兰教育秉持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芬兰教育文化之中。在芬兰人看来,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教育影响力和教育凝聚力。芬兰教育制度中,教育并不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他们没有设立严苛的教师考评制度,没有教师职称评选体系,也绝对不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决定教师的奖惩。这种教育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信任”,家长和社会信任老师,政府部门信任学校,充分信任是芬兰的教育文化。在芬兰学校,老师和学生形成了民主共同体,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也非常信任老师。这种深厚的信任文化也孕育了具有芬兰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
基于上述原因,芬兰教师拥有相当大的教育自主权和教学空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隐性课程效果。正是这样的教学自由,让芬兰教师不得不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地、不受学科知识限制地进行跨学科教学,才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学到融合多学科的知识。
二、芬兰教育给我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国民富裕。芬兰社会福利极好,为每一个国民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这正是芬兰教育去竞争化、去市场化的底气。但这也是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条件。芬兰教育的“现象教学”在芬兰本土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我国本土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努力推进“现象教学”理念本土化,逐步实现跨学科教学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教师正在逐渐推行“现象教学”的模式。教学效果表明“现象教学”十分成功,学生们不但能够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收获乐趣,而且能进行更深层次、多方位的思考。
北京绘本作家熊亮在其艺术课上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他表示,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时,我们应该自己去感受、发现,语言永远都是一座让我们走得更远的桥梁。在这堂课中,熊亮老师用语言搭起了一座通往艺术的桥梁。他要求学生把文学作品《春江花月夜》以“一句一画面,一诗一卷轴”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作为画的开端的“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学生们是用墨笔这样表现的:海面是一条线,没有月亮,海水微微涨潮,好像有事情将要发生一样。熊亮老师表示,中国绘画之所以能够把一个安静的元素表现到极致,不是因为把握了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是掌握了艺术空间和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课能够非常自然地将古代诗歌和中国国画艺术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也能让学生体会国画风景的写意美感。学生通过课堂收获的不仅仅是某一学科中的既定知识,还能够领悟到学科融合的独特魅力。
熊亮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现象教学”本土化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榜样。中国有很多国粹等待着学生去学习和感受,教师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经典历史,进行跨学科教学。这需要教师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们不仅要有钻研学术的能力,还要有开发各学科资源的创意。目前,美术正与语文、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一样,尝试从不同方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这种尝试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一堂课程中感受到多个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是在拓宽知识边缘,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基于已获得知识而来的,而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够让学生们探索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是鲜活的,关键是你发现它并进行创新。这是芬兰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化的最好途径。
(二)充分运用地方特色文化,打破教学的空间局限
卡苏卡拉小学位于芬兰拉彭兰塔,周边是茂密的森林。老师们将课堂搬到森林,在这里教学上课。在森林这座大自然的课堂中,学生们用感官感受大自然的气味、形状、肌理,并通过取名、形容、表述等方式进行描述。这堂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孩子和自然的联系,让他们认识自然、爱惜自然并保护自然。从中国教学观来看,在这样一堂课中,教师所花费的教授的时间并不多,能够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特色明显,不必完全照搬芬兰。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来设计教室之外的课程,关键是让孩子们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联系。在大城市的孩子可以学习城市,感受人与城市的关系;在乡村的孩子可以到乡间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感受自然的魅力。孩子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安徽小团山香草农庄的中英书院的教育思想是“健行”。教师们将古代私学的教育方式现代化,倡导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主题式连接,主张进行通识教育和项目学习。他们的课程大多是课堂和课外结合,把我们的生活与各种知识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可以看到宽广的世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本土文化,在不同的教学场所进行美术教学。例如,在乡土文化浓厚且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了解植物,认识植物的生长习性并进行植物写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也能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奇妙;对于处在大城市的学校而言,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少年宫、博物馆、美术馆和社区中,让学生感受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还应该注重校园环境资源的运用,可以将绘画写生课带入到校园竹林里;可以鼓励学生把在校园的角落观察到的生物描绘出来。此外,部分学校开展的夏令营活动,可以让教师和孩子一起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中的智慧。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们充满求知欲。
(三)培养“研究型”美术教师,促进“综合型”美术教师的发展
在芬兰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他们的教师制度是“严苛而自由”与“信任无监督”结合的典范[2]。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们个个都是研究型的教育人才,每一位教师不是在教学就是在研究教学。芬兰教师给教育研究学习者上了一堂课——优秀教师永远行走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推动自我进步的路上。
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努力寻找交叉文化、跨文化、跨年龄、多面貌的美术教学素材,培养学生解决美术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努力实现“研究性”美术教师的培养目标。美术学科的“研究型教师”要积极寻找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美术学科的“研究型教师”要努力发现全球化趋势下的美术交叉文化,与国际接轨;美术学科的“研究型教师”要尽力实现多形式、多面貌、多维度美术教学。这样的研究型美術教师,能在自我学习和研究中获得综合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在中国,美术教师大多只专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学科的钻研并不深刻,这造成美术教师的专业局限性较大。有的美术教师表示,自己是绘画专业,对于教授陶艺和雕塑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美术教师说自己是设计专业,对于国画缺乏系统认知,无法教授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但无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会妨碍学生的美术学习。对此,教师应该通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和进修,通过在各个美术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操作,让自己成为一名综合性的美术教师。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超越了空间局限性,而且突破了各学科间的壁垒,这对美术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可持续性的发展人才。
三、结语
中国教育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是其优势所在。传统的真正面貌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感受,更需要用发现美的眼睛不断探索,把传统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关注传统与未来,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多元、发展型人才的目的。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在发现他国教育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教育的闪光点,要学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美术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2]许婕.芬兰的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启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5):49-53.
作者简介:王雅琪,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术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