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20-01-25郭剑波宫兴国

航空财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过程管理会计学逻辑思维

郭剑波 宫兴国

摘要会计学教学是密切联系经济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能够培养出适应并且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高端财务人才。而这一使命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革新提出更新的要求。显然会计学的教学模式需要从原来的单一传授模式向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創新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本文结合笔者的授课实践和在教学中的探索,对会计教学提出了重视素养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管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式,这套改革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课程和专业以及自身能力培养的思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模式;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过程管理

DOI: 10.19840/j.cnki.FA.2020.06.005

*资助项目:河北省省级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硕士《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KCJSZ2017026)

通常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培养目标的问题。对此问题,创办新亚书院的钱穆先生提出“先重通识,再求专长”[1]。钱穆告诫道:“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帐薄,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2]也正因此,钱穆提出:“教育职责,本应该以陶冶做人为其主要目标的。”[3]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即这样的课程设置会提高学生怎样的能力。因此就会计专业课程来看,既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又需要培养能够在财务领域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陈波的研究认为: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创业)型人才通常具备这样一些特质,如自我期许高,开阔的知识视野,开放的心灵和活跃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学习能力,审慎地思考与决策等[4]。因此,从人才的能力素养来看,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基本素质。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截至2018年,我国有近700所大学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在50万人左右,但看似规模庞大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而科技的进步使许多传统的会计岗位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就业的压力会迅速转化为对会计专业的反作用力,基于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

会计学的专业课程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1.实践性强。在准则的指导下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纳税会计》等,都是首先要求掌握实务的能力。这也是对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响应。

2.创新性强。会计实践活动一直在变化,这就要求会计的教学也要变化。在近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会计课程也在增加诸如《财务数据分析》等。

3.专业课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之上。比如《成本会计》的学习,就要求首先具备《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等课程知识,要清楚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地位。接下来就是要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来判断设置哪些课程,理清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会计课程教学的逻辑设计。

目前会计学专业在教学中已经全面推广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思想比较僵化,仍然固守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框架的知识传授体系里。其次,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授课仍然存在不能有机联动的情况。许多学校推进了改革,比如设置三级项目让学生接触实际,但往往演化为简单的模拟,缺乏深入的设计。再次,学生数量众多,大班授课是常见形式,每个学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几乎为零。李明娟也认为,目前会计学教学存在几个突出的矛盾:高分供给与高能力需求的差异、专业知识供给与专业能力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管理供给与自我管理需求之间的差异[5]。而要解决这些差异就要集中解决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学生发展能力的基础则是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在对会计课程内在逻辑关系了解和把握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逻辑思维模式

李飞等人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不再仅仅是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甚至精通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此外,会计人员必然会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所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很有必要的[6]。林志军等人认为职业品行、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7]。王冶琦认为会计逻辑思维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全局性、一般性的特征。它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只适用某一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第二类是会计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即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对于会计人员会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8]。

会计学专业课程在逻辑思维上应该满足这样的思维循环:即账务处理基础——财务报告的内在联系——财务报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诊断——进一步促进账务处理手段演化。而在这里的核心环节便是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和价值提取。因此,本文把会计课程的逻辑思维分为以下几类:

1.会计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的逻辑思维。对于这类关系体现在会计基础课程,是把握会计核心课程(包括高级会计课程)的前提。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学的整体认识和对会计工作的认真思考。基础课程的授课不能因为其简单就照本宣科、草草了事,这可能影响到会计专业同学的会计“世界观”。

2.会计专业课程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的逻辑关系。从学科体系上看,会计专业是处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必不可少。但是这些课程在学习中应该更注意思考:会计如何围绕企业管理的工作展开?会计和企业管理的关系是什么?会计怎样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3.会计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的逻辑关系。会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会计准则》来实现的,因此,对于《会计准则》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会计准则》的学习不能为了学准则而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跳出准则看准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思考《准则》是怎样制订出来的?我国的《准则》和《国际准则》有何不同?《准则》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因此,像《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这些课程,既要有基于《准则》的解释,又要有超越《准则》的授课理念。

三、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

(一)教学目标的修订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一般设置在第五学期。原有的教学目标任务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现在修订为:第一,能够将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复杂会计问题;第二,能够应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企业成本发生的产生原因和成本要素流动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进行判断;第三,能够依据企业成本发生的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等因素,制订成本要素核算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第四,能够将成本会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和评价,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经营管理中的复杂财务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这个修订中的第3条和第4条,是一个有益的扩展,要求学生对核算规则进行思考,并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基本规范,以应用于成本管理的工作当中,这就体现出成本会计的创新之处。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修订的《成本会计》课程学时由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40学时,大幅度压缩了授课时间。但是从教学内容上看,却增加了三级项目的形式,所以,课堂授课既要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将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这对授课的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更强调知识点的梳理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剖析。

(三)教学评价指标的变化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由原来期末考试的单一形式演变为日常过程管理、实践环节管理、期末考试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考核方式更为立体,也更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课程考核模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四、教学模式改革

(一)注重过程管理的授课环节改革

在2017学年的教学中,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改革。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管理。注意学习过程管理的效果会远远大于期末的考试考核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日常过程管理往往把作业和考勤作为主要内容,学生做完作业统一交给老师批改。但这一问题的缺点显而易见:学生经常一起完成作业,或者直接抄袭其他的同学,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本课程的学习过程管理由作业变为对学习笔记的考核。对学习笔记要求是学生在课上标注知识点,课下需要结合教材和知识点画出每节课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圖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成本会计中的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对会计知识点的记忆、文献资料的阅读、会计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迅速理解会计学的思维逻辑。基本管理程序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传统的学习过程管理比较简单,强调的是对学习知识的记忆,因此效果不理想,而基于逻辑思维的学习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系统化,搞清知识的逻辑关系,这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有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管理改革

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三级项目的设计上。三级项目设计是给出一个核心命题,但是不设定设计的边界,比如三级项目的主题是对某车企进行成本核算体系设计。这个命题仅仅给出该车企的生产流程和主要产品,其他未做任何评述,避免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需要进一步去查找资料,并且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生产状况、产品销售情况、所处行业性质等因素做出全面分析。这样一个平面的企业生产就变成了立体的生产模式,而学生最后设计的结果就是要验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应该依据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模式要求来确定”这个基本理论。三级项目的答辩环节使学生一方面通过辩论进一步理解了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在组间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差异和不同视角,做到取长补短。

(三)基于课程整体逻辑关系的教学梳理环节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最后一堂课变为对全部授课内容的梳理。教师在总结全书内容的时候,不再是解答学生提出的“哪里是重点”,而是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哪里是重点”。教师的总结也不再像以往按照教程目录依次阐述,而是以“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为核心,采用倒叙的方式,按照成本核算方法的确定——建立成本账簿的基础工作——要素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来展开。将所有知识点以一条主线完整的贯穿起来,整个内容阐述大概在40分钟内完成。思路简洁而清晰,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紧跟教师的讲解,合理地把握了课程的逻辑体系,效果非常好。

(四)课程最终试卷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完成前面各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考核环节就变得顺理成章。期末的试卷设计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模式,试题设计为开放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依据提供的资料判断选择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另一类是给出引导性条件,由学生判断命题的指向,并对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景进行预判。前者体现的是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核,后者则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对会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实际上也是对个体在未来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价值定位。

五、教学效果反馈

经过上面学习环节的变革,学生对《成本会计》这门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完成三级项目之后,学生从中谈及了很多自己的学习感受。学生对每门课程都在评价系统中进行了评价打分。评价内容涉及为人师表、尊重与帮助学生、课程组织与设计、讲解与表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等6个方面,其中课程组织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满意度最高,分别达到95.75%和97.32%。同时,笔者整理了学生留言评价内容,见表1。这门课程的改革也在学校的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

总之,上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环节,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筆者越来越发现,学生某项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起点,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新型教学技术与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AFA

参考文献

[1]钱穆:新亚遗铎,钱宾四先生全集,第50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4.

[2]钱穆:论语新解,钱宾四先生全集,第3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50.

[3]钱穆:改革大学制度议,钱宾四先生全集,第5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81.

[4]陈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3):21-28.

[5]李明娟.基于职业能力供需差异的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71-173.

[6]李飞,黄乐.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05-107.

[7]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2-81.

[8]王冶琦.浅论会计逻辑思维基本规律[J].黑龙江对外商贸,2011(7):12-15.

(审稿:陈金勇编辑:冯金玉)

猜你喜欢

过程管理会计学逻辑思维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与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探讨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