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01-25李冬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核心素养

李冬华

[摘要]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带学生走出教室,创新性地运用教材,使教材校本化,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活跃思维,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93-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我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来谈谈如何有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一、走出教室,回归生活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有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生活能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方向”一课时,在前半节课,我就把学生带出教室,在操场上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学过一首儿歌,现在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齐读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在操场上辨认方向,师生面对着太阳。

师:你们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

生1:东边。

师:学校的东边在哪儿?你怎么判断呢?

生1:学校的东边在我们前面,它和升起的太阳在同一个方向,而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师:请同学们指一指东边,并说说东边有什么?西边在哪儿?你是怎样知道的?西边有什么?与你的伙伴找一找北边和南边,并说说这两个方向上分别有什么?

又如,教学“1千米有多长”一课时,我依旧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

【走一走,数一数】让学生先量出10米、100米的长度,再数走1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

【估一估】10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

【跑一跑】体验1000米有多远。学校操场上的跑道1圈是200米,5圈就是1000米。让学生分组计时,看看跑1000米需要多长时间。这样教学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学生感到特别兴奋、新鲜,从那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上,我觉得走出教室教学是成功之举。

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之一。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全家人的身高,并要求学生带回全家人的身高数据进行分享交流。又如,教完购物一课,可鼓励学生周末开展“今天我当家”“小调查”“小制作”等实践活动。

二、情境生活化,体现生活

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把学生引入生活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跷跷板”。

师:同学们,课外活动你们最喜欢到哪里玩?你们最喜欢玩什么?

生(齐):操场上的跷跷板。

师:老师拍了一些我们班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的照片(搭配音乐),其实在我们玩的时候就能发现很多数学问题,看照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林文豪与黄宫宝一样重。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的体重相等?

生1:因为跷跷板是平的。

师(出示另一张照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2:跷跷板的一端沉下去了。

师:现在这两个人的体重还是一样的吗?说一说谁比谁重?谁比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结):当玩跷跷板时,沉下去的一端重一些,翘上去的一端轻一些,当跷跷板平衡时,两端一样重。

三、运用数学,回到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有应用意识,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体会数学的价值,明白数学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不是在生硬地教数学知识,而是就提出的数学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

例如,教学“方向与路线”一课时,我引入课前话题:“同学们,我们去动物园、公园时,为了能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经常会看看动物园或公园里的地图,你们想不想制作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接着,我给学生发学校各建筑物的小图标,让学生动手设计一幅学校的平面图。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在不知不覺中应用了所学的方向知识。

又如,教学“分类”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分类的知识,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我们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吗?”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为“男的和女的”“老师和学生”“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的”……如此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

四、习题生活化,接近生活

抽象、脱离实际的练习题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不了,解答起来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习题,使学生的练习建立在生活和已有的经验之上,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且也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体现数学的广泛用途。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课时,我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习题组:

(1)我们班有36名同学,今天上学来了35名同学,我们班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2)我们班有36名同学,今天有1名同学请假,我们班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3)我们班今天有35名同学来上学,有1名同学请假,我们班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再让学生说说这3道题的异同,在比较、辨析中建立求出勤率的数学模型。学生解答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理解起来容易,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自创题组,达到强化练习的目的。

五、活动仿真化,模拟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逼真的生活场景,运用仿真的活动来模拟生活、再现生活。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活动中,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耍。如此,学生便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的“小熊购物”(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在课室的四个角摆好一些商品:面包(每包4元)、饼干(每包5元)、糖(每包6元)、牛奶(每盒2元)、笔(每支8元)、书(每本9元)等。

学生自由购物。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商场购物吗?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是让大家自由购物,不过在购物前,我先要提两个要求,(1)每人最多只能買4样物品(准备的商品有限),所买的东西中必须有相同的物品;(2)每个同学买好后,拿着物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式算出自己花的钱。”

学生板书汇报。

生1:我喜欢吃糖,我买了3包糖,1盒牛奶,一共花了20元。3×6+2=18+2=20(元)。

生2:我买了1包饼干,2本书。一共花了5+2×9=5+18=23(元)

生3:我买了2包糖,2盒牛奶。一共花了2×6+2×2=12+4=16(元)

在课堂上还可以购物,学生特别开心。由于每个学生喜欢的物品不一样,因而写的算式不一样,花的钱自然也不一样。

六、教材校本化,融入生活

虽然新教材在编写上已明确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但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的不同,教材中必然会有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的地方,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校本化,让学生将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玩具”,其教学内容就是数数,这对城镇学校来说,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精彩纷呈。但是对农村学校来说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因为有的农村孩子几乎是没有玩具的。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带学生到乡间的小路上走一走,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棵树,有几块地……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思维活跃,有助于增强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生活化核心素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