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2020-01-25王林强
王林强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开始引入多种网络化设备,对原有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主要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信息化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音乐课堂教学通常包含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等内容,利用多种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加快推进灌输式讲授音乐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在有效提升音乐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实践技能的快速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对各类信息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引入,加快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将带动高职院校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或演唱实践、鉴赏教育活动的快速发展。
一、音乐课程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
信息化理论概述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的音乐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看即为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案,主要通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会话和互动交流模式的建构,对学生音乐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的整个学习流程进行控制。建构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特别对于网络化教学手段日益成熟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中,不再专注于“讲授式”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规划,而只需借助多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加强每一單元音乐知识框架、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建构,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完整的音乐知识网络。而在高职院校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方面则主要通过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软件、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的构建,搭建起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信息系统,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加速现有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仍旧为培养学生音乐教材理论、实践学习的综合能力,在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后,强化对学生音乐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感性认知的教育,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不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音乐教材,通常包括《基本乐理》《初级和声》《钢琴基础课》《音乐鉴赏》《音乐欣赏》等,涵盖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视听练耳等课程类型,以及音色、音高、音程、音阶、节拍、和声等基本知识,还有一系列的中外音乐作品欣赏内容。从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来看,当下高职院校内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存在计算机教室、数字图书馆、交互式一体机等实践场所,可以供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展示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或演唱实践内容,同时便于学生使用信息平台进行在线音乐学习。但除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外,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增加更多适用于音乐课程的专业化信息服务软硬件,所以信息技术环境、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有待完善,以满足不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音乐欣赏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低。多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常认为音乐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就是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进行教学,只不过是将现有音乐教材理论知识、实践内容转移到网络平台中讲授,这一错误思想导致音乐课程教育教学仍旧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整个教学流程的信息化程度低。在课堂中教师围绕教学课件走、学生围绕教师走,虽然多媒体课件内存在着一系列的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但由于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衔接不紧密、主次不清,以及多媒体教学中缺少课外音乐理论知识、表演实践的引入,所以网络信息化音乐课程教学的效果较差。
第二,信息化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模糊,缺乏实践教学。相比于传统以教材为纲的灌输式讲授教学而言,信息化音乐课程由于开设的时间短,其并未构建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只是针对学生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演唱或演奏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对应的网络在线教学内容。但从音乐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来看,教师往往更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数字化展示,缺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案例教学,而且部分课堂实践的形式单一,多样化程度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而其音乐专业技能、欣赏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与
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以网络在线课程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不同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因而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完善,尽可能保证正常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要围绕音乐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在线视频的制作,强化线下教学、线上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如根据当下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学习状况,以及每单元或每章节音乐课程的课时安排,只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案例,展开网络在线课堂教学,并利用微博、微信等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分析不同音乐类型或形式的创作技巧、思想情感表达,发挥音乐课程教学以美感人、以情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专业音乐能力、艺术感受力,增强其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课程教学情境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要针对音乐教材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创设符合学生主体认知、学习状况的教学情境,包括设置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或动画等信息载体,向学生介绍课内外的音乐专业理论、实践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耳听、眼看与思考,形成不同感官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加深学生主体对某一类音乐作品的认知、体验与理解。如在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音乐鉴赏的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PPT课件,围绕《茉莉花》《刘三姐》《小河淌水》等民族歌曲,创设具有文字、声音、动画等多要素的课堂情境,讲解不同民歌民乐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唱腔唱调、旋律节奏的基本特征。之后可以在歌曲伴奏的播放之中,采取领唱、齐唱或合唱的方式,带领学生一同演唱歌曲,感受其中的优美旋律、歌唱节奏与思想感情,通过学生对音乐课程情境的参与,实现其音乐专业技能、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网络信息平台与音乐实践的结合
音乐课程理论知识、实践内容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带动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将枯燥无味的音色、音高、音程、音阶、节拍、和声等基础理论,转化为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实践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能力。这一情况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信息化教学,可以与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广泛结合,教师通过借助网络教学手段,设置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践、音乐表演项目内容,录制相应的在线教学(学习)视频,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合唱、个人表演之中,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团队意识、实践表达能力。比如可以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庆活动中,依托多种信息化课堂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声乐演唱及音乐欣赏的教学,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音乐鉴赏与表达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程的教育信息化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国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快速建设,为多种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发展提供机遇。因此,为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艺术审美修养,将原有音乐课程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融合,通过引入多种网络教学设备、功能服务软件,对学生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音乐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问题探究,带动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革.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J].现代交际,2017(6):164.
[2]苏磊.“讲、学、演”三位一体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盐化工,2019(6):158-159.
[3]左代楠.浅谈声乐课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J].北方音乐,2019(23):194.
[4]覃彩群.高校声乐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J].教育观察,2020(10):40-41.
作者单位: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