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翻译
2020-01-25王学华
王学华
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做翻译题时,如果同学们能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一定能够高屋建瓴,稳中制胜。
一、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1.“信、达、雅”三字原则
答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首先,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三字原则中尤以“信”为最基础、最重要。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逐一对译,不随意增减内容,力求做到字字落实。
“意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对一些不宜照字面直译的词语、句子及借代、比喻、引申、互文等,可适当增减文字,调整语序,改变句式。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四个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弄清结构
2.按照顺序,逐字落实,译易存难
3.把握语境,前瞻后顾,解决疑难
4.重读全文,检查对照,规范译文
三、留意文言翻译考查的八大热点
文言翻译题考查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如: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这里就考查了“所以”这一固定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用来……的”。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对特殊句式的句子的翻译,历来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对象之一。前面已做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时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5.古今异义
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我们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6.单音节词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在翻译时要注意不要轻易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如: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这句中的“夫人”就是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时一定要注意。
7.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的特有现象,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望文生义。如:
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
此句中的“唱”通“倡”,意义是“倡导”。
8.成分省略
省略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翻译时一定要加以补充。如: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此句就应当译为: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四、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即保留有关专有名词,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器物名、度量衡、数量词以及其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这一句中的“晋侯”“秦伯”“晋”“楚”等在翻译时都可以保留。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或无法翻译的文言虚词,像文言文中的一些发语词、凑足音节或起提宾作用的助词等。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这一句中的“者”就不需要翻译,可以删去。
3.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殊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具体注意以下几种:
(1)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代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先找出与本字相通的字。如:
①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
“枝”通“肢”,肢体。
②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通“猝”,突然。
(2)名称说法改变。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传道授业解惑”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②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
“股、须”分别应译成:大腿、一会儿。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在讲“穿戴”。
(3)词类活用。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
“正”,正枝,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③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4.补
就是补出句中被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句子更顺畅。如:
距洞百余步(处),有(一)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
括号内的字为补出的词语,上句应译为: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补出括号里的内容,就更准确通顺了。
5.调
将文言特殊句式调成现代汉语一般句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3)定语后置。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4)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如:
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于掌”是“运”的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