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突围之策

2020-01-22张丽徐继存傅海伦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社会学突围

张丽 徐继存 傅海伦

摘 要: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乡村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研究采用实证调查法分析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发现其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倦怠感较强烈。探究社会学因素对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影响与相关关系,挖掘影响乡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提出创新完善激励体制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培养乡土情怀等策略,从而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协同共生、良性和谐的成功突围。

关键词: 乡村教师;社会学;生存境遇;突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提升综合竞争力视域下学校内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8JXY301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傅海伦,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问题提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命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j/moe_1946/fj_2018/20180

1/t20180131_326148.htm,最后登录日期:2018年1月31日。]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补齐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如何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生存境遇,实现乡村教师积极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学视角实证调查乡村教师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研究社会因素对其影响及相关性,客观真实地反映这种状态,以期在社会学领域推动乡村教师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尝试构建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社会学结构模型,计算模型中的指标权重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把脉乡村教师的现实处境,从而更精准切实地把握影响其生存境遇的关键点,采取策略,逐步消除困境,探索成功突围的发展路径。

二、乡村教师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域乡村教师覆盖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两阶段不等概率抽样、田野访谈等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抽取学校,第二阶段抽取教师。抽取学校按照概率比例抽样,外部分层变量为学校所处地域(鲁东、鲁中、鲁西南地区),内部分层变量抽取相同数量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乡村学校;抽取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回收问卷20685份,筛选有效问卷177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2.研究内容

(1)乡村教师个体特征量表

该量表包括教师的性别、地域、学校性质、教龄、任教学段、最高学历、职称、身份、工资水平、校际流动次数,共10个题项。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量表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和半结构访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参考Greenhaus编制的《工作满意度问卷》,[郑建君:《心理资本在基层公务员角色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50-157页。]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反映当下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问题,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测量职称满意度、评优评模、晋升渠道是否畅通三个方面。同样,参考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改进并编制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测量是否工作繁重疲于应对、对教书产生厌倦、工作压力大三个方面。

(3)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综合改进其他职业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融入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影响乡村教师的社会因素,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即宏观社会经济地位、中观社会支持、微观角色冲突三个层面。宏观社会经济地位维度包括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教师福利、社会地位四个方面;中观社会支持维度包括同事关系、家长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教”资源配置均衡政策、“县管校聘”政策六个方面;微观角色冲突包括自我认同、乡土情怀、教师流动三个方面。

调查问卷设置单选题,前10个题项答案具体赋值见表1。后面题项的答案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级选项,采用 Likert5点量表记分法,依次赋值为 1、2、3、4、5;需要对教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等变量的题项采取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乡村教师生存状态越好,得到社会支持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个体角色冲突现象越显著。

采用线性变换与标准得分中的Z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过程为:

X'ij=Xij-jSj,i=1,2…,n;j=1,2,…p,其中Xij为标准化前的原始数据,

X'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j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i为标准差,n为样本数据,p为指标数。

3.信效度分析

经测试,总问卷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89,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在0.71—0.80之间,折半信度系数在0.78—0.86之间。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和指标RMSEA值在0.078—0.086之间,GFI、CFI、IFI 的指标值均大于0.90。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4.描述性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99%的乡村学校属公办性质,其中鲁东地区占比39.5%,调查结果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此区域教师的基本现状。女性教师占比52.4%,较男性教师稍微偏高,因学段、区域不同呈现出差异。教龄11—2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73.7%,3年及以下的教师占比12.5%,说明乡村教师结构不均衡,大部分为中老年教师,而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龄为4—10年的青年教师仅占13.7%。小学学段占比65.6%,初中学段占比31.9%,高中学段仅占2.5%,年龄结构以高中为最优,小学分布最不均衡。乡村教师最高学历中,高中学历占比11.8%,中专学历占比30.2%,大专学历占比38.1%,本科学历占比19.1%,硕士学历占比0.7%,说明乡村教师对优秀青年的职业吸引力仍较低,其综合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正高职称仅占0.1%,副高职称占比8.0%,中级职称占比47.0%,初级职称占比35.7%,说明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仍需进一步突破制度壁垒。在编教师占比93.3%,说明山东省在乡村教师编制与教师调配方面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到位。月工资水平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比44.8%,4001—5000元的占比31.0%,高于同期同区域其他行业,说明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处于中上等水平。一半以上的教师参加过培训交流项目,说明教师流动与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仍需进一步均衡分配。

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及测评分析

1.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影响变量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不能顺利应对繁重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有时即便努力认真工作也可能得不到尊重和认同,從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所以,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两个维度来研究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能充分有效地反映当前乡村教师究竟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侧重分析教师个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对其生存境遇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资本等,其中社会支持系统一是客观层面社会物质激励政策的颁布与落实,包括学校的激励政策、奖励措施等;二是主观层面社会人际关系与个体角色冲突的处理能力,包括与领导及同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度、个体角色冲突等。利用社会学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能更有层次地清晰把握影响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关键点。宏观方面,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生存境遇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弱势群体在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明显劣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优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相对较差。中观层面,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所处的社会人际关系休戚相关,即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的激励政策措施等,这些关系与政策会对教师的生存境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把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及环境,即在社会支持系统[桑国元,叶碧欣,黄嘉莉:《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基于云南省H中学的田野研究》,《教师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第87-94页。 ]中去理解、认知和把握。微观层面,当代乡村教师一方面具有教育体系所必需的专业身份,另一方面又要求其自身具有扎根乡村的乡土情怀,专业身份和乡土情怀两种不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引起乡村教师的个体角色冲突,从而造成乡村教师的边缘化,自我认同度低,对乡村教育事业没有归属感,导致一部分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频率过高,直接影响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具体变量见表2。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尝试构建两个社会学结构模型,来反映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在三个不同社会学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测量模型为x=Λxξ+δ,y=Λyη+ε 结构模型为η=Bη+Γξ+ζ;其中,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Λy和Λx为负荷矩阵,ε和δ分别为内生观测变量y和外生观测变量x的测量误差向量,ζ是结构方程的误差向量,B和Γ分别是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间路径系数组成的矩阵。

(1)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1(如图1)。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见表3。

表3中模型M1的χ2/df值小于5;GFI、AGFI、 CFI、IFI、NFI值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15,接近于0,说明模型M1的拟合优度高。模型M1中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地位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80,说明其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程度较大。中观层面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72,说明乡村教师的人际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健全完善的激励政策均对工作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乡村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完善,人际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也会使其相互提供社会支持。微观层面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32,即角色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教师单向流动程度越高、自我认同度越低、没有归属感,说明其对生存现状越不满意,应在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上下功夫。[徐继存,张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留岗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工作特征模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87-98页。]

(2)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2(如图2)。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模型M2的χ2/df值小于5;GFI、AGFI、 CFI、IFI、NFI值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14,接近于0,说明模型M2的拟合优度高。模型M2中社会经济地位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子负荷为-0.79,呈负相关,说明社会经济地位对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程度较大。社会支持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子负荷为-0.67,呈负相关,说明乡村教师的社会人际关系越和谐,相关扶持与激励政策实施得越好,落实得越到位,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就会越低,教师的生存境遇就会得到改善。角色冲突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子负荷为0.54,说明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应多措并举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培养乡土情怀,提供更多培训交流机会。[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及其变迁——基于“集体意识”理论的社会学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11期,第55-66页。]

3.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的测评

(1)权重计算

由于潜变量大部分具有模糊性,较难给出精确划分。为使指标体系更科学准确,利用Yaahp构建层次模型,建立一级、二级指标权重矩阵计算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占比较大的指标为“工作满意度”;二级指标权重占比较大的为“工作充满成就感”和“学校对教师要求过高,教师压力过大”。具体见图3、图4和表5。

(2)分值测评

利用SPSS计算指标均值:S=ni=1∑xiwi=x1·w1+x2·w2+…xn·wn,i=1,2,…n,其中工作满意度为3.51,职业倦怠为3.10,模型均值为3.37,说明山东省乡村教师生存境遇处于一般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具体见表5。

四、乡村教师生存境遇调查结果分析

1.“艰难困苦”的生存处境

在复杂的乡村教育社会系统中,教育对象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办学经费少,教师职称晋升与教学任务的压力较大,这种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乡村教师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乡村教师队伍中精壮力量较少,中老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这些当年的开拓者在能力、精力上已经不太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又因为职业倦怠感强烈、边缘化、没有归属感、发展空间受限等困境跳槽离职,单向流动程度过高。除了计划生育造成的学龄儿童减少,更多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区学校,使得乡村学校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下降。但是在贫困偏远的山区,许多家庭没有进城的条件,仍有许多学生需要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因此,坚守乡村教育虽艰苦,但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信息孤岛”的乡村学校

当前虽然办学水平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乡村学校仍然像“信息孤岛”一样存在于各个村落之中,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周围的社会环境鲜有交集,社会关系相对单一。受“孤岛效应”的影响,研究指出,一部分教师对乡村社会、乡村文化、乡村环境是陌生的,缺乏乡土情怀及认同,成为“孤独”的另类。同时随着乡村社会的结构转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成本提升,使得在城镇生活的乡村教师陷入生存困境,处在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镇的“孤独”境遇。另外,在与城镇教师趋同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教师变革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一些教师经历过“满腔热血和抱负却找不到努力方向”的迷茫期,“力不从心”的无助期,“倦怠挣扎”的瓶颈期之后,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日渐式微,成为不被多数人尊重、理解与认可的“孤独”边缘人。

3.“坚守奉献”的角色冲突

乡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师资结构失衡和流失率较高。结果显示,乡村教师在年龄、专业、性别、学历、职称等方面存在结构失衡,再加上科学、计算机、音乐、体育专业背景的师资缺乏,许多教师在承担全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身兼数职,承担学生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面对许多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艰难地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无法统筹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困境,是坚守还是逃离的矛盾影响着乡村教师的艰难抉择。“去”,能有更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留”,能够改变更多留守儿童的命运,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因此,选择留下坚守的,唯有靠个人扎根乡村的乡土情怀、坚守奉献乡村教育事業的价值自觉和职业理想。

五、乡村教师“突出重围”的策略

1.创新完善激励体制机制,创造协同机会

乡村教师生存境遇层级模型测评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地位层面以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一是依靠“他山之石”,借鉴国外有效经验。比如,美国政府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供多重路径服务以及积极探索“家乡教师”等项目,激励乡村教师留任。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完善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教育项目,健全政府审核监管制度,加大教师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合作等刺激性政策来保证乡村教师留任率。日本和韩国政府强化行政手段,制定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合法权益。二是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李宁:《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20页。]通过改革住房保障、规范社会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的科学合理化、规范完善化,让乡村教师能够稳定幸福地生活、安心踏实地教学。建议实施扩大生活补助政策范围,明确受益对象,特殊岗位津贴和差别化待遇等政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处境教师的实际需求发放各种津贴补助等。三是健全职称晋升机制,优化职称比例结构,进一步探索绩效工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分配等次的合理性,确保绩效工资发放到位。缩减不同行业、城乡区域之间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差距,比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青州市教体局通过政策扶持吸引教师的定向流动。在名额分配上向乡村偏远学校倾斜,并出台了城区教师、镇区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可以加分的办法。四是对乡村教师编制予以“松绑”,解决后顾之忧,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建议推出“灵活编制”政策,吸引教师根乡村。在各种组织和决策层面,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代表的名额,让更多乡村教师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比如聊城市秉承“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让县城以下乡村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以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工作精神,主管部门坚决表态:“哪怕只有一个编制,也要给教师;哪怕只有一个项目,也要建学校;哪怕只有一分钱,也要投入到教育中。”

2.拓寬职业发展渠道,盘活教育资源

乡村教师生存境遇层级模型测评结果显示,需要在中观社会支持层面进一步加强建设,以消除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一是帮助乡村教师构建与完善一个涵盖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家长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的良好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家校共同体。邀请教师的家庭成员或者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建立互帮互助互信的伙伴关系,通过互相了解、包容、尊重和支持而建立起良性和谐、协同共生的社会交往群。融合内生的伙伴关系能够缓解教师孤独感和迷茫感,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二是吸引优秀应届师范生或培养本土化的人才服务乡村。建议加大对定向、免费师范生和本土化特岗教师的培养力度,畅通全科教师成长渠道,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本土教师。制定并实施免费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出国培训交流的相关政策,鼓励热爱乡村教育、真正关爱学生的人才服务乡村。三是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师教育培训实验系统,构建城乡教师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实现教育资源的生态型配置。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如复式教学、微视频教学、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等。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名师共享”“影子跟岗”“送教下乡”“工作坊研修”等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德才兼备的名师名校长、教学能手到乡村学校帮扶指导,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四是确保“支教”政策、教师轮岗制度、“乡村教师”计划等社会激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建议增加乡村教师的培训机会,省、市、县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依托国培、省培、市培、县培计划,采用轮训方式,确保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根据入职年限、任教学科等按需设置培训内容,建议增加小班化教学、全科教学、家校合作、职业认同、科学研究等内容,确保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畅通,从而实现乡村教师队伍协同共生、良性和谐的成功突围。[张丽,傅海伦,申培轩:《中小学教师工作困扰、消极情绪与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以山东省域数据调查为例》,《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11期,第57-64页。]

3.培养乡土情怀,成就职业生命

乡村教师生存境遇层级模型测评结果显示,在微观个体角色冲突层面,需要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增强其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一是开好师德讲堂,有效加强乡村教师的师德教育,激励其敬业奉献精神。利用“学习强国”、特色课程培育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培养乡村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及正确的育人理念。组织乡村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科教兴国、振兴乡村教育的政策文件,激发和增强他们建设乡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方位给予乡村教师尊重和支持。对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名师名校长的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建议组织教师观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的事迹报道,学习她无私奉献,改变数以千计乡村女孩的命运,燃尽生命坚守乡村教育事业,格局如浩瀚之宇宙的人间大爱,培养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三是创建乡村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活动。立足乡村学校在农业、生态、地质等方面优于市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王光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研究——基于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150页。],因地制宜地做好校园文化设计。例如,广阔的实践空间可以让教师引领学生尽情享受科学知识带来的动手实践乐趣,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满足他们亲历科学、实践探究的好奇心。建议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资源,开设“劳动教育”“历史文化”“农学基地”等校本特色课程,使其体验身为乡村教师的生命之美及乡村教学的生命意蕴。[李学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教师教育教究》2016年第1期,第1-5页。]四是重建新型的乡村文化,积极浸润乡土情怀,增强教师留任意愿。将校园场域充分融入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既要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丰富乡村的精神生活,又要把乡情村情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传承乡村文化血脉,增添乡村活力。建议开展“教师文化节”等乡村民俗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融入当地历史和风俗人情,消除地域文化差异感。通过“节日送温暖”“生活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向乡村教师传递关爱,使其缓解疲倦和压力,增强教育信仰,从而形成协同共生、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让其在有温度的集体中获得爱与感动,从而甘愿克服种种困难坚守乡村,以更阳光的心态奉献乡村教育事业,让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精神品格一代代传承并弘扬。[傅海伦,张丽:《中小学乡村教师消极情绪体验的社会学分析——以山东省域数据调查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6-125页。]

Research on the Survival Situation and Breakout of Rural Teache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ZHANG Li1, XU Jicun2, FU Hailun1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8;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use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rural teachers survival situation. It has found that their job satisfaction is not high while job burnout is strong. It has also explored influence of sociological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rural teachers, and excavated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Finally,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such strategies as innovat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centive system, widening the channel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the local feelings, so as to realize the successful breakthrough of the cooperative symbiosis and benign harmony of the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sociology, survival situation, breakthrough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社会学突围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极速突围战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