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智、美“协同教学”策略研究
2020-01-21孙广新
孙广新
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新课标指导下展开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现阶段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德、智、美“各自为教”的问题,彼此难以产生交叉发展和融合效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关注德、智、美学科之间教学的互动关系,打破彼此的教学局限,将其中的每门课程都视为素质教育的桥梁,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跨学科“协同教学”路径。笔者以美术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协同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美术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中心,集德育、智育为一体的“协同教学”策略,具体分两个层面展开教学:一是显性知识层面,即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将影响美术品质的因素划分为造型原理、规范等显性知识,包括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二是隐性知识层面,即将德育、智育内容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与创新思维能力。从思维能力培养角度来看,这两个层面的教学也是一个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始终强调这两个层面的内涵及其在“协同教学”中的意义,进而通过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引发和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之间的转化与融合,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协同发展目标。在这一教学策略引领下,我们以循序渐进、由简入繁为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施教要求设置了三个协同教学环节,分别是:“视觉审美与文化感知”“触觉体验与想象创新”和“设计思维与生活实践”。
一、视觉审美与文化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从显性知识层面,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视觉审美和表达能力;从隐性知识层面,意在通过视觉形象审美与绘画基础交互练习,拓展学生的文化感知视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共分两个单元展开教学:第一单元属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美术作品欣赏,意在从兴趣出发,经由“欣”到“赏”渐进的审美活动,多视角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美术作品形式特点,挖掘和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内涵,逐步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傳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以及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预设了以“蒙学动画观摩”“古代名画欣赏”“西方绘画赏析”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借助数字视觉影像技术,围绕美术作品显性与隐性知识展开情景化教学。例如,在“蒙学动画观摩”教学中,通过观看由《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经典著作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学生们不仅直观地对动画作品的视觉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认知,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古代名画欣赏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采薇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典名作,不仅领略了中国人物画所特有的“白描”那准确而又富于节奏感的线条的表现力,同时也感受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建筑等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第二单元属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绘画实践,意在通过绘画训练建立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深入理解,初步掌握将隐性知识视觉化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动物画临摹”和“植物写生”两个主题内容的绘画训练,积极引导学生从视觉出发,按照绘画表现规律,从事物的表象轮廓开始认识事物,将部分的视觉感知印象集合成一个完整的感悟印象。其特点是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自觉地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点以及这些形状、结构受到光影、色彩、空间等环境气氛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把握事物的全貌,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有形的动植物绘画练习过程中,对无形的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也产生了一个初步认知。
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体各感官中最重要的一种高级审美感官,通过视觉,人们可获得87%从外界来的信息,正如黑格尔所说:通过视觉才“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美的反映和回响”。由此可见,视觉具有统领其他感觉的性质,这也正是我们将视觉训练作为小学伊始教学内容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情景中,视觉感知与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得到协同发展,既提高了视觉认知能力与绘画技能,也促进了视觉审美整合能力,同时还进一步拓展了德育内容。
二、触觉体验与想象创新
这一环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从显性知识层面,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体感与外界建立联系,提高立体审美感知和造型能力;从隐性知识层面,意在通过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思维转化,拓宽学生想象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共分两个单元展开教学:第一单元属于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体验与记录。具体教学方式是用四个学时时间,带领学生寻访名胜古迹,引导学生从自身不同角度(行为、移动、动作、情绪),动态地去体验古建筑的营造特征,对古建筑实体的形式元素、功能构造、秩序组织和材料细节等空间属性进行深入考察。
课业要求是完成一幅古建筑“印象”素描作业,将所见所感通过素描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对古建筑形态的主观印象;写一篇“观感”短文,用文字语言表达方式将连续体验到的感受进行生动描述,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主动营造活泼的情景教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发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动觉、触觉、味觉等全部体感器官去体验实境,多角度、动态地去感受空间实体变化,探索实体间的细节结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想象力。第二单元属于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手工制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包括剪纸、折纸、刺绣、彩泥等,题材多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或是学生喜欢的周边事物,将美学、智力开发通过一种游戏般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剪纸制作教学包括传统图案认知与转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内容,应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传统图案用线描绘出来,分析图案构成变化规律。在熟练掌握传统图案特征之后进行描图打稿和剪纸技巧练习,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图案的长期记忆;其次,进入图案自由想象和创作阶段,学生可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得进行图式创新变化,然后将富于再创造性的图案形象剪出来,既加强学生对图案构成的深刻理解,又掌握了手工剪纸技巧。很显然,这一活动蕴含工艺、美学、文化、情感等诸多教学元素。在显性知识学习上,一方面,传统剪纸图案极具美感和创意,可以提升学生美感和创造力。在自由创作阶段,对生活图景的意象创作可以锻炼学生图形化的逻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在手工操作过程中,动手学习剪纸技艺既培养了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动作精细能力。在隐性知识学习上,传统剪纸图案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身份认同,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这一环节的教学以触觉训练为切入点,学生通过一个愉快的体验到令人兴奋的动手实践过程,加深了主观印象,拓展了想象空间和思维向度,为激发创造力提供了前置条件。从学生的手工作业中不难看出,许多学生不是简单模仿,而是通过造型的夸张和变化表达自己主观感受。这充分表明,通过触觉训练,学生们的思维创造性已初现端倪。
三、设计思维与生活实践
这一环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主要教学内容是导入设计思维,即将前两个环节的美术基础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拓展美术教学范畴,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学生把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经验等隐性要素主动释放,强化对显性要素的合理运用,通过设计构思和方案优选加以呈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中教师以提高学生综合创造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美化身边环境为切入点,围绕校园、家庭生活设置多个主题的实践内容,开展设计活动,强化学生对各种类型生活场景的关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显性知识综合地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强调主动创新意识。以“我们的校园”设计活动为例,教师从应用范围角度出发,积极帮助学生整合上一个环节所学到的建筑显性知识,分析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建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围绕校园环境展开设计实践,将诸多显性和隐性知识统一呈现出来。其中包括策划、平面设计与立体构造、空间界面、设计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广泛涉及设计思维与制作、项目策划与综合展示等多方面内容。经过设计构思草图、完成模型制作,学生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的理解和运用更加自信,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综合思维和逻辑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需求,以此为设计思维起点,然后结合建筑与环境语言,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如何运用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材料处理和建构工艺以及作品展示方式等。如在“我的小天地”单元,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平面和立体的制作方式设计家居环境的主题,让学生尝试家具设计及摆设,了解装饰图案在家居美化中的作用,并渗透家具文化、装饰知识等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内容涉及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图案设计、纸板制作、色彩知識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经过这一设计实践,学生不仅综合地掌握了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设计思维能力,而且还惊喜地发现在家居生活中,美术的应用竟是如此普遍,真切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以自己的美术能力使生活更美好的信念,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为小学美术教育制定的“协同教学”策略,十分强调美术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协调作用,注重德育、智育、美育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在充分考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前提下,以趣味化、情景化实践活动为路径展开教学。这种以提高思想品德、促进创新思维为基本特征的“协同教学”策略与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方针相一致。
在具体教学中,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我们尝试将各个环节所授的知识点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的是让教学目标设定得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以趣味化、情景化方式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复杂的教学过程能够被活化、分解为相对简单、可学习可操作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实践综合能力。我们相信,这种“协同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会止于美术教学,还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