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的中国力量
2020-01-21王松
王松
前 言
虽说今年的国庆没有阅兵,不过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依然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国人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同时,在电影行业,爱国电影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感动和温馨。今年国庆档广受好评的《我和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用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五个小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精彩。
1. 最“失败”又最成功的医保
每年10月1日,举国上下都是一片欢腾的海洋,不是因为高速免费和七天长假,而是因为在71年前,一个伟大的国家成立了。
这个国家在成立前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历经了太多的坎坷,在1949年的10月1日,她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个被一代代国人永远牢记的时刻,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不管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美好,崭新的一切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每到国庆节这天,都是民众的爱国情绪高度沸腾的时刻,也是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坚实的时刻。
《我和我的家乡》就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表达和传递爱国情绪和民族凝聚力的作品。这部电影深入浅出,聚焦生活点滴,讲述中国故事,向我们展示时代的变化和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小故事式的叙事模式,整部电影分成了五个小故事,故事之间并没有剧情上的关联。
第一个单元小故事名为《北京好人》,是从《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个人物说起,他叫张北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人。这位老兄有些积蓄,正准备买辆车,不过他表舅突如其来的拜访,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表舅跟张北京年龄差不多大,而且张北京小时候还曾经欺负过这位表舅。比自己大一辈的亲戚,跟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甚至比自己年龄小的情况在乡村里很常见。对于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来说,一看到这个开头,就免不了联想到在家乡的种种。
表舅是来借钱的,他患了甲状腺瘤,开刀需要很多钱。张北京本来没打算管,可是他表舅离开时的伤感,以及表舅的背影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在经过权衡后,张北京准备为表舅冒个险。张北京有医疗保险,所以他把表舅扮成自己,用他名下的医保卡去医院看病。一场围绕着医保的闹剧由此上演。
得益于演员和导演的高水平,张北京和表舅在医院等待叫号的那段戏,实在是精彩。演员的演技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当时的紧张和局促,特别是当遇到两个警察也刚好来就诊的时候,饰演表舅和张北京的演员把心虚拿捏得恰到好处。
两个人的谋划一开始是很顺利的,表舅成功地用张北京的医保卡做完了检查,并预约了手术。谁曾想两人在庆祝的时候,张北京的高血压犯了,晕倒在了大排档。
张北京一醒就傻眼了,今天他表舅刚刚用他的医保卡做了检查,现在他又进了医院,他表舅那台手术就要落到他身上!张北京赶紧给表舅打电话,让他进来把自己替换出去。
可这时候已经是夜里,门口都有保安守着,两个人进出不得。于是,闹剧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张北京为了出去,扮成了清洁工人,结果不光没出去还干了好一会儿活。表舅费了好大劲从厕所的窗户爬进医院,结果有个保安就在厕所里抽烟,目睹了表舅爬窗的整个过程。
最终想要用床单等物做绳子,试图从二楼逃跑的张北京,被值班的急诊科大夫“抓获”,张北京情急之下,又因为高血压晕倒了。而表舅则被保安逮住。
等第二天张北京醒过来,保安带着表舅来跟他对质,张北京嘴唇都抽抽了,他心说,完了,自己的医保卡要跟自己说拜拜了。
然而,表舅一直没有承认跟张北京一起骗保的事,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说是自己偷了张北京的医保卡。这属于盗刷,跟张北京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张北京还是受害者。
一场闹剧突然让人感动起来,表舅夸张的“演技”本来能让人开怀大笑,看的人却笑不出来。
表舅是一个朴实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却逼着自己说谎,让帮忙的张北京摆脱一切责任。做点亏心事,看到警察都出一头大汗的表舅,“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进了派出所。
有时候谁也说不清是法大还是情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道德和法制之间,一贯保持灵活应对的原因。没有法是不行的,社会很容易一片动荡,但过于强调法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可以翻开史书看一看秦朝的历史,这方面我们的民族很有经验。
也可以看一看现代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那么努力地推行医保改革和控枪,结果都是起效甚微。过于强调法制,很容易让“法”变成国家和民生前进的绊脚石,对于这一点,美国已经渐渐成为了现代的反面教材。
再说回到电影,因为表舅是“初犯”,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警察只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就放他出来了。不过表舅的举动,却让张北京大为感动,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于是张北京用买车的錢,替表舅支付了手术费。
本来以为这是个温馨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闹剧。张北京陪做完手术的表舅回到家乡,两个人才知道表舅妈早就为表舅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表舅的病可以用医保卡报销。
医保卡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大地解决了农村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笔者就从亲戚那里知道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那位亲戚患了肾结石,一场病治下来总计需要花费5千多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5千多块钱似乎不多,但仍是一个家庭短期的财政负担。可是用医保卡报销后,患者自费的部分只有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患者只承担了5百多元的医药费。这点开销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谁能想到,现阶段的医疗改革刚刚开始的那些年,中国的医改被国内外评论是“史上最失败的医疗改革”。那时候医保体系很不成熟,投机倒把者利用漏洞“假刷”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真正急切需要钱看病的人,却得不到太多的实惠。
才短短十几年,漏洞基本补上了,民众得以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巨大福利。如此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并基本完善,在全世界都是個独一无二的壮举。
虽说现在国内的医疗行业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排队一上午就诊几分钟,医生普遍多开药等等。不过比起其他国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都很先进。
张维为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说到一个事例:在洛杉矶,有位女士乘坐地铁的时候,不小心把脚伸到了地铁和月台的缝隙里,小腿受了很严重的伤。她却赶紧拜托大家不要帮她叫救护车,因为她支付不了救护车的费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有很多人进一趟医院就要面临破产。也许这些国家的医疗设备是很先进,医疗技术也发达,可是医疗费用也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
现代的文明病越来越多,医疗方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看病都不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我们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却已经在极力地解决大多数人医疗方面的困难,尽量满足全国人民的就医需求。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西方的医改成果显现出了巨大的反差。西方打着人权的幌子,却连本国公民的生命安全都不重视的做法,彻底暴露了西方惯用的美化手段下的残酷嘴脸。
同时这也让国民有了充分的制度自信,可以说这是自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的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还是广大民众得到了切实的好处,甚至在疫情袭来的时候,有了一份生命的保障,而且这份保障是全民性的。
2. 教育是基石
家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是一个归宿,一个避风港,一个洗涤心灵的地方。对于现代人来说,大部分人的家乡都在农村,即便在城市里买了房,父母、长辈也还在农村。
可是现代的经济结构却使得农村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迅速向城市集中。正如《我和我的家乡》第五个小故事中的一句台词:很多村庄都“死”了。
家乡“死”了,等于没了归宿,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一件叫人愉悦的事情。
另一方面,财富和人口过度地在城市集中,也未见得是好事。所以,我们的政府一直在进行新农村方面的建设,从《我和我的家乡》第二个故事开始,都是对现代新农村的描绘。不仅城市有日新月异的改变,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后的四个故事分别是《最后一课》《天上掉下个UFO》《神笔马亮》《回乡之路》。其中《最后一课》是被网友们评价最高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定居在国外的老范说起,他虽然身体已经不太好,却依旧在坚持给学生上课。在课堂上,老范突然晕倒,醒来后就表现出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的症状。
根据老范的症状,医生说老范的记忆停留在了某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时段,如果回到那个让他记忆深刻的地方,或许能让他的病情好转。老范的儿子根据父亲的表现,得知他念念不忘的记忆,是在一个叫望溪村的地方。
老范曾经在望溪村支教10年,从那里离开的时候,老范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牵挂。因此,20年后,他即便远在国外,即便患病,却依旧挂念着那里。
得知此事的望溪村村民立即行动起来,帮范老师缓解病情。可是,如今的望溪村,早已经不是20年前那个贫困破败的村庄,现在这里有民宿,有采茶节,这些产业所带来的收入,让整个望溪村都焕然一新,正如剧中有句台词所说:我们回不到20年前了!
别说是20年前,10年前都回不去了。现代农村的住房、基础设施、特色建设等等一年一个样,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道路硬化到了家门口,信号塔没多远就有一个,村村有医生。大部分农村早就用上了自来水,近年来用上了全新设计的旱厕,有一部分农村还烧上了天然气。平时,这样的优势还似乎不怎么凸显,当疫情到来时,已经返乡无法正常返回工作岗位的人,也能在老家线上办公、完成网络会议等等,孩子们也能安安稳稳在家里上网课。
这让国外甚至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都羡慕不已,他们也想在家里办公、叫外卖、让孩子上网课。怎奈基础设施条件不允许,有很多地方没有被网络信号覆盖,他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外出工作。
已经焕然一新的望溪村,怎么能给范老师熟悉的感觉?
好在当年的老学校还在,范老师曾经的学生姜大雷把老学校租下来,准备建一个养蚕基地。范老师的学生们立即开始对老学校进行改造,甚至还制造了雷雨的效果,尽量还原了20年前范老师上最后一堂课时的情景。
当范老师开始上课的时候,他曾经的学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范老师虽然不记得已在国外多年,却记得学生姜小虹的胶鞋坏了,他要帮学生补鞋。他虽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记得了,却还在为学生姜前方的数学成绩担忧。他虽然已经白发苍苍,却还记得学生姜小峰涂鸦中需要的彩色。
那是一个让范老师念念不忘的彩色。姜小峰画了一幅涂鸦,范老师虽然看不懂那是什么,却选择了相信姜小峰:那是一座学校。
可惜姜小峰没有彩色的涂料,于是范老师冒着雨去村里找涂料,好不容易找到一些,却在回来的路上摔倒,涂料掉进了小溪里。大雨倾盆,山路泥泞,那条小溪被染成了彩色,像是彩虹一样流淌在田间。
猛然间,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范老师的记忆,时间又回到现在。课堂上的学生都是临时找来的“小演员”,有个小演员带了个手机。接着那个“小演员”拿出了能盖住半张桌子的彩笔,范老师顿时出现了记忆的错乱。
他有些慌张地离开教室,去到那个曾经拥挤、残破的山村,看到现在望溪村已经变得宽敞、崭新,夜如白昼、熙熙攘攘。他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彩色建筑物前,遇到了长大后的学生姜小峰。
那座建筑物是一座彩色的学校,那条流淌在田野间的彩虹,仿佛撒在了姜小峰黑色的涂鸦上,仿佛穿越了时空撒在了这座学校上。范老师终于看懂了姜小峰在学生时代的画:那是希望,那是铺洒在黑色的涂鸦中的缤纷多彩。
如果你去过比较贫困的地区,你会发现那里最结实、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教育永远都是国家的基石,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从来没有停止对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巨大的投入,并且在短時间内并不会有明显的回报,需要一直不停地投入才会有成效。
当然这跟我们民族自上而下地一向重视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跟我们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始终保持基本的公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就现在而言,因为家庭收入的差异,导致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别,就如人们所说,有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最起码的公正还是有的,一个学生的分数就看试卷,不会看别的东西。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但一利大于百弊的是,可以保证起码的公正。一个孩子努力了,认真学习了,他能考到好成绩,他的机遇就会变多。
一个反面的例子是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让这个国家仿佛一湾死水。可以试想一下,即便是努力学习了,即便是能考到好成绩,也可能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自己的命运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绝望的局面。
让社会的各阶层互相“通气”,才是教育最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每一项成就,每一个成果,都有教育的默默付出。正是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无数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才有取得那些成就的基础。正如前文所说,教育是一切的基石。
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磅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太多像范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在小山村默默地付出。正是他们无私地奉献,教育工作才有了最原初的“推力”。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无名英雄,他们是基石的基石!
3. 科技无处不在
科技是什么?是洲际导弹?是航空母舰?是核潜艇?
错了,大错特错,这些只不过都是科技的衍生物。
如果一项科学技术,无法造福世界上大部分人,那它肯定不会是太美好的科技产物。我们的国家在进行的另一个伟业,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技广泛地应用开来,让更多的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天上掉下个UFO》,这个小故事说的就是“科技农村”的话题。
可以结合电影的背景再问一遍:科技是什么?
它可以是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也可以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机次生物“直播”。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直播被多次提及。在《最后一课》中,姜紫丫直播做豆腐。在《天上掉下个UFO》中,黄大宝用直播秀发明。在《回乡之路》中,闫飞燕是职业带货主播。
蓬勃的直播销售行业,又要对零售业、小商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机遇。之所以用“又”,是因为传统的零售和小商品行业,刚刚被网购平台“犁”过一遍,现在又迎来了新的冲击,也是新的机遇。
谁能想到,直播作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行业,竟然得益于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可能正应了“量变产生质变”的说法,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产生了繁荣的网络商业,这让商业活动变得更透明、更直接、更公开化。
“直播商业”的潮头势不可挡,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都在拥抱“直播带货”,毕竟两者之间不仅不存在本质的冲突,反而是一个让消费过程更直观化的形式。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的通讯科技、手机科技的发展,得益于快递行业的繁荣。所谓的“科技改变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么一个直观的概念。
再说回到电影,《天上掉下个UFO》这个故事,是说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很多村民共同目击了一个不明飞行物。有人把UFO的视频传到网上,立即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又加上“天眼”就坐落在贵州,似乎为这起不明飞行物事件的真实性做了背书。
媒体工作者老唐和小秦来贵州调查不明飞行物的真相,结果发现那个不明飞行物,竟然是黄大宝发明出来的东西。它外观像飞碟,其实是一种无人机,黄大宝希望用这个发明带动山沟里的物流业,把山里的好东西都运出去,进而带动山里的经济,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
黄大宝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贵州的山实在是太多了,交通的不便利不仅影响民众的生活,还严重影响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这个故事多次提到,有很多村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可因为险峻的地形,这一公里几乎变成了天堑。
黄大宝就是受害者之一,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邻村的姑娘,站在山上眺望,那个村近在眼前,可是他们之间的距离却又可望而不可即。黄大宝的爱情,也因为这个既邻近又遥远的距离而破灭。
在这样一个地方,无人机的确是很理想的工具。如今无人机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比如高山之间布设线路,原来需要工人在高山之间来回穿梭,现在用无人机就可以代替人工,轻松高效地完成山区作业。
但是就现在而言,无人机的局限还有很多。比如,无人机载重量太小,操纵距离太短,暂时还无法普及等等。用无人机送个信件或者快递还有可能胜任,用无人机支撑起山区的物流业,似乎还有许多短板。
正是由于《天上掉下个UFO》这个小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所以可能无法引发观众太多的共鸣。但是,以科技给未来以希望,却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让科技在乡村普及,中国一直就做得非常好,没有之一。比如,从前几年开始普及的太阳能板,在光照充足的广大北方地区,有一个惠及乡村的新能源政策:农户在自己家的屋脊上铺设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发出的电可以卖给电力公司。
据笔者了解,太阳能板发出的电平均每天可以卖30元到35元,也就是说每月的固定收入在1千元左右。当然笔者的这个数据很片面,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的地域,不过从很多农户积极架设太阳能板的现象来看,这应该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首先太阳能板可以用30年,这30年内电力公司是保修的。而且如果不想自己掏腰包购买太阳能板的话,也可以从银行贷款,银行用于抵债的方式是:前8年的发电收入归银行。没有其它的利息,也没有其它的债务关系,农户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安装上太阳能板。很多人把这个当成是一项“养老”的保障,毕竟大部分人在农村一个月1千元左右的生活费就足够。
当然这里面还存在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虽然承诺太阳能板是可以使用30年,但是随着太阳能板的老化,它能发出的电量肯定会越来越少。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这项政策还是能让多方都得到一些实惠和好处,就相当于是政府牵头,让银行出钱,电力公司出设备,农户出场地去普及新能源。三方在付出的同时,又都得到了好处。太阳能发电这样的新能源建设,就这样惠及多方地推广开来。
单从这项政策来看,就足够展现我们政府的施政智慧,也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如果同样的事情让资本去运作,那个局面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和谐,因为资本的本质是掠夺,是利益最大化。参与这个计划的各方,肯定会因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争论不休。而西方政府在其中并不见得能发挥多少作用,因为他们就是资本的代言,最终吃亏的很可能会是民众。这也是西方的民众普遍不相信资本和政府的原因,也是所谓“盗贼政府”的根由。但是民众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会想尽办法抗拒,最终让这样的工程陷入僵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印度想要建高铁,用了几年还没有完成征地;就像洛杉矶要建一条隧道和一段高架,结果这个工程从策划到建成用了30多年。
制度上的优势,让我们在普及科技方面的程度和速度独一无二,让现代的科技成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惠及更多人。除了新能源等领域的推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科技应用,都在惠及乡村的更多人。
比如《回乡之路》中的沙地苹果,剧中的主角乔树林是有原型的,他叫张炳贵,据说老先生用了15年才培育出了沙地苹果。自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兴农”就从未停止过,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中国无人不知、不人不晓。还有一位名气不如袁隆平,但为中国小麦产量做出巨大贡献的“小麦之父”李振声。
还有更多的农业工作者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比如培育出了拉动乡村脱贫致富的猕猴桃、山地苹果、桃、冬枣、葡萄等经济作物。它们结出的果实又多又好,带动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伟大成果的背后,无一不在体现科技的力量。
到这里,我们可以再问一遍:科技是什么?
它是未來,是希望,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工具,是摆脱贫困、告别愚昧的助推器。
4. 家乡建设背后的推力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回乡之路》这个单元,并不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邓超的导演能力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他的演技是没得说,在葛优、李雪健、陈宝国等这些国宝级演员之后,邓超的演技可圈可点,演绎了很多经典的角色,说他是新一代演员的代表人物都不为过。可是这几年邓超导演的几部电影,却很叫人无语。
跳开《回乡之路》的故事结构,它表现出来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说曾经恶劣的学习环境,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跟那个时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高大结实的学校,是沙地里一排排绿色的治沙成效,是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沙地苹果。
这一切,跟政府的巨大推力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个发力点找得非常准,《神笔马亮》这个故事,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这个故事中的马亮,骗妻子说是去俄罗斯上学,其实是去了农村扶贫。
建设农村是一个巨大的、长时间的工程,一直以来政府提倡到偏僻的地方支教,让山村的孩子们开阔眼界,从山村走出来。那是建设乡村的第一个阶段,让人们普遍都有了文化。
现在依旧要继续到农村去,不过现在去的不是老师,是扶贫工作人员。有很长一段时间,扶贫工作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很多人把扶贫当成了一种变相地发配,甚至有很多扶贫工作者都是这样认为的。
就如《神笔马亮》中那样,马亮的妻子秋霞为了不让丈夫去扶贫,不惜到丈夫的单位大闹一场。马亮才只好出此下策,瞒着妻子去扶贫。他去扶贫完全是自发自愿,因为他也是一个农村人,不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村庄失去活力。
如果是前些年的话还好,只通过电话联系,马亮的行踪还好隐瞒。这些年视频通话迅速普及开来,这就很容易穿帮了。不得已,马亮只好在村委会布置了一个俄罗斯风格的房间,用于跟秋霞视频通话。
而且每当要穿帮,马亮就用“卡镜头”的方式,让秋霞断开通话。一开始秋霞对马亮身上的毛衣提出质疑时,马亮和戴了假发、做了双眼皮、扮演马亮室友的村长,就很默契地一动不动,那样子真的像是突然没了信号。后来马亮在田间,秋霞又跟他视频通话,为了避免穿帮,田间的乡亲们跟他一起“卡镜头”。
这个神操作广受网友们的喜爱,甚至还有许多小视频的创作者,拍了许多类似的小视频。
影片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反映了扶贫工作曾经的不被人理解。现在扶贫工作的辉煌成绩,足以让那些不理解黯淡、消失。之前扶贫工作者受了多大的委屈和不理解,现在就有多么地扬眉吐气。就像秋霞最终理解了马亮一样,让那么多人脱贫,这本来就是一件光荣的事,一件高尚的事,根本没必要隐瞒。
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全世界独一无二。又是一个“独一无二”,因为其他国家根本不会去做这么大规模的扶贫,更不会去考虑从根本上遏制贫富差距。很多人羡慕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什么国家给发钱,即使不工作,钱也够花之类。
既然如此,西方国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流浪汉?
这样的高福利真的不会引发整个社会的惰性?都在家里等着领福利,谁去工作?谁去创造财富?
很显然,许多国家发钱式的扶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这正是扶贫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没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任何问题都要摸索一个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案。
我们采取的方法跟西方正好相反,要致富就要勤劳,所以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很快就让广大的农村有了活力。家乡的机会多了,谁还愿意出去打工?现在年轻一代回到老家做养殖业、经济作物产业者有之,回老家开民宿、卖土特产者亦有之。
谁能想象得到,这些变化就发生在短短几年间,原先以到城市打工为榜样,已然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以回家创业为榜样。只有用劳动获得的财富才会珍惜,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这才是真正的致富,也是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方法。
这个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不会是绝无仅有,但如此大规模地用这个方法,让如此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脱贫,绝对是绝无仅有。这不仅仅是扶贫工作的独一无二之处,也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之所以说独特,是因为抛弃了以西方为主导的掠夺式的发展方式,转而用协商的方式达到共赢。
当然这样的探索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经历过很多波折。比如苏联解体的时候,对当时中国的精英阶级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对社會主义制度产生了质疑。
时光如梭,再回到今天去看待那段历史,会觉得苏联采用的所谓“休克疗法”,完全是在自毁长城。而且会发现中国跟西方的关系,与苏联跟西方的关系完全两个样。指望靠利益驱动的西方完全接纳一个新兴国家,几乎是天方夜谭。苏联跟西方的全面对立也是走不通的,因为那样很容易落入西方的圈套,落入进行军备竞赛等浪费大量资源的困局。
中国用中国智慧化解了这样的困局,变成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核心未丧失,你的危害被我避免的局面。
盲目地去跟随西方的步伐,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事实也证明,那确实不是什么好事,看看现在的新兴国家中,全盘接受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国家,哪一个不是陷入了内战和外患的泥潭?经济上更是完全处于依附状态,哪天他们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就会被华尔街主导的金融危机席卷一空。就像马来西亚,一场金融危机让他们20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正是中国的历任领导人高瞻远瞩,看到中国的国情并不适合走西方的路线,我们才没有成为西方的附庸,才有机会进行弯道超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70年的积累,让那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爆发出了一波又一波澎湃的中国力量,这股力量如今足够影响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政府高效率、大投入展开扶贫工作的根本。反观西方国家让资本主宰政府,所以得不到足够利益的事他们是不会做的。
在这样的制度优势下,我们有足够的的信心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生活也随之越来越美好。未来一片光明,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