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目 重内涵 建设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
2020-01-21张岩
张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2016年,为助推“十三五”教师教育工作,助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大连市甘井子区在原有中小学学科“名优带教”工作室工作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新一轮“名优带教”工作室,包括54个学科名师工作室、10个名优班主任工作室、9个名优校长工作室。“十三五”以来,甘井子区努力强化工作室的“项目化”过程管理和“内涵性”价值取向,力求达成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挥好工作室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
一、强化“共同体”基本属性
对于“名师工作室”的性质,我们能看到多个版本的阐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共同体”。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这里强调“共同体”要有共同核心价值追求与支撑。
甘井子区名师工作室的所有参与者组成了一个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和相关者在这个“共同体”中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同生共长。工作室主持人宣讲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宣传调动,教师自由加入,主持人选人、人选主持人,在共同的需求下开展活动;请省市教科研专家当堂指导,帮助界定工作室课题研究的价值,所有核心组成员共同参与答辩;聘请研训教师、期刊编辑、高校教授等作为专家后援团。工作室由不同层次的成员组成,一般12~15人,可弹性调整。其中,有作为领衔人和核心成员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中小学名师、省学科带头人、省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有作为成员之一的市优秀青年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有“师带徒”式的学校青年教师等。每个团队配有1~2个学术顾问。
二、强化“项目化”过程管理
无论是从区域层面,还是从各工作室层面,都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加强名优工作室项目各项工作的启动、策划、执行、检测、完成过程的督查、调整与改进,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操作模式,即前期调研—过程督办—考核验收—后期跟踪—阶段评估—奖惩反馈,不断提高名优工作室工作的质效发挥。
(一)前期调研,落实研修着眼点
各工作室主持人采取问卷调查、成员访谈、多方沟通的方式,把握工作室成员的实际需求,进行汇总、梳理、分类,找出学科、学段中共性的重点、热点、难点的问题,确定自主性需求和引领性需求,作为研修着眼点。
(二)过程督办,增强环节针对性
一方面,区域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进行督查;另一方面,工作室主持人不仅是带头人、引领者,也是督办者、自检者。各工作室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工作室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强调科学调控内容与形式,有效落实成员自主演练,不断提高组织实施效果。外出考察学习、集中培训后,在认真总结、反思、研究基础上,都要开展一次工作室建设研讨交流活动,分享培训中不同角度的收获,有针对性地就下一阶段工作室建设重要的、关键的问题和工作内容进行研究,通过主旨发言、互动交流、案例剖析、经验介绍、现场作业等方式提高工作室成员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三)考核验收,突出研修实效性
一是区域层面,主要通过工作室全体人员的活动考查、作业测试、学用答辩、实际改进、档案积累等方面来进行;二是工作室层面,由主持人按照规定对每位成员的工作进行量性与质性的考核;三是网络层面,加强工作室网络化过程考核力度,按照“工作室成员每月至少上传4份文章、资料、图片、视频等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并及时更新”和“每月至少一次网上互动、开放活动”等规定,加强检查和反馈的力度,力求使工作室成员不仅在线下研修方面要扎扎实实,还要在线上研修方面下足功夫。
(四)后期跟踪,关注成长持续性
工作室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一次次研修活动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修后工作室的成员实现真正的成长,并推动区域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推动区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区域和各工作室关注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工作的过程、特点、经验和成效,关注其岗位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及时了解其工作发展、提升的实际情况,掌握其工作计划目标的达成度,发现其个人成长的新气象、新风貌、新亮点,及时给予支持、帮助、点评、指导、引领,促进全体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
(五)階段评估,体现资源共享化
我们主要采取资料汇编分享、阶段成果汇报、定期论坛活动、学用绩效考评、个性档案记录展示等方式进行。既考评工作室工作的绩效,又让工作室共享有价值的资源。区域和各工作室通过网络资源推送、工作信息发布、研修简报制作、资料汇编分享、阶段成果汇报、专项展示交流、优秀经验介绍、定期论坛活动等形式提供不同展示、学习、分享、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鼓励跨区的、与其他工作室联盟的研修PK,如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展示、擂台过招等。每个工作室、每个成员积极展示、宣传、发展自己。
(六)奖惩反馈,推动研修最优化
我们定期汇总工作室全体成员各级各类业务成果、荣誉获奖等情况,定期召开总结表奖大会、阶段工作小结会等进行表奖、反馈,设专项考评奖励。如“‘名优带教工程优秀导师”“先进工作室”“特色工作室”“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等奖项,每两年一次,按照不同角色人员职责任务要求进行考核,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奖,并提供国内外基地专项奖励性培训的机会。促进全体成员专业成长与综合发展,不断推动区域“名优带教”工作室工作朝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内涵性”价值取向
(一)规划制度,固化内涵成果
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甘井子区“十三五”教师教育工作“名优带教工作室”管理指导手册》,召开了新一轮“名优带教”工作室项目启动大会,建立健全和有效落实各项机制。从区域角度对各类“名优带教”工作室的人员名单进行了明确的公示;对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功能定位、人员构成、资格条件、数量比例、认定程序、线上与线下职能任务,以及室主(主持人)和徒弟(成员)、研训教师、责任部门主任的职责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对工作室的各项具体操作,如室主(主持人)如何创建主题活动并上传活动资料、工作室成员如何参与学习和创建自己的活动、门户网站上传材料要求、如何做好工作室活动记录和研训教师指导记录与综合评价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对加强统筹领导、实行区校挂牌、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实施专项考评、提供资金保障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这对全区“名优带教”工作室的发展起到了整体策划、统筹协调、全程引领、监督调控的作用。工作室还逐步建立了例会制度、学习研究制度、网络交流制度、宣传展示制度、专题牵动制度、沟通反馈制度、整合联动制度、经验分享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努力做好统领、统筹和技术支持,各业务部门项目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做好管理。区域设立专项经费,提供一定资金保障。
(二)研究专题,深化内涵品质
工作室强调在前期调研中要找出学科、学段中重点、热点、难点的问题。通过这些专题的研究,切实深化工作室内涵的品质。一是相对共性的真实的实际的问题,即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研究内容,这是一个阶段内工作室研究的重点。要求工作室在研究专题上领先一步,步步领先。其中,如果是主持人擅长的,要求结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本地区、本学科的实际,做好活动阶段计划,认真确定好每次线上或线下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内容,落实好研修的着眼点;如果是主持人不擅长的,可与其他工作室联盟开展活动,如区域本学科几个工作室联盟、其他地区工作室联盟,或工作室帮助提供有关信息资源等,这也要求主持人加强沟通、组织与协调。在工作室绩效考评中,专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是一项重要指标。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强调要注意及时积累,及时总结,及时提炼,形成自己的课程,建设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相对个性的真实的问题,这虽然不是工作室集中研究的重点,但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发展团队,催化内涵提升
工作室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团队发展活力和内涵化水平。对于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领衔人、核心者,我们要求在理论修养、理性深度、思想张力、研究意识、前瞻眼光、能力素养等方面增强影响力,解决“名存实亡”——名师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单兵作战”——名师难以形成辐射,“迫不得已”——名师合作意识薄弱等问题。多种手段调动成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重要的。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中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各工作室的座右铭。对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挑战自我,摈浮去躁,笃研躬耕。工作室努力实践,加大研究力度与深度,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寻求发展,加强學习,丰厚理论支撑,在读书、反思、研究、写作中发展自己。尤其是加强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让·莱夫和爱丁纳·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詹姆士和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等名师工作室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习。
(四)打造品牌,点化内涵亮度
品牌是一个工作室具有高度价值并要不断增值的无形资产,承载了社会对于一个工作室的高度认可。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运作。每个工作室借助SWOT分析法,在深入分析自身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基础上,由特点到特色,由特色到品牌,一步步深入,一层层提升,努力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辐射其他、服务区域的品牌。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