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01-21王丽
王丽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举止。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知识素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当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广度和深度,还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一、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类文章,这些文章历史悠久,思想情感浓厚,文风优美,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把握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岳阳楼记》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正确的认知。作者范仲淹在写作《岳阳楼记》时,先是大致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目的,是应滕子京请求,为岳阳楼的重修而作,后采用先写景、后抒情的方式来完成写作。首先,范仲淹写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吾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可见岳阳楼是坐落在江南洞庭一带,远离朝廷。其次,写到岳阳楼之景和文人骚客之情,“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描写了去国怀乡之人的感受,这也是几千年来,文人骚客在遭到贬谪的时候,所包含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普遍情感。最后,作者针对这些现象抒发出自身的感受和看法,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之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既能够了解到历史文人在遭遇贬谪之后的感受,又能为范仲淹昂扬向上的抱负和热情所感染,从而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为国为民的胸襟。
二、分析写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古文,由于写作时间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所以学生可能难以清楚地了解字词的正确含义,也难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向学生适当地介绍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文章拥有更加深入和独到的理解,并且能进一步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正式讲解之前,向学生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概况。这首诗是诗圣杜甫于公元761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所作。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局势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作者几经辗转清苦不堪,时逢秋风破屋,更添潦倒之窘,由此想到自战乱以来,万方多难,国家兴亡,所以感慨万千,写下著名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是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生活在开元盛世,与许多读书人一样,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唐朝陷入一片战争的混乱之中,诗人在战争中几经辗转,见识到了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所以产生了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因此,杜甫困厄潦倒而作诗时,其表达情感并不局限于自身的苦难,而是联系到广大穷苦百姓和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并且表达出“呜呼!何時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奉献之情。通过知人论世,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培养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扩展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其他读物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具有相同写作背景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能够形成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深入理解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拓展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在中学阶段,学生将会学习到他的其他著作《归去来兮辞》,学生可以将它们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掌握陶渊明的写作思想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记》写渔人误入桃花源之后,见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平静祥和景象,这里远离喧嚣尘世,让人心旷神怡,宁静安逸。《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在弃官还乡之后所写的又一名篇,其抒发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写到“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质朴宁静之景,写到“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安逸自在的生活,写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繁忙农事,写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快然自得的景象。这两篇文章,其主题皆是远离官场喧嚣,回归田园生活。学生通过比较,对文章主题拥有更清晰的理解。
四、增强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章的阅读,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技能,拓展延伸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增加经典作品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教师在早晚读或者课前时间里,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规律、定期地诵读经典文化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或者其他古文作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提高其文化素养。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长篇小说或戏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并在每个月中为学生提供一段阅读时间,使其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能够增强其文化自信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胜利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