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言”和“意”,品味“人”和“事”

2020-01-21张梦姣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题材革命课文

张梦姣

革命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笔者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特点、革命题材课文写作特点以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尝试通过“两读”与“两品”,对于革命题材课文教学加以优化与创新,力求以此为契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读“言”——揣摩语言意义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知识储备有限,这给他们学习革命题材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读“言”上下足功夫,引导学生在字斟句酌中体会革命题材课文语言的意义及特点,从而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例如,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深刻内涵与浓厚情感,如果教师不重视对诗歌语言的品读,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诗歌传递出来的精神与意境。比如,诗歌第二句中出现了“逶迤”和“磅礴”两个词。学生如果不能精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就难以想象五岭的层峦叠嶂,绵延不绝,也难以想象乌蒙山的陡峭险峻、地势复杂,更难以想象红军在翻越这两座山的时候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也就无法体会红军在长征中展现出来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再比如,诗歌第三句中有“暖”和“寒”两个相互对仗的词,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进行精读细品,则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此处的“暖”和“寒”指的是当时的天气或季节。然而,学生如果对字面含义进行深度分析,并辅以背景资料就会发现,此处的“暖”和“寒”似乎跟天气和季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深意呢?学生带着问题对诗歌进行再閱读和再思考,会发现这里“暖”对应的是“巧渡金沙江”这一历史事件,而“寒”对应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事件,一个“巧渡”,一个“飞夺”,一个轻松和喜悦,一个惊险和悲壮。由此,学生可以发现,此处的“暖”和“寒”描述的是不同历史事件的情形以及作者和将士们在经历不同历史事件时的心情。

这一案例向我们表明,教师要想提高革命题材课文教学的效率,就应该重视对课文语言的品读,使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融合个人体验,在字斟句酌、反复揣摩中体会课文中每一字、每一句的内涵与情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发展。

二、读“意”——理解文章内涵

革命题材课文的“意”,有的藏在“字”里面,需要学生从细节处字斟句酌才能体会;有的藏在“文”里面,需要学生从整体处总揽全局才能体会。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读“言”,通过“抠字眼”体会每一字、每一句的意义,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意”,通过“览大局”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叙事线索,体会文章整体的内涵。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这句话,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比如,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由“女老师”说出来的,这可能是雨来第一次正式的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可能是雨来第一次在头脑中形成“爱国”的概念;第二次出现是由“大家”说出来的,大家“齐声”“轻轻地”念出这句话,体现出爱国主义思想在普通群众心中“萌芽”,更在小雨来心中“生根”;第三次出现是雨来经受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之后,他的血溅到了课本的这几行字之上,此时,这句话仿佛成了雨来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与鬼子周旋到底,这时候,这句话已经成了雨来的信仰与力量,使他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出现,代表了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情感。

在革命题材课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文章内涵,感知作者情感。

三、品“人”——感受崇高形象

在革命题材课文中,总是离不开英雄人物的塑造。这些人物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代表无数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因此,在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人”,结合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革命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崇高形象,以及人物的高尚品质。

例如,《军神》这篇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同时,也歌颂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革命军人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人物性格和人物品质,使学生感受到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比如,文中一开始,刘伯承忍着剧痛,以“刘大川”的身份与沃克医生进行的交流,体现了他的睿智和坚强;当被沃克“拆穿”军人身份之后,他“微微一笑”以及“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这体现了他的沉着和诚恳;当他在拒绝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时,“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神态和动作描写,又体现了他的顽强和勇敢。与此同时,沃克医生对他的态度由“冷冷地”到“柔和”、到“生气”、到“惊呆”、到“慈祥”再到“肃然起敬”的变化,烘托了刘伯承的伟岸形象。这样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就立体而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品“人”,教师赋予了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更多的“温度”与“情感”,使学生在感受英雄崇高形象的同时,激发起对于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祖国河山的依恋。

四、品“事”——培养革命情怀

在革命题材的课文中,作者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抒发都需要以事件的描述作为依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住叙事的“六要素”,通过对事件的全面剖析与深入了解,体会事件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情怀,从而达到语言教育与爱国教育的融合。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品“事”来感知革命情感,培养革命情怀。

首先,自主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六要素”为依据,开展自主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基调。其次,概括段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段段意,从而使学生更加细致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脉络,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再次,复述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主线来复述课文,在复述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态度与情感体验。最后,写读后感。在阅读和复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事”的分析与描述会产生很多的观点和情感。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将这些观点和情感总结并提炼出来,做到先品“事”后生“情”,从而培养革命情怀,形成爱国思想。

综上所述,革命题材课文所承载的内容和背景虽然离学生较远,但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却离学生很近。因此,教师应该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读“言”、读“意”、品“人”、品“事”等途径,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与学生的共鸣,从而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语言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题材革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背课文的小偷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