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细节“点”,设置语文有效问题

2020-01-21张立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文本探究

张立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若能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困扰之处把握文本的关键点,围绕这些“点”提出问题,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内容,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感悟人文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矛盾点,引导理性推理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并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也变得缜密。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矛盾点,引导其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进而发展理性推理的能力。

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感到十分困惑:“在文章的开头,‘我和笃信旧学的叔叔话不投机,说明‘我是一个新青年,但是为何当祥林嫂问其人有没有灵魂的时候,他却说‘有呢,这一点都不像新青年。”结合学生的思维矛盾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我代表的是社会上哪一种人,你觉得作者想要通过‘我展现怎样的想法呢?”学生围绕这个矛盾点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发现“我”的矛盾心理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特殊心理。“我”虽然想要改变旧时代,但是一时却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处入手,“我”虽然有新思想,但是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启蒙他人。在这样一番阅读后,学生发现“我”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新青年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期盼。作者希望新青年能早日走出迷茫,在回答“灵魂”等问题的时候能给出更好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理性思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文章主旨的探究也更深入。

高效的課堂提问能抓住学生思维的矛盾点,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围绕这些矛盾的地方展开辩论。坚持不懈,学生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能在自主质疑的基础上细读文本,从文字中寻找答案,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肤浅点,推进深度反思

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展开挖掘,更没有结合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个情况,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回答为何没有切中要害,探究认识肤浅的原因是什么,琢磨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让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得以拓展。

学习《雷雨》时,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具有怎样的情感。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引导其总结答案,并让其反思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只看到了周朴园残忍的一面,但是却忽略了人性的变化,忽略了结合周朴园所在的阶级来考虑问题。那么,在这一次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大家收获了什么呢?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要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要结合自己思维的“肤浅点”展开思考。学生发现:“我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只是结合文字表面的内容进行理解,但是却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分析人物。同时我也忘记了考虑这个人物的基本信息,比如他所处的阶级,也没有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反思延伸,思考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要怎样获得最佳的答案。学生认识到:“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多重考虑,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让思维得到发展。”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围绕学生思维的“肤浅点”展开提问,能很好地推动学生深度思考。此时要注意提问的艺术,尝试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其反思,这样能起到警醒的作用,既不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点,深化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常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理解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要结合作品的“情感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探究作品的表达艺术,思考作品的创意表现。学生能更好地沉浸在唯美的艺术氛围中,进而深化审美情趣。

学习《琵琶行》时,鼓励学生从作品的“情感点”入手展开审美探究:“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流露出对琵琶女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的地位差别很大,此前也并不认识对方,为何会对琵琶女的演奏融入如此深厚的情感呢?”学生认为:“这一方面反衬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而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作者自己的生存状态,作者在遭遇贬谪后内心十分孤独,和孤苦的琵琶女是一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诗人都喜欢写展现劳动人民疾苦的作品,尤其是白居易创作了不少这样的作品,你认为这样的作品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这促使学生尝试探究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古代文人如何从情趣诗和应制诗中走出来,运用诗歌针砭时事,表达对人性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若能结合情感点提出问题,学生就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四、生成点,渗透人文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应以人为本,要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生成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考,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起热爱生命的意识,让语文教学上升到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层次。

在学习《兰亭集序》时,要抓住作品的人文生成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人文内涵。“这篇作品中作者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它们吗?”学生分别找到了“乐、痛、悲”等词语。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大家是否有过聚会的经历呢?聚会能让人快乐,可是为何又会让人感到悲痛呢?你觉得作者的这种情绪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发现作者感悟到了生死,所以有悲痛之心。“人在什么时候会想到生死呢?”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理解。学生认识到作者处于乱世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想到生死。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表述:“年初的时候外公生了重病,春节团聚的时候虽然大家都显得很快乐,但是我知道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因为大家都惦记着外公的健康情况,所以人生大的变故也会引发这种感情波动。”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激发了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矛盾的心理。

结合人文生成点提问,学生能更有效地抓住文学作品和生活的契合点,打通文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明白生命的意义,理解生活的价值,他们的人文情怀会得以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文本的特点设置有效问题,则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抓住了细节,读懂了作品,而且还逐步健全人格,学会尊重自己,尊重文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