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要紧挨文本

2020-01-21王永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齐声教头林冲

王永辉

近日,在“课改”的全员培训上听了两节课,分别是《林冲棒打洪教头》和《给予是快乐的》,两位教师都注重了朗读,但朗读的效果却相差很大,不妨截取片段以窥全貌。

一、《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画出有关林冲、洪教头的内容,默读体会并交流。

甲生:我找出的是“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我感觉洪教头自高自大。

师:(指乙学生)他画出的句子,你觉得洪教头怎么样?

乙生:我觉得洪教头看不起人,很骄傲。

师:你能读出来吗?

(乙生读了一遍,并不是很入境)

师:嗯,有点味了,再看看,是不是有点狂妄?(生齐声:是)林冲是什么人呀?(生齐声: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不是有点讽刺林冲?(生齐声:是)那谁来读出狂妄、讽刺。

(一生读完,同样没有入境)

师:还不怎么狂?还有谁来试试?

连续几个学生都没读出“狂”。于是教师进行了范读,再由学生齐读。

很显然,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次数是不少,读书的时间也很多,那读的效果呢?“狂妄、讽刺”是教师强牵而至,是教者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学生读来读去,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已。这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地接触,没有走进文本,与文本碰撞太少,缺少了品词、品句的过程。文中的“冷笑”“犯人”“依草附木”学生理解了吗?没有。 对内容都不理解,怎能读得好呢?

二、《给予是快乐的》片段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画出两次“误解”的内容,体会并交流。

甲生:我找出的是“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我……”我感觉小男孩很吃惊。

师:“吃惊”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甲生:我认为小男孩很吃惊是因为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

师:送普通的玩具会吃惊吗?

乙生:送普通的玩具不会吃惊,而保罗的哥哥送的是一辆车,礼物很重。

丙生:小男孩收到一辆车这样的礼物,简直不相信,非常意外。我平常收礼物时,爸爸妈妈总要提几个要求,而保罗的哥哥白白送了一辆车,不敢相信。太吃惊了。

师:是啊,是白白地送,什么是“白白地送”?

生:不计回报地送。

生:不提要求地送。

生:不要酬谢地送。

师:看来是小男孩很吃惊,所以表情是吃惊地——(生齐声:瞪大了眼睛!)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再后齐声读。读得有滋有味,感情丰富)

师:读完了,你还有不同的见解、体会吗?

有的学生说读出了羡慕,有的学生说读出了喜悦……

教者同样以读促学,将指导读与感悟相结合,从“吃惊”“白白”词语入手,紧挨文本,引入生活,层层深入。“吃惊”寓意不断丰厚,形成了语境,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元,促进了思维,尊重了学生个性化体验,起到了很好的读书效果。只有建立在对文本深入透彻的理解基础上的读,学生才能“读进去”,“读出来”,才能有声有色。

所谓“文本”,从广义上讲,是由人创造的体现人思想感情的作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等作品;从狭义上讲是指作者的文字作品。而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是文字作品。文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存在,是一定的物,是一定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作为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一定的意义,即作者所灌注于作品中的含义,这是文本的本质。阅读教学要从关注文本的“物质”层面入手,进而关注文本的“精神”层面,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时代背景,进而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然后再回到文本,多次反复,这个理解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本又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文本是将教师和学生联合起来的媒介,是“桥”,是“线”。师生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从而提升“三维目标”的达求度。我们的课堂有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主体,由学生信口开河,游离文本;有时用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詞句读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于文本之中。因此,读,要紧挨文本,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议,品品,思思,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积蓄情感,读出文味,读出心声。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齐声教头林冲
三军将士齐声“到”
口令“齐声”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爱看热闹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
选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