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语》谈语文教学之根本——情感教育
2020-01-21王义俊
王义俊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们都想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淘一桶金,想把当中闪烁光芒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應用到现代的现实教育教学中。然而他们在不断地提炼中,却遗漏了一块钻石——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孔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核心。同样,情感教育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身边许多优秀老师给我传授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从语文学科看,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情感教育”这一概念,这引起笔者共鸣。综观《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几乎处处闪烁着情感教育的光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教育是孔子的教学核心,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实施他的情感教育,培养他的学生树立“仁爱”思想。
在确定这一论题时,我也查阅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个论题并不是近年才引发的新的论题,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是说多于做。现我以《论语》为镜,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浅略谈谈语文教学的根本——情感教育。
一、教学方法中的情感教育
1.孔子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从而因材施教
在对自己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我们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这是我们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它要求我们首先要从主观上尊重每个学生。例如在对子路的教育上,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论语·述而》)的提问,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求我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因材施教,各展其长。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在情感上消除自己的自卑情绪,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
2.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了。可见孔子做法很符合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一理念的。关注学生,与学生合作,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开放式教学,学以致用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之外,还采取了旅游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现在很难实现,但我们有网络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我们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激起他们心灵的涟漪,从而深刻领会文本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所折射出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另外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综观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教学方式一直遵循着以人为本。不论是允许个体差异从而实施因材施教,还是启发式教学,乃至开放式教学,孔子一直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高尚的情操,即孔子那种“仁”的思想。他的这些教学方法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体现,这些方法都蕴含着孔子对学生身心和情感的关注。所以说孔子是在运用一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来实现他的情感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为了实现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常常采用各种情感性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育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论语》就是他思想的一面镜子。孔子凭借他的慈爱与宽厚,凭借他的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进行着作为君子的道德修养的传递。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最根本的还是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意识。看孔子的教学内容,它所体现的是德育思想、人品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对他的学生的培养更是蕴含着人文的关爱,关注的是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可见,孔子教学内容的核心则是人文精神、情感教育。与语文课本不同的是,孔子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就是他自己本身的言行,言传身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自身不仅要“情感底蕴”深厚,而且还能将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炼出来并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
《论语》中处处提到的是对“道”“仁”的追求。比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从中可以看出对“道”“仁”的追求是《论语》中教学的目标所在。这个“道”和“仁”指的是什么?“道”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种“人道”“政道”“学说思想”,而“仁”则是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孔子对他的学生所确定的教学的目标对应的就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将其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沐浴下的我们是不是很值得反思。“道”和“仁”是孔子追求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什么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教学的重点和最终目标是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是将其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影射出来,将这些情感合适地正确地融入学生的身心,从而转化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体系中,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面对着新课程的一次次改革,许多语文教师困惑了,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这里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那找到了答案。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则是“情感教育”。他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对待人、事、物和社会,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仁”的追求是《论语》中教学的目标所在。情感化的教学方法是孔子实施情感教育的手段,情感化的教学内容是他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情感化的教学目标是他实施情感教育的核心。其实近代的教育一直在追求对人的关注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当然语文教学的重心也应该在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上。“情感—情绪—情操”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说语文教学根本乃是情感教育,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情感教育的工具和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安徽省淮南第二十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