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初探
2020-01-21余圣洁
余圣洁
笔者研究发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习作的教学有着正向的推动力。现以此为基点进行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探究,以期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探索大自然的好习惯,使他们习作的语言丰富化、表达流畅化,进而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寻找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生活中积“源”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这些理念表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而习作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
通过几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我发现,当今小学生缺少习作之“源”,也就是缺少习作的素材,缺乏对生活的发现、体验和感知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积累素材。
秋季,校园里的文旦树结果子了,孩子们每天经过时,都要驻足欣赏,数一数树上的果子。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孩子写写校园里的文旦果。交上来的习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大多以数目、样子来描写果树,很少有更深刻的发现,词语匮乏,描写粗略,难以让人满意。
正当我准备带着范文走进教室时,突然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当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取代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学生真的能得到发展吗?几经思索,我向校领导申请开设了一节跨学科项目课——“校园观赏性植物的研究——以文旦果为例”,我邀请科学老师加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们上树采摘文旦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摸、尝、测,比较校园内的文旦果与外面买的柚子在外形、果肉颜色、果肉味道等方面的区别,并用甜度测试仪精密地测出它们的甜度,请植物专家进校解读。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盎然,个个妙语连珠。当我再次布置习作《校园里的文旦果》时,孩子们再也没有了先前愁眉苦脸的样子,上交的习作语言丰富,描写细致。有些孩子甚至还能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的观赏性植物,如家门口的柿子树、路边的李子树,由小小的文旦果竟也能揭示道理,升华主旨,这给了我大大的惊喜。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素材的积累需要老师先行引导提供积“源”的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探究意识,使孩子通过“做”,学会动手,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生活教育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的教育,是“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有个生动的比喻:“社会即学校,它是把笼子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习作教学的阵地应从课堂扩展到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学生的习作老师并不只有我们,我们要清晰地明白“源”的缺失是由于孩子缺乏对世界的接触与认知,这是我们需要引领孩子到达的地方。
二、命题中突“实”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自生活,对儿童、对社会有用的真教育应从生活出发,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这样的启示也引领着老师们对习作教学产生反思。
一个好的题目会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很可能会产生一篇优秀的习作。当下的习作教学,作文命题常常远离学生的生活,法治征文、禁毒征文屡见不鲜,为使征文数目达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孩子在抓耳挠腮中丧失了习作的兴趣。另外,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限制过多,在指导写作时,又过于笼统模糊,导致学生无法从实际生活中找寻到可供使用的写作材料。
本学期,我班的孩子爱上了校园小林子里的昆虫,一下课就纷纷前去,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有时还要抓几只放进瓶子里认认真真地研究。结合学生的这一爱好,我通过绘本课《蚯蚓日记》,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最喜欢的一种昆虫,也写一本日记。玩昆虫成为老师默认许可的事情,这下孩子可起劲了。一下课,他们便三三两两一同去小林子里,期待着今天的昆虫会发生什么“大事记”。久而久之,一小部分的孩子竟然还跟昆虫对话起来,给昆虫起名字,甚至认识这就是昨天发现的那一只。由于有了写作范本和支架,一周后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西瓜虫日记》《蚂蚁日记》《蚊子日记》……他们给日记配上了生动可爱的插图,云朵对话框,甚至还有学生为昆虫写出了一个童话故事《波尔和行军蚁》。孩子们根据切身的经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边看边学,边学边写,不仅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收获了习作的乐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也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去寻找孩子们的生活热点,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年龄特点灵活地进行命题。另外,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也要适应儿童的思维方式,在作文命题的内容上,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想要作文的愿望。
三、课堂中求“真”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目标——真。习作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应该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世界以及内心体验等转化为语言文字,以更好地表达交流,抒发情感,传递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笔下的世界也应该是不同的。曾经听过这样一节习作指导课,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出示了一张小兔子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由学生讨论说说兔子的样子,随后教师将作文大框架写在了黑板上,并将好词好句一并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填充习作。整堂课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写出了一篇看似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的作文,但千篇一律的习作将“喜爱”二字完全抛之脑后,填充式的教学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抹杀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
朱建人倡导要“真实地写,写真实生活”“凡是生活需要的,就是学生要学习的”。需要性和真实性是作文教学始终要坚持的灵魂。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学会抓住课内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写随意文、随情文,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一次上课,我迟到了3分钟。正式铃声响了,看见老师没有进教室,教室里出现了微小的议论声,几个调皮的“报信鸽”把头探出教室外,张望着。1分钟后,班级里叽叽喳喳,乱成一锅粥。3分钟后,当课代表准备去找我时,我便从办公室奔了出来,进教室后我没有先跟学生打招呼,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九个大字“余老师迟到的三分钟”,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描述这3分钟看到的现象。看似随意的表达、交流却让孩子兴趣浓厚,他们纷纷根据自己所看、所想、所思谈论交流,敢说也乐于说。会交流就会写,那一次,我收获了不少佳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二者密不可分。每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笔下的文字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为孩子的习作提供支架,带领孩子走进大世界里的“小”课堂,在他们缺失自信时给予力量,或许我们就能开辟习作的“大世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