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助力高效课堂

2020-01-21沈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板书设计板书树木

沈霖

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东尼·博赞所发明,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也是一种改变学习方式的利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将学生全脑开发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特别是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他们头脑中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那如何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里呢?

在备课中,我把思维导图运用在板书设计中,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虽然我们教案上的板书设计已经很精简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无意识中记忆的,大多时候是凭兴趣感性地记忆东西,一旦有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出现不专心听讲、开小差的现象,那么结果就是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很快忘记。思维导图就是这么一种存在,它可以提醒大脑集中注意力,并借助图像让大脑联想到想要表达的关键信息,从而让大脑更轻松、更容易记住重点。

在钻研教材和教案之后,我把文字形式的板书设计改成了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如二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上的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我把原来的板书,改成了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见下图)

在上课前,学生见我在黑板上画画,感觉到很新鲜,由此对于接下来的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了,学生们异于平常的认真和专心,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们才发现这是板书。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么不一样的板书,如书似画,条理清晰,关键词简短好记,富有逻辑,所以孩子们兴趣盎然,满脸期待的神情,举手发言都比往常要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了,特别是小蝌蚪的样子、青蛙的样子、青蛙的生长过程都记得一清二楚。在之后的默写检查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这些知识点都已掌握了,所以默写正确率也很高。我这次的小试牛刀也算是初战告捷。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可以让大脑轻松记住信息,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思维导图采取高度凝练的方式概括知识要点,关键词既简洁又显眼,复习时也只需复习关键词,从而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中的高效课堂。

趁热打铁,接下来,学生在适应了思维导图式的教学后,我又大胆尝试了一次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活动。

結合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的课文和教学内容,我将原来的板书设计成思维导图式板书。(见下图)

这篇课文其实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难点在于如何区分这11种不同的树木。在初读课文后,先让学生找出树名,圈画出来,并指名认读树名。然后,我在课件上出示这些树木的真实图片,再次认读。接着,我把正面画有各种树,背面写上树名的图(见下图),发给学生,请学生上来指认。一是让学生把树名和图案相结合进行记忆,并能说出此种树木的特征;二是为归纳树木的共同特征而作铺垫。孩子们拿着图上来领读,说出该树木的特点,再把图贴在黑板上,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找一找几种树木的共同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根据树木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树木了,这一难点也因此迎刃而解。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坚持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扎实,达到我理想中的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板书设计板书树木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微探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高中美术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树木之最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板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