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生活源头活水,浇语文田地

2020-01-21费梦雪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榴文本语言

费梦雪

一、链接生活素材,让训练内容生活化

1.搜寻生活积淀,为语用训练奠基

语文教学在倡导语用训练时,不能仅仅将关注的视角聚焦在现有的教材中,而需要基于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将关注的视角投射到自然、社会等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比如教学《石榴》一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石榴的具体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石榴的特点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方法和言语形式。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色香味等方面说说石榴的特点。随后,从两个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第一,利用学生生活中对石榴的观察,联系文本的语言进行比对,洞察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准;第二,根据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与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体悟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特智慧。

2.积累社会资源,为语用训练助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只有将学生的视野从教室、书本里解放出来,才能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认知资源。

比如可以关注学生的认知体验,在语文课堂中增设演讲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生活、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比如神舟九号发射、新冠疫情等。学生将自己的积累引入课堂,作为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认知的重要资源,便会真正认识到语文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还贮存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

二、把握适切路径,让教学策略生活化

1.创设可感情境,激发认知体验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扎实可感的情境。教师需要借助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以真实的生活为标准,创设可感而真切的情境,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

比如教学《荷花》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将生活中鲜活而直观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诵读精美的语句,感受荷花之美,同时通过语言的情境渲染,将学生的内在意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勾连,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荷花之美,激荡起内在的认知情绪,真正体会到文本表达之美。

2.尊重主体地位,激活思维意识

叶圣陶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指出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引导。

以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很多学生对课文以描写儿童为主,却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春天的海棠花表示困惑。对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点拨引领,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再理解儿童、海棠花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很显然,教师点拨的内容并没有将学生禁锢在文本的意识状态下,而是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借助于生活的体验来对文本的表达内涵进行深入感知,从而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落实知行合一,让路径认知生活化

1.結合生活角色,在表达实践中知行合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将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的研究依托,并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实践体验中找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素材,真正达成认识生活、开阔视野的目的,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基。

比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教师在最后环节中可以依托学生的生活认知体验,从生活中选择一种角色来与叶欣进行对话,如同事、病人、孩子等。正是有了生活中情感的浸润,学生才有了鲜明的角色感,在深入实践下,语言表达有了倾吐的渠道,这就有力地推进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2.强化生活体验,在落实语用中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体验和生活感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语言,注重对学生生活进行组织与串联。教师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关联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落实知行合一。

比如教学口语交际“回忆春节”这一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再结合口语交际所提出的要求,从典型风俗、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课堂交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教学,教师始终将生活的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内容支撑,不断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地活跃起来。

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借助广阔的生活背景,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石榴文本语言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