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0-01-21王茜
王茜
635000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室,四川达州
下肢骨折多与下肢急速扭转、外力撞击、跌倒等有关[1],老年群体由于骨质疏松、髋部肌群退变等因素[2],导致下肢骨折发生率较高。为改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目前常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可通过规范化、温馨化、整体性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方法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组女20例,男31例;年龄61~84岁,平均(71.62±4.76)岁。对照组女21例,男30 例;年龄61~87 岁,平均(71.97±4.7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包括出入院常规宣教、用药基本指导、并发症预防、环境管理等。⑵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①术前:医护人员以热情、和善的态度与患者接触、交流,在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心理障碍的前提下通过所学心理学问询技巧、以往临床实践经验予以对症心理疏导,并讲解手术期间的不良事件、不良原因、手术环节、疾病知识、手术效果及其他注意事项等,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手术配合度及治愈信心。②术中:患者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核实信息并予以舒适体位,对隐私部位进行遮蔽。采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作相应静脉穿刺治疗,可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手术期间需主动观察患者情绪及表情,通过肢体动作、轻柔语言等形式帮助其稳定心态。③术后: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及各项生命体征,待稳定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医护人员应于患者意识清醒后予以针对性强化护理及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恢复情况测评参照膝关节HSS 评分量表进行,其中优91~100分、良81~90 分、中60~80 分、差0~59 分。总优良率=(良+优)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1.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观察组差1 例,中4 例,良17 例,优29例,优良率为90.20%。对照组差5 例,中11 例,良23 例,优12 例,优良率为68.63%。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骨折疾病的病因多与暴力(间接或直接)、积累性劳损有关,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下肢骨折。近年来老年下肢骨折发生率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展加剧而相应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疗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由于该年龄段患者手术耐受度较差,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较低,故常需应用护理方法加以干预。以往传统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但无法针对患者各项合理需求予以满足。随着医疗理念更新,现阶段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对其进行辅助治疗,该护理方法重视规范性及高效性,是在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前提下通过手术前后细致、耐心的护理服务[3],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并可提高患者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人性化护理,可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护理质量水平及临床疗效,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