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误吸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分析
2020-01-21夏玲玲
夏玲玲
510120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重症监护室是吸入性肺炎(AP)的高发区域,如果患者一旦出现AP,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会增加。为了调查重症监护室中患者发生AP 的原因,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重症监护室AP 发生率,对2018年1-8月收治的EICU 患者104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8月收治EICU 患者104例,男63 例,女41 例;年龄45~80岁,平均(65.6±3.5)岁。所有纳入患者均留置有胃管,且胃管通畅,均通过鼻饲饮食给予肠内营养,患者的摄入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所有患者肠内营养时间为4~35 d,平均(16.2±6.8)d。
方法: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进行误吸判断,当患者出现气促,明显伴随恶心呕吐、心律加快等症状,同时血氧浓度骤然下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痉挛肺门影增宽,肺部纹理变粗,并且出现炎性反应即判断为误吸。
结 果
104例患者中出现误吸的患者有6例(5.7%),其中气管导管气囊充气不足1例,营养管移位1例,营养管选择不当1例,体位不当1例,呕吐时误吸1例,进食前评估不当1例。
讨 论
疾病因素:入住EICU的患者多为65岁以上老年人,以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导致身体各器官机能减退,肌肉松驰,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因入住EICU的患者,身体往往虚弱,其吞咽、呕吐等功能障碍,咀嚼能力下降,咳嗽无力,且反射相对较弱,因此在进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误吸,且因在入住EICU时,未能全面有效的对患者的脑血管、呼吸等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没有选择最为合适的进食途径和食物,所以误吸发生率较高,且在进食过程当中未能给予详细的指导,未对进食过程进行仔细认真观察,患者的口腔内常常会残留大量的食物残渣,这也是导致误吸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人工喂养因素:因入住EICU患者需要采用鼻饲方式给予肠内营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注入的过程较难控制,一旦注入速度过快,则会引起胃部排空速度下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给予较多的食物还可造成胃潴留,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亦或者是咳嗽就会引起腹部压力骤然上升,从而导致食物出现回流进入气管中。此时出现误吸多是因为护理不当,未让患者在进食时摆好体位。文献报道称在对患者进行喂食时,患者的头部应该上扬30°~35°,这样进行鼻饲成功率较高,能够很大程度降低恶心、呕吐以及咳嗽的发生率[1]。首先入住EICU的所有患者均应该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误吸评估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该尤其关注,要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其次为做好饮食护理和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选择适合的食物,一般多以流食为主,避免使用黏性过大,不宜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团或者面包;②喂食速度一定要始终,不宜过快,且喂食量不宜过大,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一般每次喂食量控制在2~4 mL,喂食速度为60 mL/min,每次总量≤200 mL[2],进餐完毕后,保持喂食体位30 min,然后对患者的背部进行轻轻拍打,并且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检查,避免残存食物,定时翻身,清除口腔痰液等。
机械通气因素:因入住EICU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较弱,所以常常需要机械通气,而机械通气因为需要气管插管,所以会影响喉部的运动和功能,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消失,且插入的气管还会压迫上气管括约肌群,从而导致防止反流食管的功能出现明显下降[3]。与此同时,因为机械通气还会引起腹部压力升高,气囊充气不足或者存在漏气、参数设置不当等均会引起反流,造成误吸。此类患者因为呼吸功能较差,喉部神经敏感度差,胃部残留食物反流时常常无法阻止,因此出现误吸概率极高。针对此类患者更应该做好保护措施,即在进餐后保持喂食体位30 min,然后轻轻拍打其背部,还要检查其口腔有无残留物,及时护理口腔。
在鼻饲管的置入过程中要做好护理工作,尤其是对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一定要妥善固定胃管,对于急躁自控能力较差的患者应采用胶布将其头部进行固定,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从而防止将鼻饲管拔除。在进行鼻饲喂养前,首先要对患者的胃液进行抽吸,并且进行检测,一般鼻饲管置入深度为50~65 cm,置管后妥善固定,每日观察并记录鼻饲管长度、是否梗阻或脱出等。
ICU 患者误吸致AP 的原因较多,应引起重视,老年患者发生误吸致死率比较高,为减少误吸的发生,应重在预防,所以在平时工作中要多做宣教工作,加强巡视,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进行抢救,并安置监护病房,专人看护,重点交接班并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和预防A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