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片“发声”
——浅析图片在人物外貌描写中的运用
2020-01-2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李俞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李俞娟
接触作后指导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作后讲评课。学校的一次开放课活动给了我尝试的机会,我给三年级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写一写自己最好的朋友。起这个题目一是基于统编版教材,二是让学生起笔有话可写,降低写作的些许难度。作文交上来后,不少学生的作文纸上洋洋洒洒,甚至超出了规定的格子数,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表面上看,每位学生笔下的“好朋友”各有千秋,可仔细一瞧,这些“好朋友”似乎都只是个模糊的影子,我们按“图”索不到“骥”。于是,我的教学设计在表扬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了训练孩子写清楚人物的外貌特点。
一、出现的问题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习作为《猜猜我是谁》,既然是猜,那肯定得提供线索,得让人猜得出来,而且“线索”必须得清楚、明确,最好是让人一读就能跟所描写的对象对号入座。如何将这条猜测的“线索”写清楚、写明确,是这篇习作的难点。老师在写作前,会告诉学生外貌描写需要“抓特点”,可学生不清楚何为“抓特点”。“特点”是指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这个“特点”是别人不具备的,以用来区别于别人的独特之处。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有:
1.“特点”流于形式。学生作文中对人物外貌的刻画经常给人以模糊、朦胧的感觉。如,写到眉毛,总会说“粗粗的眉毛”“弯弯的眉毛”“(眉毛)像个小月牙”;描写人物的眼睛,总是会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亮晶晶的眼睛”“大大的眼睛”“(眼睛)就像两颗黑色的小珍珠(葡萄)”;写到鼻子,统一成了“不大不小的鼻子”“灵敏的鼻子”;写到嘴巴,都是“不大不小的嘴巴”“能说会道的嘴巴”“会吃的嘴”……这都是为了外貌描写而外貌描写。
2.“特点”千篇一律。除了上述表达模棱两可的情况,更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词汇量很少,基本上集中在“炯炯有神”“水汪汪”“亮晶晶”这些词语,一开始看到还给老师眼前一亮之感,后来重复出现时,只觉得乏味,学生的修饰语很少有自己创造性的语言,用的都是老师玩剩下的,这也造成了文中的“人”毫无特色。
与上述学生表述不清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个别学生作文中的外貌描写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桂菲同学写的“她有一头自然卷的头发”,抓住了“自然卷”就把猜测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这虽然是所描写人物本身的天然特点,但也是抓住的特点。又如姚俊成写的“(他的)鼻子像一座小山,鼻孔像两个山洞”,形象特别有趣,这是小孩子自己的语言。王菲颖同学最高明:“她的身高可是全班同学最高的,简直就像一根木条。”同学们一下子锁定了班级里最高的一位女生,可谓用最少的笔墨让大家一下子锁定了人物,是写作高手了。可惜的是,像最后这三位这样写人物外貌的学生不多。
二、原本的设计及实施效果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的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外貌写清楚,达到让人一看就能猜到的效果。于是,我在设计时借助了两幅图片,都是相声大师马季老师的图片,第一张是生活中的照片,第二张则是对应的漫画。漫画是形同写作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画好漫画也需要抓住特点,漫画逼真的原因就在于漫画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从这一思路着手,我让学生也当当“漫画家”,看着马季老师的漫画找找人物的特点,第一步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找各个部位的特点,尽可能地多;找了满满一黑板。再出示韦雨萱的句子:“高高的鼻梁上有几粒小豆豆,白白嫩嫩的小脸蛋上有一些小斑点……一笑露出了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她的句子中抓住了“几粒小豆豆”“小斑点”“小酒窝”三个主要特点,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了。接着就让学生将满满一黑板的“特点”进行重点选择,抓住几个主要的特点,拼接起来把人物的外貌特征表达清楚。在上述过程中,还应该穿插想象、夸张等独特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把上述特征进行深度加工。最后再利用之前的方法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课堂实施下来,由于在找漫画中人物的特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的修改训练无法完成,最终没有一个教学效果呈现的结果,不可谓不遗憾。而且在找漫画人物特点的时候,头脑风暴式的观察举例并没有将之前的问题纠正过来,学生用的词语仍旧跳不出传统的窠臼,而且将这些词串联起来,句子本身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这一设计是有待商榷的。
三、改进建议
事后,我觉得在本次作文教学中,图片的功能如何正视和放大,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思考如下:
(一)图片是手段,不是内容。在教学中,出示图片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漫画家找出漫画中人物的特点,在学生看来,漫画是新鲜刺激的,人物的五官到处散发着不同,所以,导致后来从头发丝到脸上的皱纹,学生都进行了“特点大发现”。可最后发现,能用上的“发现”不多,因为本身在列举的时候语言也是断断续续的、不通顺的,所以连起来的句子也是有问题的。图片在此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明白,漫画家是如何把漫画人物画得“像”真人的,让人一看就能清楚,正如写人物,如何将人物的外貌写清楚,让人一读就知道。漫画家正是通过选择、夸大等手法来表现的,根据这个“手法”训练学生先选择观察的部位,将选择好的内容运用夸大手法凸显出来,人物的特点就会更鲜明、更清楚。
(二)方法渗透,重点聚焦。明确如何将人物特点写清楚之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张人物外貌鲜明的照片,让学生当一当“漫画家”,找出两到三处部位的特点,重点先教一个部位的特点,比如眼睛,让学生从形状、颜色、目光等角度深入“挖掘”照片中人物眼睛的特点,将“眼睛”进行重点描摹,讲解时将夸张手法融入其中,还可以引用学生外貌描写中运用了想象手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在无法直接描写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想象的手法。另外,如果学生能运用比较新鲜的词汇,那就更好了。重点突破一个部位后,第二个部位老师可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部分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练习。最后,将三个部位的描写再连贯起来,修改通顺。
(三)迁移训练,拓展思路。当师生共同将第二组图片当作观察对象进行重点学习后,最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也是有步骤的,由于在原来习作上修改,那原来习作上外貌描写的部位也要先进行删改、增加,继而开始修改。交流评价环节则可以先根据部位来介绍,比如写眼睛的先来交流,接着鼻子、嘴巴……评价时,严格一点应该分点评价,即评价“眼睛”的描写有没有写出特殊之处。或者三点连起来交流,想象画面,或者根据写的内容画一画,看看像不像,能不能让别人猜出这个人来。另外,最后还应该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写那么多部位的特点,人物形象的表现不只是可以通过外貌描写,事情的记叙更能看出人物性格,也是很重要的人物表现形式,不能因为教外貌描写就将外貌描写当作人物描写的全部。
人物描写是三年级习作的重点,而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写清楚则是难点,但这个难点可以尝试借助图片来突破一下,当然,所有的尝试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前提下展开的。借助图片,在指导学生作文上,至少能帮我们说些学生听得懂的话。
你追求的憧憬虽然到了手,却在到手的一刹那间,改变了面目。
——茅盾《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