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改进策略
2020-01-20易亮
易亮
摘 要:在地理核心素养下,合理的课堂提问对保证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不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关于对学生的诱导,他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确保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后,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1]。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分析
地理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和稳定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品格[2]。通常情况下,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分别是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四个方面。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的思维视角,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正确认知;地理实践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考察、调查模拟等所具备的行为能力;综合思维涉及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要素,强调的是综合研究;区域认知指的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特点、问题等预测及分析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文科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提问内容涉及内容较多,深度不足,缺乏一定的难度,学生只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浏览和了解,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问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第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忽略了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第三,课堂提问与生活场景联系不紧密,部分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没有将课堂提问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联系,仅仅是通过虚构的方式模拟生活场景,这种提问方式过于理想化,无法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措施
(一)深入地理教材,有目的地设计提问
首先,教师要在全面分析和解读地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提问进行合理设计,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时机,将课堂问题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发性,进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内容时,要事先做好对地理教材的深入研究,通过进一步钻研教材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然后为学生播放有关《后天》这一电影中的某一个精彩片段,接着再对课堂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设置,如“学生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发现一个怎样的社会现象?”然后根据这一问题自然引出教材中“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核心知识,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话题,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设置课堂问题,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关注实际学情,问题难度应适中
目前部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仅仅按照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利用和发挥,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造成课堂提问设计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为了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与地理人文相关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地理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一样的问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按照形态不同和存在空间不同,地球上的水体类型主要有哪些?”“大陆上的水体类型分为哪几种?”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因此,适合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分析河流与湖泊在水位方面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回答。如在学习城市人文地理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收集城市空氣质量数据,通过数据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严峻性,鼓励学生能够从整体角度认识、探究城市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循序渐进地做好问题设计
目前,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设置的课堂问题跨度过大,问题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效果,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地理核心素养下,首先,教师要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保证设置的课堂问题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探究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科学素养。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问题由简单自然过渡到复杂,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更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课堂提问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保证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工作,通过播放有关“区域和地理环境”的视频,向学生提出以下基础性问题:“区域是如何定义的?”“区域如何划分?”“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问题的启发下,自然过渡到教学的主题。其次,教师在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学习后,为学生设置以下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松嫩平原河网和长江三角洲在气温方面表现出来了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最后,教师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为学生设置总结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有效地巩固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此外,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实践课堂提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实现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学梅,张红军.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种形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1):77-81.
[2]余洗凡.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