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兰州本土文化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20李晶
李晶
【关键词】生物教学;兰州本土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81—01
本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各区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携手创造的,包括当地独有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惯例禁忌等文化因子。它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对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文化。为让中学生加深对兰州特色饮食的了解,笔者将兰州特色饮食与生物课堂有机结合,将兰州特色饮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兰州的本土文化特色饮食的了解。
一、特色饮食文化增强课堂导入艺术性
课堂导入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成败。好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基于此,课堂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本土文化入手设计课堂导入。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教师在课前带兰州白兰瓜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品尝,询问学生白兰瓜甜不甜。学生回答甜,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那大家知道咱们兰州的白兰瓜为什么会这么甜?学生就七嘴八舌说开了:土质好,品种好,气候适宜……当学生提到昼夜温差大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为什么昼夜温差大就能使白兰瓜甜呢?顺利展开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的学习。案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白兰瓜入手,增强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特色饮食文化助推生物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兰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入手分析突破,有时可顺利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兰州自制老酸奶以其细腻爽滑的口感、沁人心脾的清新博得兰州人的喜爱。浆水是兰州的风味食品,以其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酸香清雅,备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学习微生物发酵相关内容时,为突破微生物发酵条件及注意事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向回族大妈和浆水店老板请教,课前制作兰州老酸奶和浆水。上课当天,本人先将课前自制的酸奶分給学生品尝,告诉他们这是我亲手做的,询问他们想不想自制酸奶。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食材,强调注意事项。下一次上课时,分步骤教学生做酸奶。受课堂条件限制,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操作,就让学生将半成品带回家,继续发酵。很多学生小心翼翼地抱着自己的酸奶发酵瓶,唯恐它有一点闪失。一天后,学生将自制酸奶带回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劳动成果。次日上课时,教师引导制作成功的同学分享经验,制作失败的同学寻找原因,最终学生发现酸奶的发酵必须在密封条件下进行,且所用器皿必须灭菌,发酵瓶放在温水中发酵。不经意间学生掌握了乳酸菌发酵的条件,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由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轻松突破。
三、特色饮食文化引领课堂复习巩固
巧妙而有效的课堂复习巩固,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新课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兰州特色饮食文化引入到课堂巩固环节,不仅助推了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巩固,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复习《细胞中的化合物》一章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四季皆宜的地方名吃,也是兰州最具知名度的产品。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将煮好的面捞入碗中,舀一勺汤,将面用勺舀起再放下,放上萝卜片、牛肉丁,再添上适量的汤,撒上香菜、蒜苗,淋上辣椒油。食用时,其味鲜美醇厚,柔韧耐嚼,营养丰富,令人叫绝。要求学生从兰州牛肉面的配料中分析所用食材的细胞中主要含有的化合物。读完素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很快得出了答案:水、无机盐、糖类(淀粉、纤维素、糖原等)脂质、蛋白质等。同时,学生还能够很快说出每一种化合物的主要作用,真正将所学内容灵活运用。
此外,兰州特色小吃像灰豆子、冬果梨、酿皮等也是生物课的常客,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本土文化资源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学生通过参与、亲历和感受,注重在过程中形成能力、获取方法,适应现实生活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本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式和对话式两类方法开展教学,旨在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体验解决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对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养成高度的自觉性,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