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2020-01-20杨青林
杨青林
【关键词】中学数学;作业;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72—01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窗口,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更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有效方式。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布置的作业具有随意性和机械重复的弊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发挥作业的功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设计有效的初中数学作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分层设计作业,体现作业的自主性
学生因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学习基础等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作业,都能通过做作业获得提高和进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优教通” “畅言教学通”等教学软件,建立“作业超市”,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及题量。每天只设置个别必做题,其他作业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基础题以巩固知识,也可以选择开发智力的思考题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作业超市”具有自主性、选择性的特点,能使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并能通过做作业获得发展和提高。
二、选择作业内容,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选择的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喜好,突出趣味性。比 如,笔者所带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喜欢打篮球,因此,选择作业的内容时,可以考虑以打篮球为素材。如此,结合学生喜好的作业,必然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学生做作业的效率事半功倍。
三、创新作业形式,突出作业的新颖性
1. 设计搜集类作业。高中的很多知识都有相关资料和背景,但是教师一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查找,二是即使查找了,课堂上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此时,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查找资料类作业,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产生背景、故事等,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勾股定理”后,可让学生课后搜集、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发展、证明的故事,并讲给老师听。当然,讲给老师听是录成视频的方式。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调動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实践证明,搜集类作业不是负担,学生会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作业、获取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2. 设计实践类作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学习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爱上数学。因此,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如,教学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底部可到达)或校外电视塔的高度(底部不可到达)的实践性作业。实践证明,实践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研究类作业。新课改提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刻意设计研究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此类作业巩固知识、挖掘潜能、开发智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教学完“统计”一课后,笔者所在学校刚好在建设中,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研究类作业:学校要建造一个新的停车场,需要你们完成前期的统计工作:(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查一下需要修建多大的停车场?(2)需要收集哪些数据?(3)你准备如何收集这些数据?(4)完成后撰写感受(心得),以便上课交流。布置作业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调查并收集数据,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研究类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探究指明了目标和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在了解所教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为目的,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避免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作业中使知识得以升华、思维得以发展、技能得以提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