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方法探讨
2020-01-20章育才
章育才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底蕴;校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44—01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我校以“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为办学理念,以国学经典文化打造特色,确定了国学启蒙教育实施目标,即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奠定坚实学习基础,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目标确立后,学校师生沐浴经典阳光,共同创设良好的国学氛围,形成相对浓郁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素养。在实践中,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要想使孩子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必须培养读书的兴趣,而诵读经典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生会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约束不良行为。在语文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们在课前诵读弟子规、千字文,让孩子们在有效阅读中汲取养分,同时让孩子们给家长当老师,用国学经典内容监督家长做事,如何监督,我就给孩子们举例子:比如,你发现爸爸或妈妈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了,你就可以用“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说他们;再比如,你妈妈因为爸爸不给钱买好衣服而生气或吵架时,你就可以劝说妈妈“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如此种种,凡是能联系到实际生活的,我就告诉孩子们都可以这样用所学经典来教育人们,然后在教学中不断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作文当中,我经常看到这类句子,“真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要知道满招损、谦受益”“我劝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看到孩子们将国学经典运用自如,语文素养提高很快,我的内心特别欣喜,古人智慧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特色活动为依托,内化国学经典教育内涵
我们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诸子百家名言,同时制作了文化长廊,把学生自己创作的国学经典诗文、手抄报、古训告诫粘贴在文化长廊上,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们将自己的行为内化为自觉行动后,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我们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诵”,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吟诵。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每个班级都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文化。在学校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挖掘国学文化精髓,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极大影响。
三、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各个学科相互融合
比如,在艺术课上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乐器,如口琴、竖笛等来演奏古诗、课本剧,通過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语文课堂是展示国学经典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诗词诵读和名言警句。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韵律之美。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古诗,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如指导背诵《池上》时,让孩子们试着画出“小娃、莲叶、小艇”,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头脑中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来也是言之有物。
美术课上,运用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将古诗文与学生绘画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同样可以以国学经典为依托,结合国学经典故事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那种伟大的母爱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那种浓浓的深情;让620孩子们懂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读书的重要性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中时间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说我们的心田是一片田地,那国学经典就是阳光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甘甜的雨露,那我们的田地一定会更肥沃;如果说我们的心田是一片小溪,那国学经典就是大海,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奔流而上,那我们的心胸也会越来越宽阔。就让我们一起传承经典吧,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让国学经典之花绽放在校园!
编辑: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