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0-01-20王建国
王建国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30—01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跃居世界前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初中正是学生身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政治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初中政治课堂现状,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初中是学生性格养成、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期。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而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 教师层面。(1)教学方法单一。据初中学生反馈,当前个别初中政治课堂内容枯燥、毫无新意,学生课堂参与率低。教师在授课期间,多采用“教师理论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模式,将政治课堂上成“背书课堂”,正是这种单一的政治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理论外,无法感触到其他方面的提高。(2)课本利用不足、备课不充分。政治课程,并非仅是课本内容,它的实质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并延展课程内容,使之与时政等热点内容更好地连接。而当前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本的内容延伸不够,学生创新性思维难以激发。
2. 学生及家长层面。学生及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当前,诸多学生及家长“唯成绩论”,仅仅追求好成绩,忽略了课程本身的价值。而政治考试题目多以背诵内容为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将政治课程与背诵划等号,忽略课程内涵,没有认识到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1.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由“中国制造”变“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只有创新,才能让中国走得更远,在国际形势中更有优势。
2. 社会背景及课程设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下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 课前准备阶段。作为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观念,课堂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传统的政治课堂一般形式单一,授课方式较为古板,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目标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与国家时政等内容相结合,融会贯通。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研究本节课的课本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与当前热点时政等内容相结合。备课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景创建法,在课程开始前,可利用情景重建、音乐、短视频等有关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
2. 课中渗透阶段。(1)课堂上要格外关注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在互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开拓思维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形式,将课本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等。在提出问题后,不是给学生提供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发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社会热点讨论中。例如,在讲解个人价值时,可以与当前社会的榜样人物相结合,比如,杜富国、黄文秀等,通过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与自己进行对照,在对照中找到自身差距,在发言讨论中拓展自身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此外,课堂上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工具,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彩色图片、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课后实践阶段。理论的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后,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在生活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践,加深对于课本中理论的理解。政治课程不同于语数外,个别家长可能并未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作为老师,要积极向家长普及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政治学科的重视度。家长在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和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时代所需。作为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阶段,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培养出一批有活力、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