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渗透式逐层指导法优化古诗文教学

2020-01-20余锡君

甘肃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渗透式古诗文教学诵读

余锡君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渗透式;诵读;释义;赏析;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3—0053—01

中國古诗文是一种内涵丰富、意韵绵长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专属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我们都在不断汲取古诗文的养分,特别是教育领域,更是强制性地让学生学习。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启蒙基本完成,更深层次的引导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教学进入一个很难把握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渗透式逐层指导的教学方法,取得优化古诗文教学的显著效果。

一、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音韵

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是古诗文显著的特点之一。在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和意境,但通过诵读,很容易体会到古诗文的韵律感和音韵美,像《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古文三字成句,又有一些押韵,读起来很顺口,学生在不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完成诵读。有了流利的诵读做基础,学生才不会排斥学习古诗文;相反,还会因为读起来抑扬顿挫,对这些诗文产生兴趣,产生了解的欲望。对古诗而言,要读出音韵和谐,就必须了解断句的方法,不读破句,读出韵律感,这对体会古诗文的音韵乃至理解意思都十分重要。因为,古诗文的断句都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的,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通过释义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内涵

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古诗文的意思,是有一点难度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做必需的释义,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内涵。这里说的内涵,并不是单纯指字面意思,还包括隐藏在字面意思后的含义。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在冰天雪地之中,一位身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小舟上默然垂钓,往深了说,它表达的是作者凛然无畏的精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的是作者登上高楼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其实表达的是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很多古诗词都有明暗两条线,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用心感受到的是另一个,而用心感受到的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因此,了解其内涵,才能学好古诗文,才能领会古诗文的精髓,这也是古诗文精妙绝伦和博大精深之所在。内涵,看上去深奥无比,但就小学阶段而言,也就是体现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上。让学生尝试把古诗文中的事物、景物的特点和现实生活、人的情感进行关联就可以了。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超越具体意象、不受时空限制的感受和领悟,它的产生依托于古诗文中呈现的事物和事件,但又高于这些事物和事件,有时候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种壮美,“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一种悲凉。对意境的体会属于古诗文学习的高阶需求,因此教师不能在开始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探索,要在学生对古诗文了解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为了解决意境体会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用直观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去感受,帮助他们弥补抽象意识里的不足。

其实,对意境的领悟,中国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天然的文化基因,即使是小学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都可以望着中秋明亮的圆月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祖先通过古诗文这一文化载体给我们华夏儿女最原始的情感认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里烙下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文化印记。

四、通过记忆让学生完成古诗文的积累

古诗文是需要记忆积累的知识,只有记住了,才能融进自己的文化体系,成为滋润精神世界的养分,成为流淌在笔尖的美文,成为举手投足间的气韵。让学生主动记忆、积累的办法是需求驱动法,即让学生明白古诗文的价值和对生活学习的促进作用。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带动学生去学、去记,让学生乐于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精练、意蕴和含蓄之美,让他们知道这样优美的句子,不但可以出现在课堂上、习题中,还可以出现在平时的对话里。认识的改变,必然能带来行为上的改变,在生活中偶尔来两句古诗文,不但让自己显得有学问,还会让别人刮目相看。对小学生来说,能“显摆”,也不失为一种最实用的需求了。

我们的教学讲究循序渐进,音韵、内涵、意境就是理解古诗文由浅到深的三个层次,而记忆则是学习古诗文必经的阶段。教师如果按照这种逐步引导、慢慢渗透的模式进行,古诗文教学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并能使这种效果发挥长久。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渗透式古诗文教学诵读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