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思考
2020-01-20邓玉堂
邓玉堂
【关键词】 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3—0043—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移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何“减负”,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长期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谈几点思路。
一、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家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有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克服学校教师加班、家长加压的做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让学生“人人获得知识,人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二、深钻细研大纲,精心备课授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备课就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深钻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任务、重点、难点,找准知识的突破口,有的放矢。既要备大纲和教材,又要备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既要备教学过程,又要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要备教具、板书设计,又要备作业练习设计。课堂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适度设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传统教学长期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動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变“知识型”为“能力型”,变“记忆型”为“思维型”,成为信息时代的人才。
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组织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和实践自学、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允许学生求同存异,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精心设计练习作业,使课外作业少而精。帮助后进生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多加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五、 加强课外辅导,培养综合能力
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学校要开展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大队、中队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思想;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六、提高教师素质,实现自我更新
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所以,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认真学习,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明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来充实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选择适合自己而又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相辅相成的,“减负”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并不是减少学生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条件下,增加发展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