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的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0-01-20刘文锴

中国水利 2020年1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高质量

刘文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50046,郑州)

2019 年9 月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视察黄河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才是关键。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对于这一战略实施责无旁贷,特别是黄河流域高校更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人才保证。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人才需求背景

黄河流域面积79.5 万km2, 总人口4.2 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6.5%,是我国传统的能源中心, 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 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还是新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国内覆盖的重点区域。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我国的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战略安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结构、 资源利用等存在不合理情况, 特别是上中游经济状况较差、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存在洪水威胁风险、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因此,黄河流域既面临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破解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布局等重大突出问题的严峻挑战。 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强大支撑,迫切需要流域高校在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主动对接服务战略,答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新试卷。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理念

1.适应国家战略新需求

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治水主要矛盾新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聚焦破解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服务战略需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学科专业交叉和生态保护新理念、黄河治理新方向,使培养的人才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更加契合,适应战略实施的专业人才需求。

2.满足现代化新要求

针对黄河流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现实需求,着眼补齐流域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不足等发展短板,加快培养具备现代化理念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技术、新智能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能够运用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强黄河治理保护、 生态环境监管的工程技术人才、现代化管理人才。 同时,培养的人才还要具有解决全球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共同问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新视野。

3.符合工程教育新方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多样化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要把这一国家战略置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背景下, 针对黄河治理保护和能源、化工、 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应用、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制造2025 的迫切需要, 坚持把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新模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一手抓优化设置新的工科专业,一手抓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加快建设高水平工程专业教育, 培养既能够适应和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又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4.融入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要梳理阐释黄河文化的辉煌历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黄河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 而且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博大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黄河治理保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毕生才智和汗水。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路径

1.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

一是体现需求导向。面向需求、服务需求, 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深度节水控水、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需求; 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和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系统治理、 协同治理、源头治理的需求;流域行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沿黄地区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二是体现问题导向。面向问题、破解问题, 如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水患干旱灾害威胁大的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用水方式粗放低效的问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较多,过度无序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损害较重、功能退化、保护修复难度大的问题;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重的问题。

三是体现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黄河流域“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价值引领,强化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引领,强化大保护、大治理的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协同思维、底线思维方式的精神引领。

总体来说,就是要立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解决流域突出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重要任务, 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适应需求、方向准确、特色突出、服务现代产业行业绿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从战略大局着眼, 从解决流域内最关键最紧迫的现实需求着手, 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 优先培养水利类、纺织类、矿产类、环境类等与实施这一战略关系紧密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通过设置新专业、 改造传统专业、 培育融合专业、 抓好专业内涵建设、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等方式,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注重专业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服务方向要清晰,无论是新兴专业设置还是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都需要与国家战略、政策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行业发展方向相契合,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在相近专业整合、关联专业融合、交叉专业培育上下功夫,形成对培养复合多元、创新应用人才的有力支撑。 例如,黄河流域现阶段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水环境治理修复、水旱灾害防御等新老水问题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在人才培养上就要将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管理、伦理、经济、法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打造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体系。

二是建设一流专业。在培育若干个一流专业的基础上, 加大一流人才培养力度, 提升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领域的支撑能力。 坚持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为目标,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有针对性地加快水利、能源、化工、管理、土木、交通、环境等传统学科专业升级改造, 重点培育打造优势特色专业, 在特色的基础上强优势, 在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建一流,推动形成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一流专业体系,促进专业建设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

三是强化质量保障。通过点面结合、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等多样化手段,建立健全专业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第三方评价、专项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多元化方式, 建立健全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通过教考分离、侧重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行业评价等多维度方式,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还要以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评估引领专业建设,构建新兴工科专业和改造升级后的新工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 使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更加精准有效。

3.更新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准确把握黄河治理保护、流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把强化课程建设、更新充实课程内容作为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点。

一是培育新课程。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求出发,对课程设置、内容实施、 效果反馈等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围绕新学科、新专业及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方向, 围绕新技术、新应用及绿色发展形成的新领域,围绕黄河长治久安、 黄河文化保护弘扬及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加大课程设计开发力度,培育增加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丰富课程和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二是融入新知识。全面梳理课程内容,淘汰老化知识,不断补充新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优化和内容更新不断掌握新技能、 拓展新视野。要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新理念,黄河人文地理、气候变化、水源涵养、河湖监管等新知识,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涉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各环节,及时更新,并形成新的考核点。

三是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要精准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凝练课程目标,注重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特色突出,突出理论前沿、科技前沿、国际化背景,突出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突出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合理增加课程难度, 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多样化,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功底和核心专业能力。

4.加大国际交流合作

黄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我国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大局中不可或缺,要敏锐把握战略实施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和国际工程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一是拓展国际合作平台。流域高校要积极发挥国际交流合作重要使命, 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力度,深入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等实质合作,通过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机构、海外分校、师生交流交换项目以及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国际合作等形式, 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空间,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融合创新,构建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输送国际化专业人才和留学生,提升交流合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健全课程审核、成绩评定、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制度,完善机制,打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二是加快教师国际化。建立健全支持教师“走出去”的保障机制,拓宽教师国际视野,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 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胜任力,并强化跟踪考核,确保“走出去”成效。 同时,加大国际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把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深化人文交流互鉴。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 积极参与工程等相关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修订,推动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相关技术规范、管理规则上升为国际标准, 使我国培养的人才能够最先掌握、实施国际规则和国际工程规范,形成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借助“一带一路”、金砖、上合、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对外开放战略平台, 选派优秀师生参与相关学术会议、交流研讨、 科研合作等活动, 加强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及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实施黄河文明世界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寻求广泛的国际支持和国际认同。

5.创新培养模式

要聚焦解决难题、 服务需求,围绕强化创新与应用效果,在传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模式,拓展新路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职业精神。

一是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产教、科教、企教融合发展政策要求,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接黄河流域企业、行业、产业、地方需求,深入开展校地校政校企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建立健全地方和高校、行业和高校的就业与招生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开展高水平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如围绕实现“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目标,联合举办定向专业或成立专门教学机构, 精准服务战略紧缺人才需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深度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机制, 推动政产学研用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加大现代工程师培养力度; 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双导师育人制,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从政府、企业、行业选聘专家全程或分阶段参与到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有关环节中来。 通过多种措施和建立机制,着力构建政教、产教、科教、企教紧密关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人才融合培养综合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需求契合度、战略支撑度。

二是构建以创新应用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要素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 融入工程教育新理念,加强基于产教融合、企教融合的应用实践实训基地平台等载体建设,如围绕水源涵养、水污染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问题,积极开发基于应用创新场景的教学模式,同时向这些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工程训练、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 总之,要在学生生产实践培养各环节中,始终瞄准创新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更强的目标,努力实现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战略需求方向相匹配。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