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两大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方案探讨
2020-01-20胡士平
胡士平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武)水灌区管理局,416000,吉首)
酉水灌区和武水灌区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个大型灌区,其中,酉水灌区辖龙山、永顺、花垣、保靖、古丈5 个县9 个独立灌溉片区, 武水灌区辖吉首、 凤凰、泸溪、古丈4 个县(市)6 个独立灌溉片区。 两大灌区在基础设施、灌区管理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抓住国家新一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机遇是实现湘西州灌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两大灌区基本情况
湘西州共有耕地面积298.8 万亩(1 亩=1/15 hm2,下同),灌溉面积约1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16%。其中,两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约63 万亩(武水灌区31.47 万亩,酉水灌区31.37 万亩)。
目前两大灌区短板明显。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 灌区建设主要投资来源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酉水灌区2008 年正式启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截至2019 年年底,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16 亿元,灌区内骨干输配水工程状况有所改善; 武水灌区未列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至今已持续运行40 多年。 二是灌区管理落后。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经费长期不足,管水用水观念落后、方式粗放, 治水管水用水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与国家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二、两大灌区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
一是对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大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州70%以上,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将全面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两大灌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 为保持湘西州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筑牢脱贫攻坚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这也是构建湘西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是对湘西州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灌区现代化改造致力打造生态型灌区,是湘西州建设“美丽湘西”和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州域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湘西州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大举措。 两大灌区基础设施薄弱,是湘西州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最大短板之一。 灌区现代化改造将彻底改变湘西州大型灌区的落后状况,达到补齐短板目的。
三、两大灌区现代化改造方案
1.总体目标
扎实开展两大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新一轮大型灌区建设计划。 加强灌区内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把两大灌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具有南方特征、山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灌区。
2.实现路径
在摸清两大灌区“家底”的基础上,将安全放在首位,以骨干工程为重点, 同时纳入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灌区管理等重要内容。
一是摸清“家底”。 灌区年降雨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源分散独立成片,不利于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区内沟壑众多,输配水渠道多依山顺势而建, 工程建设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受山洪影响明显,洪水陡涨陡落, 极易导致滑坡形成险工险段;山坡冲淤、枝条树叶淤积,且渠道两侧植被生长迅速, 砍青任务繁重;渠道战线长、机动车辆不通达,建设及维修养护难度大。 两大灌区具有工程安全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等典型山区灌区特点, 需从辖区乡镇村及人口、灌溉面积及结构、水源、输配水骨干工程、灌区建筑物、排水工程、田间工程等基础设施现状, 以及运行、管理及服务现状等方面切实摸清 “家底”,做好灌区现状评估。
二是厘清短板。 认真剖析灌区在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生态和人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三是落实项目。 在摸清“家底”、明晰短板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方式,融入山区特点、民族特色,厘清治水管水调水用水节水新思路, 突出灌区功能服务新理念,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落实建设项目,统筹规划,确保灌区现代化改造目标的实现。
交通出行、城市规划、矿产勘测、环境检测以及气象更新都需要GPS技术的支持,也推动了地理信息体系的稳定发展。GPS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减少测量过程中的外部干扰,使数据更为准确。在基准站工作时,由于其对精确度的要求较高,可以将测量的数据信息连续发布到系统中,用户可以及时掌握到位置信息。GPS技术还能使用图解将测量数据传递给使用者,使其更明确地点的信息。
3.重点内容
鉴于两大灌区均为由多个不同的灌溉片区组合而成的实际, 应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各灌溉片区为基本单元进行规划, 统筹整合后形成两大灌区现代化改造基本蓝图。
(1)灌溉面积
部分灌区灌溉面积较灌区组建时已发生变化,有必要重新调整。 一是应核减因城镇扩建而被永久占用的灌面;二是将原灌区渠系自流灌溉之外采取不同灌溉方式的新增灌溉面积纳入灌溉范围, 包括新建农业园、产业园、种植园及生态湿地等;三是将灌区内新建的花垣县吉辽河、凤凰县乌巢河、泸溪县女溪以及规划新建的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辖区纳入灌溉面积。
(2)水源工程及辅助设施建设
一是水库除险加固。 确保现有灌区内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枢纽工程安全。 对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水库应进行除险加固,达到工程良好运行的要求。二是确保库区安全。消除库区存在的重大滑坡等安全隐患,进行必要的码头建设、 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安全警示标识安装等。三是水量保障。 可适当考虑新建一批水库、河坝、泵站等水源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河库连通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四是保护库区生态及水质安全。 新增水质监测站点,采取库区小流域治理、水环境治理措施,实施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是加强日常管护。确保库区交通畅达,完善大坝及库区重点区域监测设施,通过水情、墒情预测预报及时管护调度。
(3)骨干输配水工程建设
骨干输配水工程建设以不调整现有灌溉骨干输水工程布局为基础。一是渠道建设。 对实施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的骨干输配水工程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 提高节水标准,对险工险段、重要建筑物进行除险加固;对尚未改造加固的骨干渠道进行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一次性建设达标;对原有设计但未完成建设任务的渠道进行高标准建设;对新增灌溉面积需新建设的渠道或管道按高标准建设。 二是沿渠道路通达。 在所有干渠及重要支渠设置道路、 桥涵,确保一侧机动车辆通达,并与乡村公路网连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三是安全防护。 在过村寨渠段及其他有必要的渠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四是渠道内侧处理。 对盘山渠道靠山坡内侧进行护坡处理,确保工程安全的同时减少坡面冲淤, 减少日常砍青、清淤等管护工作量。 五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 如泵送自密式混凝土、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的应用,在进行防渗衬砌同时兼顾生态要求等。
灌区内骨干输配水渠道基本依山顺势而建,应因地制宜主要利用天然溪沟规划建设排水系统。 一是渠道承担着自身泄水任务,需合理选择设置泄洪点和渠尾排泄口,并科学选择设置闸控设施设备。 二是渠道承担着沿线自然山坡漫流雨洪排泄和纵向上游山沟集中洪水排洪任务,对特殊山地段,应考虑在沿渠内侧山坡修建截洪、引洪渠,并对过渠山洪沟上下游进行分级固沙防冲治理,同时采取工程措施,避免山沟洪水直接向渠道冲排。 三是田间基本采取田间渠道灌排两用布置。 在满足排涝需求和安全标准的前提下,田间渠道布置需兼顾生态与景观, 符合生态健康理念,达到利水、保水、活水、亲水的目的。
(5)田间工程建设
灌区内田间工程要完善灌溉或排水设施,包括斗农渠(沟)及建筑物、田间配水渠(管)道、集水沟(管)道、灌溉沟畦、格田、灌水器等,满足现代农业和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实现节水增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 增加农民收入。 结合田间渠(沟)和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布设田间道路工程,完善田间道路、桥涵、电力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满足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
(6)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 灌排渠道治理及重点险段治理等工程措施,以及完善涝旱灾害及山洪预警体系、完善防洪减灾应急及防御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达到满足灌区内防洪减灾要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信息化建设
为全面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灌区用水管水精细化管理服务,全面规划、 统一布设量测水站点,按照可视化、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总要求布局,实现灌区信息化。 一是州县及各水库灌区管理单位具备信息化的调度中心和分中心,形成覆盖灌区重要取水口、排水口、闸站和数据采集点的信息与调度网络,实现对重要闸站的远程监控与调度。 二是逐步实现灌区工程管理与用水管理信息化。 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新技术运用到灌区管理,建立灌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气象变化、作物需水等情况,进行灌溉预报,实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目标。 三是能够根据不同产业生产需求提供灌排水服务,实现“适时适量”的灌排水管理。 四是建立管理与信息公开网站, 及时向用水户提供水情、墒情、灌排预报、灌排计划、水费计收等信息,实现灌区管理公开透明。 五是考虑将灌区信息化融入湘西州“智慧水利”建设。
(8)水生态保护
对灌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排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并禁止灌区内大规模发展养殖业。 综合应用灌溉排水及水肥管理措施,实现农田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采用生态工法设计和建设灌区工程。 在干渠周边水土流失地区实施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灌区水土流失。 在主要退水口附近建设净化池(塘),通过物理沉淀和生物吸收等方式净化水体,并采用边坡种草绿化等工程措施实现水生态保护。
(9)水文化建设
将灌区水文化建设与落实湘西州委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相对接, 融入并突显民族特色。 一是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观形式上尽量采取土家族、苗族特色建筑风格。 二是适时精准施策打造地方民族特色品牌,比如永顺县松柏大米及猕猴桃基地,花垣县“德农牧业”“苗汉子”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示范园,龙山县卧龙百合种植基地等。 三是在灌区内集中建设水文化园,在过村镇的渠段设置休闲步道、 渠傍绿化带、亲水码头、小型水景观、水文化展示廊,使之成为附近居民与游人休闲健身的场地。 有条件的地方可保留水车灌溉方式,或在河边、堤边、渠边设置多种形式的水文化展示区域,介绍历史人物、传播水利知识、宣传水利法规,在潜移默化中向群众宣传治水、管水、用水、节水观念。
(10)灌区管理
通过灌区标准化管理建设,明确管理责任,加强灌区运行管理、维修养护、隐患治理、档案管理、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确保灌区水费收入、政府财政补助以及灌区供水、发电等其他收入能够满足灌区日常运行管理及工程维修养护需要,水价制定与水费计收制度合理公开透明,逐步实现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对灌区田间工程与灌溉用水的自主管理,使两大灌区最终达到管理责任主体明确、 管理体系完善、管护经费有保障、 管理队伍敬业高效、灌区管理精细规范、灌区服务人性化、灌区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灌区现代化管理要求相适应。
四、建 议
1.积极把握水利财政事权划分和灌区代化改造的机遇
按照中央和湖南省《水利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相关要求,酉水、武水两大灌区是湘西州有望列入中央财政事权的水利项目,需争取两大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立项,保障后续建设资金投入,为两大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编制高标准高质量规划
规划过程中应深入调查研究,并寻求各县水利局、各灌溉片区管理单位、各灌区乡镇村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广泛参与,拓展思路,集思广益。 特别是要征询广大受益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出契合灌区实际、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高质量规划。
3.研究解决影响灌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灌区管理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不相匹配。 应逐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酉水灌区管理局和武水灌区管理局分设方案,进一步明确灌区管理局、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灌溉片区管理所责任,理顺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扫除灌区发展的障碍。
4.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在两大灌区逐步建立利于节水增效、工程运行管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助推灌区现代化改造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