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裕民县牧民在草原退化认知下的行为选择研究

2020-01-20李秉龙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4期
关键词:草场牧区牲畜

余 红,李秉龙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草原退化不仅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也严重威胁着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我国可利用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2],退化面积占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0%,其中严重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0%。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草原沙化、盐渍化、石漠化依然严重。因此,对草原退化成因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3-4]。牧民作为草原的微观主体,其行为和态度直接决定着草原退化的状况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因此牧民行为在草原退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从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对新疆裕民县牧民的问卷调查,分析牧民对草原退化及其成因的认识,以及在草原退化背景下的牧民行为及其产生原因,以期寻找破解草原退化难题的方法,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1 调查地区和样本的基本情况

裕民县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地区,是全疆22个牧业县之一,总面积6 106 km2,辖2个镇、1个牧场和4个乡,总人口5.72万人,驻有兵团第九师161团。该地是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哈萨克族为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其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7.32%。裕民县拥有天然草地47.13万hm2,主要分布在巴尔鲁克山区和额敏河南岸。当地牧民绝大部分为哈萨克族,主要从事草原畜牧业,采用游牧的生产方式。

本次调查于2018年8—12月进行,调查范围包括裕民县的4个乡和吉也克镇,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25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为94.12%。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乡镇发放问卷数量大致根据牧民人数进行分配。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如下:完全定居牧民家庭数量为40户,占样本量的10%;半定居牧民家庭为240户,占60%;完全游牧家庭为120户,占30%。从牧民家庭规模看,家庭人口数量在4人及以下的家庭为178户,占44.5%;5人及以上的家庭为222户,占55.5%。从牧民的家庭劳动力情况看,拥有2个劳动力的家庭最多,达262户,占被调查样本的65.5%。从家庭兼业情况看,有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或经商的牧民为45户,占11.25%;在放牧之余从事种植业的家庭为35户,占8.75%。兼业牧民收入中大约60%来源于畜牧业收入,而非兼业牧民收入中90%以上来源于草原畜牧业。从牧民的草场面积看,从33 hm2到853 hm2不等,草场分为冬牧场、春秋牧场和夏牧场3种,被调查牧民人均草场面积为191.53 hm2,其中人均冬牧场81.00 hm2、春秋牧场57.13 hm2、夏牧场52.40 hm2。另外,绝大部分牧民还有一定面积的打草场,人均面积约为13.33 hm2。已经拥有固定住宅的牧户还拥有2.00~3.33 hm2的饲草料地,这些土地一般种植玉米、苜蓿等饲草料。牧民家庭年纯收入差异较大,多的在10万元以上,少的不足1万元,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2 牧民对草原退化状况的认知情况

天然草原出现退化现象,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牧民作为草原的主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从调查情况看,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家的草场退化非常严重,认为草原没有退化的仅占2.5%。由此可见,牧民已普遍认识到天然草原存在严重退化的情况。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牧草比以前矮了、稀了、品种少了。首先是牧草比过去矮了。在访谈过程中很多牧民讲到牧草明显比以前矮了,在20世纪50年代初牧草有一人多高,到了六七十年代牧草大约只有半人高,现在的牧草只有三四十厘米高。其次是牧草比以前稀疏了,很多地方地面已经裸露出泥土,而且近年来有越来越稀疏的趋势。再次是牧草的种类少了,很多被调查者说以前有百余种牧草,现在只有十几种。究其原因,营养丰富的牧草刚长出来就被牛羊吃掉了,丧失了开花结籽、繁殖分蘖的机会,而各种牛羊不吃的毒害草则在草原上疯长。另外草原退化还表现在羔羊的出栏活质量明显下降。在《新疆家畜家禽品种志》的记载中,1980年巴什拜羊4~5月龄羔羊的平均活质量在37.2 kg,而在2017年初的调查中发现,牧民出售的全年放牧的羔羊平均活质量仅为35.0 kg,相比之下羔羊的出栏活质量下降了5.91%。

在调查中,36.5%的牧民认为草原退化是超载过牧造成的,19.5%的牧民认为是草场缺乏管理造成的,20.5%的牧民认为草场退化主要是气候原因造成的,18.5%的牧民认为是超载过牧和草场缺乏管理共同造成的,另外5%的牧民认为是气候原因和超载过牧共同造成的。从问卷统计结果看,有60%的牧民认识到了超载过牧是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这说明牧民已经认识到超载行为对天然草场造成的危害;同时也有38%的牧民认识到草场缺乏管护造成了目前的草场退化,这说明有超过1/3的牧民认识到草场投入过少是引起草原退化的原因。入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牧民对于天然草场投入过少。在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个人向天然草场进行过任何诸如浇水、施肥、补播牧草、除病虫害等投入。另外,有25.5%的牧民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但塔城地区在1961—2017年的57年间,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大约每10年增加3.49 mm。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并不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 草原退化状况下牧民的行为选择及其产生原因

调查表明:选择减少载畜量以缓解草原退化状况的牧民仅占样本的7.5%;15.5%的牧民选择加强草原管护以改善草场退化状况;11.0%的牧民选择对草场进行改良;9.5%的牧民选择多购买些饲料,以缓解草场的压力;12.0%的牧民选择多饲养一些山羊替换绵羊,因为山羊比绵羊吃得少;剩余44.5%的牧民表示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因此即使草原退化了,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令人吃惊的是,92.5%的牧民不会减少天然草场的载畜量,但有超过一半的牧民选择会为缓解草原退化做出各种努力,包括增加投入、减少牲畜、更换牲畜品种等。

那么牧民是否有能力对草原进行投资呢?首先,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6》,2015年塔城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583元,按照平均每个牧民家庭有人口4.17人计算,每个牧民家庭纯收入仅为56 641.11元,因此牧民没有能力对退化的草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其次,人均草场面积大。从被调查牧民的情况看,牧民户均草场在133 hm2以上,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分为春秋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各季节牧场相距在100 km以上,牧民投资成本高、难度大,投资难以实施。而增加饲草料购买量,会导致饲养肉羊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小,很多牧民不愿意这样做。至于改变牲畜的品种,自治区政府并不提倡在草原退化的地区饲养山羊,因为山羊虽然比绵羊的食量小,但啃食性更强,会加剧草原退化。由此可见,虽然一部分牧民有改善草原退化状况的想法,但却受到自身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而难以实施。

4 牧民超载行为选择产生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草原退化的状况下,牧民不愿减少牲畜饲养量,超载仍然是大多数牧民的行为选择,其主要原因如下。

4.1 主要依靠畜牧业增加收入形成了超载过牧行为选择的动力

4.1.1 牧民的收入来源单一

从牧民的收入结构来看,最大的收入来源是草原畜牧业收入,其他的收入来源有打工收入、种植业收入等。有打工收入的家庭不多,不足总样本的10%,且打工主要是季节性打工和短工,收入从几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有种植业收入的牧民仅占8.75%,种植业收入从1 000元到3 000元不等。牧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草原畜牧业,该项收入占比达到了88%,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低于90%的牧民仅占11%。因此,牧民想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只能寄希望于草原畜牧业,寄希望于增加牲畜的数量。

4.1.2 牧民收入不稳定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是靠天养畜,因此自然灾害对牧民的影响很大,如白灾、黑灾、旱灾、洪水等都会给草原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加上草原的虫灾、鼠害等,使得牧民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10年裕民县遭遇了特大暴风雪灾害,平均降雪厚度在60 cm以上,冬牧场有的地方降雪厚度达到了2 m,造成了近万头牲畜觅食困难,近千头母畜流产,一部分牲畜死亡。2011年春季发生了融雪性洪水灾害,造成裕民全县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 000万元以上。除此之外,鼠害、虫灾、火灾等都会给草原畜牧业带来不利影响。在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牧民自然希望获取更多的收入,以期获得生活保障,而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牲畜,因此只能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

4.1.3 农牧民支出增长快于收入增长

牧民的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大幅增加也是导致牧民超载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塔城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000年为4 535.28元,到2016年底已经增至15 547.89元,增长了2.43倍,年均增速达到了13.11%。而从2000年至2016年,农牧民人均总收入从4 940.97元增至16 061.08元,增长了2.25倍,年均增速为12.51%,较支出年均增速低0.6百分点。牧民的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导致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为了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牧民不得不通过目前最容易实现的增收路径——增加牲畜数量来达到。

4.2 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超载行为极具诱惑力

4.2.1 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牧区生产的畜产品主要是牛羊肉,因此本研究以牛羊肉价格为例进行分析。2000年初牛、羊肉均价分别为13.98和15.10元/,至2018年6月牛、羊肉均价分别上涨至63.98和60.65元/,分别上涨了357.65%和301.66%。随着牛羊肉价格的快速上涨,牧区畜牧业生产利润迅速上升。以塔城地区为例,牧区羔羊的出栏价格从2005年的200元/只左右上升到2018年的550~800元/只。牧区饲养肉羊的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在许多牧民看来,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利润却因为牛羊肉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上升,因此也促使了牧民超载行为的发生。

4.2.2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牧民超载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从事着草原季节性游牧畜牧业,一年四季根据自然环境和草场的生长变化情况不断迁徙,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随着政府开始推行定居政策,他们的传统游牧生活发生了改变,虽然一些牧民仍然从事着四季游牧活动,但老人和孩子会留在定居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导致了超载行为的发生:首先,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牧民的基本开支增加了。在定居以前,由于随时准备迁徙,因此家庭生活用品相对简单,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较低。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他们的生活所需越来越多,电视、摩托车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生活开支的增大使得牧民更倾向于增加牲畜饲养量,以增加收入。其次,人们生产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在定居以前,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饲养牲畜的数量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在定居以后,牧民生产的目标是增加收入以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因此牧民不断增加牲畜数量,导致了原有的草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再次,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逐渐削弱。传统游牧文化是与传统的游牧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游牧文化对牧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赖以存在的游牧文化失去了根基,使其影响大大弱化,这也导致了牧民的自我约束弱化,使得超载行为普遍发生。

4.3 牧区人口增长与劳动力转移困难为草原超载行为提供了动力

4.3.1 牧区人口和牧民户数激增

牧业人口和牧户数量的迅速增长是导致牧民超载行为的内因。根据相关资料,裕民县的牧业人口从1995年的6 469人增至2016年的9 943人,增长了53.70%,牧区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裕民县人口平均增长率。这主要是因为在农牧区少数民族允许生育3个孩子,且牧民家庭中超过3个孩子的也不在少数。牧民的户数更是从1995年的1 194户猛增至2016年的2 683户,增长了124.71%。牧业人口的增加和牧民家庭数量的迅速增长必然导致牧区牲畜数量的迅速增长,而牧民收入的88%都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因此,牧民数量越多,整个草原饲养的牲畜数量就必然越多,牧民迫于生计导致了天然草场的超载现象发生。

4.3.2 牧区劳动力转移困难

牧区人口增长较快,牧业劳动力转移十分困难。首先,牧民的汉语水平十分有限。不懂汉语,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其次,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被调查的牧民中,没有上过学的占6.5%,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占41.5%,为初中的占3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牧民占比接近50%。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难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现代技术,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再次,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牧民除放牧技能外,缺乏外出务工必要的劳动技能。牧民劳动力转移困难,只能以草原畜牧业为生,这也是牧区牧民户数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成为天然草场发生超载现象的原因。

4.4 产权制度与相关政策不完善,难以形成防止草原超载行为的合力

裕民县天然草场采取了家庭承包制度,但草原产权是不完全产权,牧民虽有使用权、收益权,但没有完全的处置权和所有权,而且草原产权制度在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方面供给不足,这是导致牧民产生超载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第一,牧民的承包权存在不确定性。目前牧民经营的草原的承包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承包期50年,到2040年左右承包期结束。虽然草场承包到期后不会进行大的调整,但调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对草场进行投入的顾虑。同时,政府仍可以免费或以极低的价钱从牧民手中征用草地,或将牧场列为休牧、禁牧的范围。这些草原使用权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牧民会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并放任草场的退化。第二,草原退化的结果不完全由牧民承担。由于政府一直强调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草原的使用权不能让牧民找到归属感,牧民认为既然草原是国家的,如果发生了草原退化的情况,那么就应当由国家来治理,牧民只应当承担比较小的治理责任。

5 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强对草原生态的保护。草原生态的改善,仅依靠牧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力量。而且根据牧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牧民低收入及收入不平衡的特点,国家和政府应当成为天然草原生态保护的投资主体,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牧民合理利用草原,保持草原生态平衡。

(2)积极推进草原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是进一步确认牧民对承包草场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延长承包时间,保障牧民在承包期间的利益不受侵犯。

(3)大力推进牧区劳动力转移,促进牧民多渠道增收。要通过对牧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培训,促进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同时,引导牧民从事各种兼业活动,促进牧民增收。

(4)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保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要从传统的靠天养畜过渡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并最终转变为主要依靠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场进行生产。

猜你喜欢

草场牧区牲畜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探究
新草场有多远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新巴尔虎左旗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青青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