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在儿科输液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1-20殷玲玲阳咏芳
殷玲玲,阳咏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门诊儿童注射室,湖北孝感 432000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能较好地解决口服药物配伍差或疗效差的患者用药问题。儿科输液室患者年龄偏小,但门诊输液量较高,护理差错和纠纷比例较高。儿科输液室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有工作细致、劳动强度大、紧张程度高。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带来严重后果,护理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对于刚入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来说,提高护理水平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护理教学中,采取合理的计划极为重要。实习生是临床护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临床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输液室临床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儿科输液室护理学教学质量,对儿科输液室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临床护理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特别是在儿科输液室,由于孩子们不能积极配合,容易哭闹,孩子的家人在哭闹时也容易反应过度,使得儿科输液室的临床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这不仅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影响了儿科输液室教学质量的提高[2-3]。为保证儿科输液室护理教学的顺利进行,稳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该研究将该院2019 年1—12 月60 名儿科输液室护理实习生,数字表随机法分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实验组实施细节管理教学。 比较两组教学满意度、儿科输液室环境护理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水平、穿刺操作技能评分、输液理论知识评分,探析了细节管理教学的实施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60 名儿科输液室护理实习生, 数字表随机法分两组。 对照组有30名,实验组30 名。
其中实验组年龄17~21 岁,平均(18.67±1.27)岁,均是女性。对照组年龄17~21 岁,平均(18.46±1.31),均是女性。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常规进行多媒体课堂上教学传授儿科输液护理的理论知识,并在课程结束前1 周带领学生进行查房教学。
实验组实施细节管理教学。①加强儿科输液室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输液室护理套路进入科室后,每位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输液室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提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每周讲座,内容为门诊常用护理知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护士长利用晨会的时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提问,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②实习生岗前教育加强入职教育,由护士长或总指导员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疾病、工作流程和工作特点,帮助实习生尽快熟悉儿科输液室环境和设施;讲解操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疗废物分类和自我防护。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其行为,培养实习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热爱奉献的精神。③注重选拔护生临床实习启蒙者带教老师。 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因此,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具有护士以上职称的人员作为教学教师,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④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护理教学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的传递和帮助, 更注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立体化和内容的全面化。 以门诊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 结合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程按照门诊护理的范围进行分类,即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按照“常见病-大病-护理措施”的思路来设计,以达到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的。科室每周举办一次护理小讲座,教老师和实习生互动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该模式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门诊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措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并充分体现“人性化”教学[4]。人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还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关爱学生。 在教学中,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⑤采用双向评价方法。 实习生通过发放自编的教师评价表,对护生的教与学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毕业前举办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教学满意度、儿科输液室环境护理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水平、穿刺操作技能评分、输液理论知识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学满意度
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是100.00%(30/30),而对照组的教学满意度是70.00%(21/30)。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6,P=0.004<0.05)。
2.2 儿科输液室环境护理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水平、穿刺操作技能评分、输液理论知识评分
实验组儿科输液室环境护理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水平、穿刺操作技能评分、输液理论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儿科输液室相关护理知识及技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输液室环境护理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水平穿刺操作技能评分输液理论知识评分对照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83.91±3.01 96.21±3.72 14.079<0.001 87.45±3.12 93.91±2.55 8.781<0.001 85.91±3.12 94.91±3.73 10.137<0.001 83.91±3.11 95.91±3.21 14.706<0.001
3 讨论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儿科输液室门诊部是医院的专科。由于患者年龄小、流动性强、安全,护理难度大。 静脉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操作,但对儿童而言,这是一种侵入性操作[4]。同时,孩子受年龄、输液时间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医学知识不了解。输液治疗过程中配伍性差,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当前医患关系高度紧张,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儿科输液室护理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护理实习生来说,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实习生的操作能力较弱。各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儿科输液室护理的难度和强度明显较大。因此,这将对实习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采取合理的实习生教学计划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儿科输液室教学大纲应该有一个更加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在目前的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有掌握各种疾病知识的能力,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5-6]。例如患者家属在心理上被医务人员拒之门外,因此他们不愿意与医务人员沟通。孩子怕打针、怕吃药,会导致病例信息收集不准确,护士要与患儿家属建立信任,让患儿家属放心,把孩子的实际情况告诉医护人员,这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需要护士不断学习。在儿科输液室临床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儿童病情的变化,儿童症状变化快,症状不明显,不典型,特别是新生儿,病情变化很快,而且因为孩子没有语言能力,所以儿科输液室护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知识的临床应用。过去,由于与患儿家属沟通不畅、反应过度等问题,给急诊儿科输液室护理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严重干扰了护理教学的正常工作。部分护生在进入儿科输液室实习前心理压力较大[7-8]。
目前儿科输液室护理带教存在的问题:①实习因素。实习生在校期间不注重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籍,一些临床常见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 护生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大多数护生专业理论知识极其缺乏。 ②主动性差。 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的独生子女护士不断壮大,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性明显不足。大部分护生不愿从事基础护理工作,沟通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也较差。 ③师资因素。 儿科护士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薄弱,带教能力相对不足,对教学任务认识不深,影响了实习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质量[9-10]。 而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允许,个别教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实习生动缓慢,一般只允许护生做一些基础护理工作,不允许护生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积极性。④社会因素。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对儿科工作的要求更高、更严。 90%以上的儿科患者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对孩子几乎没有伤害的护理项目,家长一看到宝宝哭也不会答应实施,从而让实习生失去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导致操作技能不足。课程设置性质和门诊工作性质不能满足实习生对新发疾病知识的需求。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门诊输液室专业性强,护理工作有特定的重点和难点,但缺乏儿科病房护理的一些专科疾病知识。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保证儿科输液室护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儿科输液室实行细节化管理。 以培养护生临床沟通能力为重点,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对情绪波动明显的护生进行心理干预,充分弘扬人文关怀精神,使护理教学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细节管理以来,该院急诊输液室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护士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将细节护理理念灌输到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管理,护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把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此外,实施细节管理,有效促进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建立和成熟。 护生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可以从临床实际出发,在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和完善。 它促进了护生角色从学生到临床护士的转变。
综上所述,儿科输液室护理实习生实施细节管理教学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护理能力,提高其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