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3-11詹翠金
詹翠金
广州新海医院供应室,广东广州 510300
研究显示[1],院内感染不但能够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严重者更将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风险,而且可严重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并引发医患矛盾。因此,预防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消毒供应室主要承担整个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工作,主要涉及对院内回收的医疗用品和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等进行分类、包装、消毒、灭菌等诸多步骤。 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PDCA 循环主要包含4 个阶段,即计划(P)、实施(D)、检查(C)和处理(A),管理中以“大环带小环”的方式螺旋状循环上升[2]。 该研究观察了PDCA 循环于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在该院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实施PDCA 循环管理后的2018 年7 月—2019年12 月的消毒供应室作为试验组,选择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的消毒供应室作为对照组。 选择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11 名,年龄36~55岁,平均(45.54±9.35)岁;工作年限平均(25.09±15.09)年;学历:本科4 名,大专6 名,中专1 名。开展PDCA 循环管理前后的人员构成无变动。受试者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消毒供应室管理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试验组给予PDCA 循环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计划阶段[3]。通过集中讨论,列举消毒供应室现存和潜在的管理风险。并针对管理风险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②实施阶段[4]。 建立质量管控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做到高度计划性、组织性和分工明确。 科室定期开展医疗物品、器械设备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和考核,严格实施奖惩制度。优化回收、核对、检查、分类等工作流程,各流程由专人负责管理。 强化生物和化学监测手段,医疗物品、器械设备检测合格后送入无菌室,将其精确归类、放置于特定位置并明确标识。监控和定期抽检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和器械。 ③检查阶段[5]。 不定期召开会议,由组长带领至临床科室现场检查,及时反馈意见,将结果和临床科室、个人的晋升、奖励进行挂钩。④处理阶段[6]。严格质量监控机制,评估消毒供应室管理规划的应用效果,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持续性处理和完善相关事宜,制定更完善的科室管理规划。并在接下来的实施、检查和处理进程中,实现PDCA 管理工作的持续化和程序化。
1.3 观察指标
①随机抽取两组的清洗、包装、灭菌样本各300 例,比较其工作质量。 ②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 ③比较两组的消毒供应室管理质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工作质量比较
试验组清洗样本合格287 件,合格率95.7%;包装样本合格290 件,合格率96.7%;灭菌样本合格297 件,合格率99.0%。 对照组清洗样本合格268 件,合格率89.3%;包装样本合格270 件,合格率90.0%;灭菌样本合格287例,合格率95.7%。 试验组清洗、包装、灭菌样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
试验组共进行手术1 536 例,切口感染5 例,切口感染率0.33%;对照组共进行手术1 354 例,切口感染14 例,切口感染率1.03%。 试验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9,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消毒工作质量比较[n(%)]
表2 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
2.3 两组的管理质量比较
试验组环境管理、医用器械管理、包装质量、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环境管理医用器械管理包装质量 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对照组试验组t 值P 值84.67±5.22 98.03±5.01 3.875<0.05 86.82±6.03 98.44±6.49 3.611<0.05 89.26±6.72 98.59±6.88 3.297<0.05 88.21±5.63 99.07±6.39 3.353<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6-8],院内感染与术后医疗器械的处置密切相关。 医疗用品、仪器设备和医疗器械均需通过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等诸多环节的处理后,才能再次应用。消毒供应室被证实在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PDCA 循环于20 世纪50 年代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可螺旋式、持续性地提高管理质量[1],近年已被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应用于医疗管理系统[8-11],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院消毒供应室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各阶段实施PDCA 循环管理,根据消毒供应室现存和潜在的管理风险,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质量管控小组,做到高度计划性、组织性和分工明确;定期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考核,严格实施奖惩制度。 回收、核对、检查、分类等工作流程由专人负责,强化生物和化学监测手段,监控和定期抽检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和器械;及时反馈对临床科室的现场检查结果,将评估意见与临床科室、个人的晋升、奖励挂钩;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评估消毒供应室管理规划的应用效果,制定更完善的科室管理规划,实现PDCA 管理工作的持续化和程序化。 结果显示试验组清洗、包装、灭菌样本合格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环境管理、医用器械管理、包装质量,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手术切口感染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综上所述,实施PDCA 循环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