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院校“三融”文化

2020-01-19蔡海鹏陈立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院校价值观

蔡海鹏,陈立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24)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院校“三融”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因,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具备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功能[1]。198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本纳沃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史比较研究发现,在职业教育影响力方面,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文化的影响力超过经济的影响力[2]。罗·松森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一书中指出,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按照联合国《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精神发展壮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政策问题,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1996年朱晓斌就曾撰文分析德国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这是我国理论界首次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原因,同时也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3]。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固然得益于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也和他们普遍认同的职业教育文化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只有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当下国情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4]。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和国际视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一方面需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育和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注定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文化自信”蕴含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通过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文化侵略。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学生,但真正能成为大国工匠的不多,人才培养还是严重滞后于产业和科技发展,其原因主要是职业精神培育不到位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文化缺失,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感,学校对职业教育缺乏方向感,学生对职业岗位缺乏荣誉感。部分职业院校未能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化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职业教育变得功利而庸俗,职业教育演变成了单纯职业技能培训,往往偏离了立德树人根本和教书育人基本要求。因此,我国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在反思中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打造由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三者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职业院校特色的“三融文化”育人模式。这种“三融文化”育人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学的育人模式,非常契合中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助推作用和现实意义。文化无国界,交流促发展。“三融”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和国际舞台中,能够传播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文化,培育和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院校“三融”文化的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正向功用和能力。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具有价值引领、文化整合、文化育人、素质培养四大功能。由此功能衍生出贴近现实、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等优势,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态度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文化熏陶作用,使“三融”文化教育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

第一,价值引领功能。在哲学层面,价值属于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的主客体关系范畴,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可以给主体带来利益的时候,主体就会表现出对客体的价值认同。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民族主体的战略高度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院校“三融”文化的战略意义,就必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全面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在“三融”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种价值引领首先是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文化进行价值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呈现,因此,职业教育文化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5]。各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办学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住人生的总开关。职业教育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工业领域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院校进行培养,他们既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第二,文化整合功能。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现实中早已存在的文化现象,但彼此相对独立存在。校园文化主要局限于各类学校的校园内,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存在于市场行业中,不同的行业有符合该行业需求的行业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概念范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汇集而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尽管文化之间很难有清晰的界限,但我们仍然可以将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别,彼此具有不可替代性。按照文化演变规律,文化融合有自发性的缓慢演变融合和自觉性的快速推进融合两种方式,我们这里所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院校“三融”文化融合方式属于后者,是以自觉的方式将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整合和培育。我国职业院校之所以需要采用推进式的方式来自觉构建职业教育文化体系,这是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决定的。我国职业教育在近二十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直接推手是国家力量而不是社会力量,这其实也是导致职业教育文化落后于职业教育规模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规模可以通过行政力量迅速扩大而职业教育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演变。基于职业教育已经获得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职业教育领域应该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下自觉进行职业教育文化培育,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路径,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永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人格塑造功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民族传承胎记,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灵魂,文化育人是最具内涵的育人方式之一,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都和文化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人格塑造,完善的人格是个体幸福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和谐以及民族复兴的基础所在。对人格塑造影响力最大的是文化环境而不是物质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往往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格,这也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格的塑造微妙而复杂,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初中毕业,要么高职毕业或者中职毕业,仍然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的文化氛围会对每位学生的人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事实证明,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很容易导致个体人格的扭曲,我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就是希望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拟定出参考标准和发展方向,希望中国形成向善向上的和谐社会,个体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前各职业院校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挥好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各自的优势,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育人环境,培养好学生,呵护好学生,让学生不仅学到本领和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

第四,素质培养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是衡量民族、国家、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人才的必备要素。无论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决定竞争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标准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中“德”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这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得出的人才标准结论[7]。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表明,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青年素质的三大责任主体,其中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的素质提升职能,“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我国职业教育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在规模和内涵方面迅速提升,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也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存在价值。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还必须提升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三融文化”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种文化将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进行了融合和整合,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文化,也是一种职业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能够为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8]。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院校“三融”文化的特色

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三融”文化是由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三者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职业院校特色的育人模式,这种育人模式来自我国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也来自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既不是西方职业教育文化的舶来品,也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复制品,而是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创造出来的育人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具有时代性特色。教育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一定的教育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教育选择空间”中进行,时代需要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不同的时代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9]。教育形态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产业革命的产物。虽然我国自20世纪初期黄炎培等教育家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并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但我国职业教育并没有保持连续性的发展,曾经一度中断和停滞,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起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九十年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职业院校虽然历史并不悠久,缺乏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但时代气息浓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三融”文化必然属于新时代文化。

其次,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具有创新性特色。文化创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原创型自我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孕育创新过程;第二种是吸收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人类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优秀民族文化都曾经有过融合创新的历史。将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三种文化进行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手段,目的是在职业院校形成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三位一体”而且相互融合的新型文化育人模式。

第三,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具有融合性特色。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属于创新型文化,但不属于自我创新型文化,属于融合创新型文化,这种融合的现实依据在于职业院校所承担的三种角色:首先,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需要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职业院校的优势和出路在于产教融合,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吸收行业文化更有利于凸显自己的行业优势和特点;此外,职业院校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任何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都不能对中华传统文化置之度外,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的根基,传统文化的消亡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消亡。

第四,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具有行业性特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一线岗位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特别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之所以将行业文化定位为职业院校“三融”文化的依托,是因为行业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也会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以行业为依托办学,培养适合本行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与行业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交往也比较频繁,学校也经常以自己的行业作为特色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有意渗入自己行业文化的元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1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职业院校价值观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