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透视
——基于C市X志愿组织的田野调查

2020-01-19莹,邱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志愿供给志愿者

金 莹,邱 宸

(1.西南政法大学 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重庆 401120;2.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供给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助力人民群众达成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而多元主体是保证供给数量、质量的基础。志愿组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之一,截至2018年11月已吸纳了超过1.98亿名志愿者,包含社区志愿组织39.3万个[1],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2亿小时[2]。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志愿组织中,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志愿组织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3],已然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力量[4]。党中央多次回信青年志愿组织,在肯定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强调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5]。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创新性、活跃性和专业性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生机,参与供给的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合作渠道不通畅,难以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社区居民满意度有待提升但提升乏力的问题,无法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持同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陷入瓶颈。面对瓶颈,学界也进行了众多理论探讨,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青年志愿组织的志愿性保障、青年价值观的塑造等通过志愿服务进行青年教育方面,部分学者对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矫正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单一类型的公共服务也进行了研究,但探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几乎是空白,无法解答青年志愿组织供给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到底如何、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何有待提升、改善乏力和发展陷入瓶颈的根源等问题,对优化和扩大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提供理论支撑和系统化建议。因此,透视当前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厘清服务存在的关键问题,思考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对策,对于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促进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成长、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一)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可以深入研究案例,深度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方法[6],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获取资料时有目的和计划地进行实地观察、参与和深度访谈,在被调查对象不被干预的自然状态下获取原始、真实的资料,其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或可检验性[7],特别适用于深入观察和研究某一组织的行为,探寻其内部管理、外部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释现象。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作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特别是与社区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线先锋,其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待提升、进入发展瓶颈可能是在内部管理、与社区合作和实际供给过程三方面的某些地方出现了问题。田野调查法可以采用“浸入式”的调查方式,通过研究者作为组织成员加入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实地参与活动、细致观察现状和深度访谈,获取真实的一手数据,有利于直观获取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归纳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根因并探讨优化路径,是透视和研究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且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占全体青年志愿组织的比重巨大,特别是在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实现“校校建协会”并在校团委领导下开展活动从而推动青年志愿组织发展后,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更成为了青年志愿组织的代表性力量。在长期对各高校志愿组织开展调研的过程中,C市的X志愿组织进入了研究视野。C市的志愿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全国居于中偏上水平,代表了多数发展中城市。X志愿组织2007年成立,是由C市X高校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X高校代表性的青年志愿组织,X志愿组织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除在校内开展公益服务外,也与校外社区和机构合作开展了包括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特殊群体帮扶慰问、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活动,并为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人力支援。根据对C市和全国中东西部不同地区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前期摸查,该志愿组织不管是发展时间、组织规模、成员结构、运行流程、活动项目还是合作对象,都具有较强代表性,因此研究将其作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困境进行透视,分析为何会存在社区居民满意度有待提升、服务改善乏力和发展陷入瓶颈等问题,为提取出改进意见起到参考作用。

1.组织队伍X志愿组织现有注册志愿者500余人,每年新增志愿者约200人。组织内设主席团全面负责组织运行和活动开展,并设立办公室、实践部、外联部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内部行政事务处理、志愿服务策划与供给、外部资源联系合作等相关工作。

2.活动项目X志愿组织归口高校党委和团委管理,并由团委进行服务指导。活动策划必须经过党委、团委审批备案后才能执行。在此管理制度下,X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级和学校下达任务,组织接受任务并动员志愿者开展活动,主要是政策思想学习宣传、环保活动等,同时团委对X志愿组织也有活动数量要求考核;另一类是志愿服务组织按照章程自主开展的活动,此类活动主要是组织自行与校外社区和机构合作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包括科普讲座、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小学生课后辅导)、节日表演等。

3.合作社区X志愿组织自成立以来,与C市内5个社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农转非的B社区和G社区,全社区80%社区人口为农业转非农户口,X志愿组织主要在B社区开展科普讲座活动;高端社区J社区,社区中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居民占全社区人口的70%,且社区居民主要以上班族为主,X志愿组织在此主要开展四点半课堂(小学生课后辅导)活动和亲子文娱活动,比如手工课堂等,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敬老院的S社区,X志愿组织与社区合作前往敬老院开展唱歌跳舞为主的文化表演活动和政策宣传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临河的D社区,X志愿组织通过“河小青”等项目,开展巡河、环保文明宣传活动。五个合作社区各具特色,在城市社区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深入社区考察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

三、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缘起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既是组织宗旨的实现要求,又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一方面,在社会急速转型的当下,城市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心灵归属感,渴求精神获得,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发扬互助友爱的志愿精神,志在引领人们服务共助,营造温情社区,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要,因此进入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在社区居民充满戒备和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青年志愿组织需要借助社区力量嵌入居民生活,通过服务活动达成组织的服务宗旨。另一方面,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并非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单方面的主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需要积极吸纳包括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对于社区来说,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志愿理念与社区治理的任务高度契合,并且社区囿于人力资源不足,也积极寻求与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合作,共同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一)达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目标

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来说,组织的志愿服务使命决定了其必然要参与志愿活动,助力社会进步和增进社会福利事业。因而,高校青年志愿组织需要定期完成一定数量和内容的志愿活动,这也是高校教育实践的要求和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8]。此外,组织内部青年因志愿意愿或基于个人发展考虑,也推动组织积极参与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志愿活动。对社区而言,社区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为本区域公众提供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资源不断向社区倾斜,社区也相应承担起更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责任,并被纳入社区工作考核。因此,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均有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共同目标。

(二)实现资源与优势互补

一方面,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人力资源充足,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缓解社区因行政化严重、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造成的行政工作不堪重负[9]、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压力较大的问题。并且高校青年志愿者具有高素质、创新性等优势,可弥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意不足的缺点。因此,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成为社区合作的主要选择。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真的帮了我们很多忙,我们现在经常手头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他们来了以后解放了我们的人手。而且他们点子多,有很多不错的想法,可以帮我们把活动办得比较创新、有新意。”(B社区的工作人员访谈)

另一方面,社区物质资源丰富,可为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提供其所缺乏的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质资源,使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得以借助社区力量举办或参与活动,为公众提供志愿服务。而且,社区具有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所欠缺的公众信任感,若无社区介绍和引导,公众对志愿者可能心存戒备,志愿活动难以吸引公众参与。为获得资源支持和公众信任感,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对接合作的意愿强烈。因此,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基于各自优势的相互吸引,不约而同的选择合作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居民对志愿组织的信任感还不够,特别是居民对我们不了解,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活动,因此我们通常都需要社区来为我们‘背书’,向居民介绍我们,让他们相信我们。”(X志愿组织负责人访谈)

四、初级合作中的参与现状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都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在“信息孤岛”式的联络方式下,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艰难地构建起了初级合作关系。在这种初级合作中,高校青年志愿组织通过“单线式”的服务参与方式与社区合作,供给了大量以培训指导类为主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效果显著。

(一)信息孤岛式的联络方式

虽然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优势互补,是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天然合作伙伴,但双方之间信息并未实现完全交互,且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也未形成广泛的信息传递和人脉资源共享网络,各自形成信息孤岛。在此情况下,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之间只能通过有限的个人关系网络获取信息寻求合作。据统计,有近67%的志愿者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QQ)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约17%的志愿者通过亲友介绍了解志愿服务信息[10],即是说,八成左右的志愿者是在狭窄的信息空间中寻找服务供给机会的。

“我们很多社区或者机构的合作资源都是通过私人渠道获得的,比如之前有一个2015级的师姐在L区环保局实习,正好她又在我们组织工作过,他们局里有活动需求,就通过这个渠道,联系上了我们组织的负责人,然后双方协商合作开展活动。”(X志愿组织实践部部长访谈)

在信息孤岛下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与社区构建联系。其一,主动合作。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可亲自访问社区,自荐表达合作意图,也可通过现有人脉关系主动与社区联络寻求合作。其二,接受邀请。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一般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受社区邀请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前者是指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源匮乏时自行主动联络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寻求合作;后者是指社区通过社工机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社工机构可能寻求与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合作。不论是主动合作抑或接受邀请,由于信息孤岛导致信息闭塞,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均信息有限、选择有限,必须依靠各自现有的社会资本——人脉关系构建合作。

(二)“单线式”的服务流程

在实践中,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是以“需求整理—活动策划—活动执行—经验总结”为流程的“单线式”,而非按照“需求整理—活动策划—活动执行—反馈评估—经验总结—需求整理”的环状“循环式”的活动流程进行。并且社区作为合作伙伴的身份,虽可能会对活动过程进行纠偏并提出意见,但社区或其他社会主体并未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进行正式调查和评估。

“活动要么是由团委指定安排,要么是与合作社区协商看进行什么活动,并且前期寻求合作的时候才会和社区沟通服务需求,过后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都不会再去了解需求了,具体活动怎么进行以我们的意志为主,我们有什么创意就直接开展了。”“之后我们会安排组织内部成员进行策划,策划完成后给团委审核并给社区看了没问题后,我们就直接执行策划开展服务活动了。”“每次活动后我们都会有一个总结会,会上志愿者汇报经验总结,但不会有正式的服务评估。”(X志愿组织负责人访谈)

(三)进驻社区后服务效果显著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进驻社区,与社区开展广泛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一,扩大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众参与度。由于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有充足、稳定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得以常态化、系列化,树立起文化服务品牌,从而使公众熟悉文化服务活动,打破其陌生感和提防感,更乐于参与活动;同时,常态化、系列化的活动时间比较固定,也更易于公众参与,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参与度。其二丰富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引入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后,服务数量得以大幅增加,服务类型也得以增多。以B社区为例,与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合作后,该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激增约60%,同时该社区新增了“四点半课堂”小学生课业辅导、“手工艺课堂”手工艺品制作教学、亲子游戏等活动,服务类型更丰富、公众需求覆盖度更广,公众的服务获得感更足。

(四)以培训指导类为主的服务类型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时,主要供给四种服务:益智游戏、手工制作、读书读报、培训指导(指各类专业性的知识讲座或教育活动,如法律知识讲座、健康医疗知识讲座、小学生课业辅导等),并且以培训指导为主。以重庆市渝北区某社区为例,该区培训指导类服务开展最多,占公共文化服务总数的86%,益智游戏占10%,而其他服务仅占4%。因培训指导类服务可涵盖多种知识,满足从孩童到老人多个年龄段公众的需求,能吸引较多社区公众参与,且因知识的连贯性,最易发展成为系列活动;此外,由于培训指导类服务中的“四点半课堂”小学生课业辅导等“准托管”服务,能帮助家长部分解决工作与子女照顾冲突问题,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欢迎,能够形成长期化服务。系列化和长期化又进一步刺激了培训指导类服务数量的增多。

由于信息孤岛限制,社区所能对接合作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有限。并且一个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同学院甚至同专业学生,受专业限制无法提供门类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益智游戏、手工制作、读书读报、培训指导四种服务门槛最低,因而成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的主要选择,约占所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总数的90%。唱歌跳舞、健康运动等文娱健身活动开展很少,占比不超过一成。由此可见,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以文化益智类服务为主,文娱健身类服务极少。

五、统筹缺失下粗放式发展的困境

由于缺乏统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分散独立运行,所获得的合作锻炼机会不等,组织整体能力参差不齐,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显现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信息交互不充分,沟通成本较高

因无统一的平台统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的合作需要,并合理分配合作任务,双方往往需要动用其人际网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网络庞大,则寻求到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大,反之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这种联络方式也会产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马太效应,合作资源丰富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或社区得以对接到更多合作方,由此产生选择权,挑选更好的对象进行合作。而合作资源匮乏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或社区只能与条件同样较差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导致好的愈好,差的愈差,致使公共文化服务偏离均等化的初衷,服务差距扩大。此外,因信息流通不足,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或社区在联系构建合作关系时,需上门拜访或通过自身关系网络进行联络,与信息充分交互的情况相比,沟通成本较高。并且,因联络对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或需求的未知性,对接的精准性难以把控,可能出现一次联系对接失败,需要多次联系的情况,消耗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社会资本。

(二)志愿力量整合缺乏,服务类型覆盖不全

在信息孤岛状态下,全国数量众多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之间未形成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池,相互间信息闭塞,交互缺乏,本可以交换共享的志愿力量缺乏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作为整体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优势。我国曾经有过诸如利用“暖青汇”APP等网络平台整合志愿资源的尝试,但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暖青汇等志愿者注册管理APP运行非常不流畅,不够人性化,而且就是起到一个服务发布、志愿者招募和时长统计的作用,它利用行政力量推广覆盖到了大部分志愿者,但使用群体也就仅仅是志愿者,交流互动的功能不足,因为使用者活跃度不高,意义不大,用这个APP就是走个流程便于加时长而已,所以这个APP也被淘汰了。”(X志愿组织成员访谈)

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为高校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即以学院为单位,吸纳本院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体。来自同一学院的学生知识技能大多相仿,如某些高校法学院,学生主要学习法律知识,因此学院的青年志愿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通常为法律咨询服务,具有单一性。且由于地域与人脉关系限制,社区通常只能与单个青年志愿组织联系并取得合作,服务类型有限,如C市G社区,仅与附近高校的单个青年志愿组织达成合作,供给培训指导服务。并且因为缺乏整合,各个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封闭运行,创意策划、培训资源有限,导致所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局限性明显,服务类型覆盖率不全。

(三)缺乏规范运作,服务热情受挫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还稍显滞后,虽然重视志愿者注册管理等相关工作,但在志愿者的项目参与体验和组织认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疏忽。并且多数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因为具备“官方背景”[11]较为行政化,为达到服务数量要求,可能仓促策划服务活动或策划志愿意义不足、志愿者和居民体验不高的服务活动,造成服务活动意义不强、服务热情不高等问题。

“有时活动都是由团委指定安排我们要做,活动之前几乎没有进行过群众的服务需求识别,活动开展前安排任务给我们的团委也可能没有进行需求的调查了解,导致在现实中有好几次我们开展活动,社区都表示没有这类的服务需求,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我们去开展了活动效果也很差。”“很多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完成任务数量而活动,变成了任务完成而丢失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本来意义,活动的创新性和真实的意义体现不充分,都比较形式化。”(X志愿组织负责人访谈)

并且当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的志愿服务运作规范,“单线式”的服务流程不具备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前的申请、审核、培训、配置,到供给中的督导,再到供给后的认证与评估及最后调整的一整套规范的“循环式”的服务流程。此外,由于志愿者的申请、审核程序不规范,所招募的青年志愿者可能并不具备提供服务所应有的个性和品行。并且因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资料,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可能降低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及活动参与公众的体验感,导致此两类人群不再加入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恶劣影响。

(四)筛选评估缺失,服务改善乏力

由于合作机会和选择有限,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合作时,普遍缺乏筛选淘汰机制,合作缺乏竞争,出现“有合作对象把活动数量任务完成就已经很不错了,不会进行淘汰之类的筛选”的情况。随着服务的常态化,服务懈怠的情况可能出现,导致服务质量降低。此外,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合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后,普遍缺少科学的活动效果评估。虽然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在服务活动后会进行非正式的效果汇报但评估的科学性不足,且并未进行系统化的居民意见收集和反馈,仅通过非正式渠道询问参与活动的公众意见,造成“真正的服务受众没有被纳入评价体系”的现状,难以真正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因为未收集没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其他公众意见,大多数公众真实的意思表示可能失真。科学的筛选与评估过程缺失,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发展。

“每次活动后都会有一个总结会,会上志愿者和主办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总结汇报,团委领导根据汇报和实际情况进行主观性评价,因为实际效果领导没参与也不太了解,所以以我们的书面汇报情况为准,不会细致得进行实际调研,而且我们也没有邀请过服务受众进行评价。”(X志愿组织成员访谈)

六、基于平台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时出现的信息交互不充分、精准对接不足、志愿力量整合缺乏、缺乏规范运作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统筹。如何将人才、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并充分交互,是突破的关键。在公共服务领域,我国已通过构建各种服务平台对信息和资源的整合统筹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构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统筹教育资源;推动一站式政务服务,高效提供行政服务;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规范管理政府购买。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公共服务平台,如韩国的1365志愿服务论坛、美国的volunteers.org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供需、整合服务资源。这些有益尝试和经验积累证明了平台化的整合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共青团中央制定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也强调有必要打造志愿服务平台,为包括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在内的所有志愿服务提供快捷的信息交流、资源融合渠道,促进志愿服务与社区需要的精准对接和有效整合。因而,有必要在政府引导下构建能精准对接供需、整合志愿资源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并依托平台的信息数据技术,不断规范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发挥规模优势,以促进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效能发挥以及自身的持续健康成长。

(一)精准对接供需,降低合作成本

通过政府构建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将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纳入其中,建立志愿服务库,以整合出专业齐全、技能多样的志愿服务人力资源。同时,将各社区纳入平台,发布服务需求,社区可在平台上寻找满足服务需求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也可通过平台自行联络社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平台将极大方便高校青年志愿组织与社区的供需双方合作对接,使合作脱离人脉资源的限制,降低合作沟通的时间成本,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的匹配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为优质高效。

(二)整合培训资源,优化人才队伍

针对高校青年志愿组织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整合志愿人力资源的同时,可以整合各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培训资源,并选取优质的培训资源进行电子化,通过平台推广至各个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及志愿者个人,在提升高校青年志愿者能力的同时,增加其服务获得感,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以此加强青年志愿者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从而提高公众体验感和服务效能,纳入更多社区公众参与服务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三)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

规范化发展,是保障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然之路。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将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流程纳入平台统一、规范管理。在申请合作时,审核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出针对性培训要求,具备相应服务能力后才可与社区合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借助平台优势,吸纳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公众作为评价主体,邀请专家设计规范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调查方法,在平台进行服务活动效果评估,以便真实客观地感知服务效果,解决存在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四)发挥规模优势,扩大服务影响

借助志愿服务平台可形成规模优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平台,协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如韩国全国志愿服务平台——1365志愿服务论坛(www.1365.go.kr),通过整合全国志愿资源,精准对接服务供需后,包括慈善基金、企业等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平台,寻求与志愿者组织及社区的合作,从而进一步链接了各类社会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健全。并且规模效应还具有广告效果,可更大范围宣传服务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甚至形成参加公共文化服务首选志愿服务平台的效果,从而使青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得以扩大,进而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

(五)综合分析数据,筛选优质服务

志愿服务平台具有信息优势,可广泛收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综合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类型、数量、公众评价等数据信息,筛选出反响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争取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将其常态化运营,以点带面,扩大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成果,保障其公共文化权利。同时,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公众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据此调整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产出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志愿供给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