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先生制”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研究
——以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志愿服务为例

2020-01-19周贵勤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学堂陶行知

周贵勤

(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实践,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并汲取了贝尔—兰卡斯特制等教育组织形式的积极因素,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组织形式。基于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本质特性和目标指向,“小先生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的教育导向、突出自治的组织形式、注重实践的参与意识、服务大众的道德信念,对集教育理念、目标导向、组织运行、方法路径、考核评价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协同机制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合肥师范学院自2013年以来,秉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索实践U-U-G(O)-S-C(高校+高校+政府或社会组织+青年大学生+留守儿童)协同模式,开展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历时八年,服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4万余人,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积极反响。

一、“小先生制”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逻辑基点

(一)理论基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小先生制”志愿服务协同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创立了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合,坚决反对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强调社会即学校,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强调教学做合一,主张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就是以“小先生制”为理论和实践依据,以青年大学生为当代“小先生”,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为服务对象,将教育与生活结合,将知识学习与行动实践结合,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村部、农家大院、社区中心、城市广场、村舍地头等开展的文化教育服务活动。[1]

(二)实践基础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提倡并推行的以“小先生”为主体,按照“即知即传”原则推广普及教育的方法。[2]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推广方式,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普及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协同推进教育组织形式。自1934年小先生普及教育队授旗典礼及宣誓仪式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推广实施。仅10个月时间,上海就有18000名“小先生”,全国有23省市实施“小先生制”。[3]陶行知先生《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中列举的27个难关,通过“小先生制”解决的达25个。当时“小先生制”还在国外产生了积极影响。[4]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充分汲取“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与组织优势,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锻炼与政治品质养成历练需要,动员、组织、协同社会资源和要素,开展即知即传志愿服务活动。

(三)逻辑契合

志愿服务是指个体出于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不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自主行为,具有资源性、公益性、无偿性、实践性等属性特质。[5]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系统存在实现四种功能的子系统:适应(A)、目标达成(G)、整合(I)、模式维持(L)以维持其均衡与生存。[6]高校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工作,是需要多个子系统协同发力、同向同行的多维合作事业,需要该理论提出的强调资源的获取,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内外部环境与主体要素之间的协同,以及价值的确立、传承与发展的综合支持。[6]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涉及多元主体、资源、要素、程序与环节,是一个共建共享的协同系统,其运行实践与协同理论存在内在的逻辑契合。

(四)内容建构

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引领,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基本理论基点,以“小先生制”为设计指导理念,重塑多元主体的共同意识,采取系统化、项目化、社会化的协同运行与管理模式,构筑了一个动态、开放、协调、共享的志愿服务协同运行机制。即构建以青年大学生、留守儿童或城市务工子女、指导教师、高校、留守儿童或城市务工子女所在学校、地方政府或组织等为主体,以项目征集、“小先生”招募选拔、学校指导监管、政府或组织支持、社会评价等为要素,以需求、供给、评估、反馈为程序的协同运行的闭环系统;通过明确主体职责、规范运行程序、强化推进合力、优化动态管理、增强实效保障,形成主体多元、参与广泛、相对稳定、协同推进的行知学堂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促进行知学堂志愿服务长效、科学、持续、广泛地开展,实现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务工子女,锻炼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青年大学生政治品质与道德素养,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系统目标。

二、“小先生制”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实践价值

高校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环节、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协同是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整合资源、提质增效的重要指导理念与运行模式创新,是志愿服务系统内外优势最大程度发挥的重要途径与措施。建立在认同“小先生制”理念基础上的志愿服务具有协同运行的天然优势,协同机制亦是发挥“小先生制”志愿服务价值功能的优先选择。合肥师范学院坚持“小先生制”教育理念与组织形式,探索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协作,资源要素互联互通,组织实施行知学堂志愿服务,极大程度地挖掘和彰显了高校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实践优势与现实价值。

(一)优化资源配置

协同机制为“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运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需求资源的科学汇集。“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通过“小先生制”“行知学堂”两个具有深刻影响、特质明显且众所周知、公信力极高的教育组织形式,采取多元主体协同协作,快速有效地汇集地方中小学、政府和社会组织、留守儿童与城市农民工子女,以及其家长的真实意愿与需求,科学编制分层分类分区域的需求项目库,有效解决了需求资源的盲目与无序的问题。二是供给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供给主体的高校与青年大学生,通过“小先生制”的队伍构建模式,能持续吸引和扩大高校协同主体,持续凝聚和提升高校学生“小先生制”队伍,确保了供应资源饱满的数量与质量,有效解决了供给资源单一与稀缺的问题。三是信息资源的精准对接。“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运行机制,搭建了一个信息发布及时、互联互通准确、供需对接科学的共享平台,为行知学堂的组织优化、格局优化、布局优化、质量优化提供了坚实保障,有效解决了供需信息低效与滞后的问题。

(二)优化运行效率

“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在运行方面具有以下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相对稳定的标准体系。标准是协同机制运行的前提,“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在主体基本条件、过程基本环节、运行基本程序、构成基本要素、评价基本指标等方面都有一套稳定的标准。二是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运行机制的多元主体都承担不同的职责任务,按照合肥师范学院实践运行的U-U-G(O)-S-C协同模式,高校(U)与高校(U)之间基于办学优势与专业特点、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质等要素不同承担不同地域的行知学堂,遴选不同专长的“小先生”;政府或社会组织(G/O)基于资源不同提供不同的支持任务;大学生(S)基于专业与技能的不同承担不同的知识素质传授与实践锻炼任务;留守儿童(C)基于需求不同承担不同的接受任务。三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技能。“小先生制”基于不同角色基础上的任务分工,使其自身优势与熟悉标准同时兼具,加上志愿服务的实践积累,形成了娴熟的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标准、分工、技术成为“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运行效率优化和提升的关键要素。

(三)优化目标达成

“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具体措施。一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导向。陶行知先生曾批评教育的最大缺点是“教育与社会不求配合,学校所教,社会不得其用”,提出“行知合一”“手脑联盟”“教育下乡去”等观念。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注重知行统一”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本原则的创新与应用,符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生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等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与导向,以及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要求。二是符合责任意识培养要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灵魂和主线,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蓬勃振兴、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7]“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不仅是陶行知先生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践履,更承载着对“小先生”本身及民众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使命。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开展过程,就是锻炼和提高学生以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为要素的社会化能力,培养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三是符合优化模式维持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场域和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学生品质德行和社会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或行动教育导向,以志愿服务供需无缝对接为目标,构建的以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高校、地方政府或组织为主体,志愿服务项目为客体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模式运行创新与质量提升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有效范式。

三、“小先生制”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建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提高实效与质量,必须多维施策,系统发力,实现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多种要素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遵循,坚持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爱满天下、服务社会”的大爱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育人理念为核心追求。

(一)目标遵循

一是强化政治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志愿服务队回信中曾指出:“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9]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旨在通过志愿服务,引领青年大学生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将大爱精神、行知思想洒向乡村,撒进留守儿童的心里;引领青年大学生弘扬行知文化,践行行知精神,砺炼服务社会、知行合一的品质,培养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回馈服务社会的实践本领。二是探索实践机制创新。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旨在以行知文化为引领,以行知学堂为载体,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和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在布局上,以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为重点,同时兼顾地域分布,形式灵活多样,地域因地制宜;在内容上,注重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需要,针对性地开展课业辅导、情感教育、心理辅导、科学普及、文体活动、劳动教育等相关教学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1]三是厚植行知文化积蕴。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既是青年大学生价值品格教育引领的教材,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途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行知精神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就是传承弘扬陶行知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为“小先生”的青年大学生就是传播厚植行知文化的宣传队。

(二)原则遵循

协同学理论认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在一定程度条件下,其子系统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关效应,通过努力最终使系统达到有序状态。[10]“小先生制”行知学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就运行层面而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是“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运行的机制基础和必然遵循,这主要由其互动的主体、客体、条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的。“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参与主体高校、政府或组织的机构属性、社会职能不同,管理方法、工作方式各具特点;青年大学生分布专业不同,文化特质也具有多样性;各自所在学校积淀形成的志愿服务活动文化底蕴也有差别;源于服务对象不同的行知学堂志愿服务互动内容、方式,以及行知学堂的设置形式、组织实施方式也因具体条件的复杂性而存在差异性。二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系统的运行发展除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外,还需要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的前进状态。[11]兼容并蓄、包容开放是协同机制的基本特质,“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运行过程中,面对主体多元、需求多样、形式丰富、条件各异的具体情况,以及持续动态的变化和调整过程,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兼容开放,充分借鉴外部优秀的管理经验、运行模式、方法手段,及时发现并把握外部的信息变化,以及内外部的信息交换。三是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动力来源与永恒品质,也是志愿服务活动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更是青年大学生理应具有的品质。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2]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就主体而言,青年大学生是“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骨干。就运行而言,创新是“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作用发挥和持续推进的动力,是机制模式维持和发展的内生保障。

四、“小先生制”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平台化运行模式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协同实务化体系的构建,做好多维协同实务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途径。[13]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平台化运行模式是“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的基础,是优化运行协同、践行统一理念、提升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构建运行平台,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互联网+”,研发运行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互联网、传媒设计、营销策划、新媒体等专业和人才优势,研发集项目需求、“小先生”遴选、资源供给、运行过程管理、供给与需求动态对接、项目效果评价、偏差干涉与阻止、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模块,面向高校、地方政府或组织、“小先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等用户的网络平台,为“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二是贯穿协同理念,强化数据收集。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针对平台前端用户,强化“小先生制”行知学堂筹备、运行、评价、反馈节点数据收集、整理与挖掘,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个性化数据服务,确保用户权限范围的义务履行与行为调整,为协同机制运行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三是规范用户培训,提升运行质量。“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机制,宏观上本着“整体布局设计、多元主体协同、优化数据分析、强化个性服务、突出行知文化、注重效果反馈”的思路,以大学生专业优势与实践技能供给为基础,以服务留守儿童成长需求为依据,以教育培养青年,志愿服务社会为指向,整体规划设计行知学堂志愿服务项目与运行。基于此思路与目标,规范制定平台协同运行用户手册,根据不同端口用户需求特点、平台资源供给类型,提供“菜单化、自主性、开放式”选学培训与服务,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和网络社区建设,满足用户个性化培训指南与需求,深化主体用户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群组化的培训体系与生态,是平台高质量运行与动态持续升级的基本保证。

(二)项目化管理方法

“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旨在以项目化的形式重塑志愿服务活动,是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由被动的教育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自我需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同课程主题深度融合,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载体与实践过程中。[14]一是募集项目需求。运用协同平台嵌入式模块,以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青年大学生等为用户主体,收集整理行知学堂建设需求,按照预设参数生成包含类型、规模、内容、地域、时间等要素的行知学堂建设需求,经验证后形成需求项目库。二是项目发布申报。采取定向和不定向相结合的方式,发布项目需求,组织项目申报。运用线上平台数据匹配与盲审评价组合论证,确定立项项目,并公布公示。三是项目实施管理。以项目为管理客体,明确项目目标设定、实践主题、参加人员、学堂形式、活动原则、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等具体构成,按照项目要素、程序节点、效果体现等全程定性与定量双重动态跟踪管理。四是质量评估反馈。根据平台对行知学堂开展情况全过程监控,生成分类数据,结合图文音视频资料,形成质量评估报告,发现运行偏差,动态反馈矫正,形成实时质量监控与反馈校正机制,确保行知学堂志愿服务协同运行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课程化评价体系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15]合肥师范学院将“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探索与延伸,并采取课程化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一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小先生制”行知学堂志愿服务计入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组织交流能力、活动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锻炼提升的重要举措。二是确定实践教育目标。“小先生制”行知学堂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和理解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认识及教育报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学习和树立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品质;学习和弘扬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博大情怀;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强调实践、鼓励创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三是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坚持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志愿奉献品质历练,突出社会化能力锻炼,结合志愿服务定位与方向、模式与类型、环节与过程、内容与方法等,制定相对统一的实践操作指南与运行规则,细化实施步骤与要求。按照课程建设要求,做到筹备有方案,实施有教案,运行有档案,调整有预案,寻求最合适、最有效的行知学堂教学与活动安排。四是构建基于过程评价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目标与要求,对照实践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协同平台的数据优势,强化实施过程监控、阶段性抽检与终期考核一体化评价建构,将动态质量监控贯穿始终,为青年大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素质锻炼、感恩奉献品质养成提供活生生的实践大课堂。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学堂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森林学堂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宝宝国学堂
以“小先生制”为载体建构校园自治文化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