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2020-01-19付淑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科劳动实训

孙 元,付淑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a.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中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2]。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3]。新工科建设的过程,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产业、社会等各方需求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指标、课程体系、教育方式等发生影响并重构的过程。新工科教育培养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现有的培养模式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搭建知识拓展的平台,提高管理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因此,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进行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变革,都特别强调与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面向未来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都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专业改革方面的举措为例,分析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各高校已相继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劳动教育也逐渐纳入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个弊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未能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理解过于片面化,一是对劳动形式认知单一,将劳动“窄化”为体力劳动;二是对劳动教育目标认知不深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5]。其具体体现就是大多数高校劳动教育内容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例如清洁校园环境,整理图书馆资料、金工实习等,普遍存在与专业知识脱钩、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的问题。体力劳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劳动教育也应与时俱新。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

(二)劳动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未能充分利用专业教育师资团队

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高等院校普遍没有专业从事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劳动课程的教学基本由行政或学工人员担任,而这些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管理经验。这必然导致劳动课程“照本宣科”,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功能[3]。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既可以利用专业教育丰富的师资,又能使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创新化、知识体系化。同时,新工科教育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这就意味着专业教育不能缺少劳动教育环节。因此,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具备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具备高度的相关性,使二者在客观上具备了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一)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工程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6]。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劳动思想教育、劳动能力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思想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永恒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普及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法律、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心理健康等;劳动实践锻炼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及校园文化中[7]。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都与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对劳动价值的深刻体认、对劳动的积极情感态度、对劳动者及其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尊重等,与学生工程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在劳动能力培育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关注点;在实践锻炼方面,劳动教育强调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进行锻炼,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这也是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方式方法的共通性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强调“做中学”,都具有突出的实践驱动性。新工科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工程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都有较突出的作用。对劳动教育而言,实践性一直是其重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陶行知也把劳动教育视为教育年轻人“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活动[8]。劳动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所具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决定了可以为二者搭建共同的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走进工作世界、投身劳动生活。

(三)师资队伍的通用性

新工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转型,即建立一只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通信工程专业明确规定,从事本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可见,无论专业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需要建立一支多元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两支队伍均需要两方面的力量:一是既懂学科专业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二是由各行各业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社会型”兼职教师。两支师资队伍的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根据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新工科教育思想非常强调学习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解决复杂工程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通过调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课程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构建了软件编程能力、硬件设计能力和信息信号处理能力三个课程模块,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场景;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结合等。

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专业劳育”,即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中。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强化本专业劳动伦理和职业素养教育,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劳动情感和态度培养,全面培育劳动精神。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面向实际工程场景的实践实训体系

劳动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超脱理论教学,深入融合行动教育,而新工科教育同样也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实践平台。但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均采用以课程为主导的建设,一门课程一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以实验箱为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既无法满足新工科教育对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工程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为此,我校通信工程与企业合作共建了跨课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实训平台,能够全流程的模拟实际工作流程。例如新建的电子实验室就按照仿真设计、布线制板、焊接制作、烧录测试的工艺流程设计。

同时,通信工程专业还利用毗邻长沙市高新开发区的优势,聘请了多名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拟定更加结合生产实际的设计课题。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至少有50%来自于生产实际和企业研发需求,鼓励学生将实习期间的实训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通过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将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与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结合并渗透其中,能够在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同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

实践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要组织学生下基层、进车间、到工厂,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培养平台。为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设计了三阶段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第一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认识实习),安排学生对企业进行见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素养和工程素质;第六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实训实习),要求学生在企业修完8学分的实训课程,分别为“通信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训”和“通信网络管理与开发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由企业制定,主要以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需求为主题,授课由企业工程人员和教师共同承担,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第八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环节(含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实习结束为每位学生出具一份职业素质评估报告,协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合适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场景,真正把劳动教育做真做实。

(四)结合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共建实践型师资队伍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师资与劳动教育师资的可互借性,决定了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师资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建设。为了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我校发布了《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先进技术与流程、相关学科专业的技术发展、技术创新与技术设计及研发过程,参与挂职单位的管理、技术研发、服务等工作。近年来,通过挂职锻炼,专业青年教师普遍具备了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同时,通信工程专业还每年聘请一批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工程导师”,实行“学业导师”加“工程导师”的双导师制。这支具有丰富劳动经历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可以同时满足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驱性、引领性和支撑性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支点;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在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求下,经过深思熟虑以及缜密思考后提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教育理念与国家政策。两者均对当前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新思路、新方向。因此,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真正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工科劳动实训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热爱劳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