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处理群众来信探析
2020-01-19林志生
林志生,张 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而重视群众来信是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强调要给群众来信以恰当的处理,并多次指出“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1]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群众来信问题的研究,时至今日仍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一些论著和文章虽有提及,但研究比较薄弱,并不深入[2-4]。本文主要以《毛泽东年谱》《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书信选集》为主要依据,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群众的往来信件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考察来信群众的构成及来信内容,并分析毛泽东的处理意见,进而探讨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来信群众及来信内容考察
据《毛泽东年谱》《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书信选集》初步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主要有八类群众给毛泽东致信,来信内容涉及六大方面。
(一)来信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给毛泽东的来信中,除了外国领导人、党内同志、民主人士外,大部分都是群众来信,这里面既有毛泽东熟悉的亲戚、同学、朋友和同志,也有一般普通群众;既有个人,也有群体。
一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亲属。主要有毛泽东的堂兄弟毛宇居、毛泽连、毛泽荣,表兄弟文涧泉、文南松、文东仙,侄子毛远悌,表侄文九明,姑母毛春秀,房叔毛贻华,以及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嫂子李崇德,舅父向明卿,族兄杨秀生,堂妹杨开英等。二是毛泽东的同学及老师。主要有少年时期的私塾同学毛森品、邹普勋、谭世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周世钊、张挥周、罗驭雄;以及部分老师如李漱清、罗元鲲、黎锦熙等。三是毛泽东的朋友。主要有少年时期的朋友张有成、张四维;在长沙读书时相识的周容、杨树达;有过接触的张峻明、许志行;有较多交往的张维;五四时期和毛泽东主编期刊《新湖南》的龙伯坚;在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时给以帮助的彭石麟、郭耿光、郭士逵等。四是毛泽东的革命同志及其家属。主要有辛亥革命后和毛泽东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共过事的毛煦生、赵浦珠、彭友胜;一起搞过工人运动的谭熙春;以及烈士家属李淑一、李静蓉、龙亦飞等。五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主要有湖南知名人士仇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画家徐悲鸿、齐白石,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等。六是地方公务员。主要有时任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的刘揆一、湘潭县第三区委宣传委员的毛逸民、江西省卫生厅工作的夏永新等。七是普通个人。如吴启瑞、陈寄生、邓冰、傅君实、罗正纬、孙燕等。八是工农学生群体。主要有石家庄电业局全体职工、北京被服厂工人、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等工人群众,以及新疆帕哈太克里乡农民、韶山乡全体农民等群众,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生群体。
(二)群众来信的内容
在大量来信中,人民群众主要向毛泽东反映了自身情况和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通过梳理与分析,根据来信数量的多少,将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写给毛泽东的致敬信。致敬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来信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有时一个月就有几万封,但来信内容基本一致,都是对新中国成立和人民当家作主表示喜悦与庆贺,对毛泽东高唱赞歌,颂扬毛泽东对党、对国家以及对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毛泽东的无限热爱与敬仰。其中一部分确实是人民群众自愿写信,衷心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致敬和爱戴,但大部分这类信件都是地方党政机关“采取发广告、作讲演、挨家挨户劝说,下乡宣传等方式动员群众”写的致敬信。这类信内容相同,信封信纸统一,基本上由一人执笔,群众也多是被强制或逼迫的,因此有的群众甚至通过寄白信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形式的不满[5]547-549。
第二,希望解决自身工作、生活、学习、外出等问题。首先是群众反映自己生活困难,希望毛泽东能够解决其工作问题或让政府给以适当接济。如杨开智、周敦祥来信叫苦,表达自己工作不得,经济困难,希望毛泽东能予以推荐,帮助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6-7];毛煦生、王砺初反映家计艰难,请求在生活上予以照顾[8]44,133。其次是希望去北京学习工作或游玩。如李淑一、罗驭雄来信表达自己迫切想去北京工作和学习[6]307,309;邹普勋、李漱清想去北京看看[9]80。另外是就上学、题词、外出考察、入党、工资等具体问题希望得到毛泽东的帮助并促使其解决。如蒋竹如想要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8]171;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来信要求为他们的壁报题写报名[8]124;陈奎生等人想去沈阳、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校教育[10]519;向明卿、龙亦飞想要解决抚恤问题[6]308,332;张鼎、周容请求办理入党手续[6]326,355;韩柏林反映北京房价攀升,房屋极其紧张,房荒问题亟待解决[10]471;北京被服厂工人反映工资调整不合理,生活不如过去[10]597。
第三,反映民情,指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类群众来信许多是控告某些干部的不法行为[11]72-73,另外还涉及民事、刑事诉讼、控告恶霸反革命、检举土匪特务等内容。如毛森品来信指出地方干部工作上有许多缺点[12]356;张峻明反映湖南干部队伍作风不正,出现了一些歪风邪气[6]422;赵浦珠反映乡间土改不合理[12]363;粟济世反映剿匪反霸中采取宽大无边的政策造成不少问题[8]129;易克櫄反映教育法规制度方面还有许多缺点[6]334;文南松反映乡间缺粮,人民生活疾苦[12]366;罗元鲲反映新化古寺损毁严重,政府保护不当[12]452;杨树达反映中国科学院有官僚主义作风[7]55;河北农民来信反映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中,政府强迫群众入社,造成农民积极性下降[13]。
第四,报告学习、工作、生产情况。这方面主要是人民群众就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向毛泽东进行汇报。如戴毓本写信反映自己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有了很大进步[10]469;余长茂、凌汉秋表示自己在中学任教,从事人民教育事业,工作顺利,积极为人民服务[10]129;工商业群众反映物价稳定,各种建设事业恢复,人民生活安定[5]267;鞍山钢铁公司职工汇报自己在平炉炼钢生产上取得的最新成就[8]637;韶山乡农民来信庆祝家乡增加了生产,人民改善了生活,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绩[14]639-640。
第五,故交旧友以叙旧谊。邹普勋、张维、文南松等亲友时常来信向毛泽东表示问候,表达对毛泽东的美好祝愿,以及回忆早年与毛泽东相识相交往事,同时也会说明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工作生活情况等。另外他们也多次向毛泽东反映一些问题,并对个别内容交流自己的看法。其中与毛泽东彼此间往来信件最频繁的就是周世钊、毛宇居等人,周世钊作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与毛泽东私交甚好,来信多是叙叙旧谊,他十分关心毛泽东的身体健康问题,经常提醒毛泽东要改掉晏睡的习惯,要注意多休息和多吃东西[8]270-271;作为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他时常会向毛泽东汇报学校工作安排和计划;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还多次与毛泽东进行文学交流。其中,《七律·毛泽东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就是周世钊通过书信赠与毛泽东众多诗词中的一首。
第六,提出自己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如蒋竹如提出在购粮工作上应禁止超额竞赛办法,应准备大建水库以防洪水灾害,特殊教育制度应加以改进,对铁路工作人员的免票应加以限制的建议[14]592;符定一提出加快批准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馆,以解决一些旅京老人生计困难的建议[10]373;曹直明提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8]136;黎锦熙提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应合理发展等方面的建议[15]5-7。
二、毛泽东的回信方式及处理意见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虽运筹帷幄,日理万机,但又关心群众来信,惦记群众疾苦。这既是毛泽东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后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写照。通过对这些群众来信处理意见的仔细梳理,可以加深对毛泽东和当时国情的认识。
(一)回信方式
在处理这些信件时,除成千上万的致敬信无法一一回复,以及考虑到一些回信“多数都是鼓励工作、生产和学习的,内容很易雷同,回多了,久而久之,会不被群众所重视,降低它的影响作用”[5]268外,其他大部分信件毛泽东基本上都进行了回复。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由于毛泽东及秘书室不了解某些具体情况,或不方便具体解决,因而转办给各级党、政、公安、军、群机关处理,并指示就相关问题进行落实。例如,对符定一反映的退押及房契问题,毛泽东就直接将信件交予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进行处理[10]134,对于群众反映的失业问题就要求周恩来召开处理会议,定出可行办法[16]。二是直接回复,这也是最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而直接回复又包括两个层面,即谁来回复和回复给谁。毛泽东强调:“如果人民来信很多,本人处理困难,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构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如果来信不多,本人或秘书能够处理,则不要另设专人。”[5]265开始时,大多数信件都由毛泽东自己亲自处理,但是随着群众来信增多,有时一天处理的信件就高达几十封,考虑到国家事务愈来愈繁忙,为了减轻毛泽东的负担,大部分信件开始交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为处理,毛泽东每天亲自处理的信件也就减少至5至10封。但是秘书室处理的信件大都也是在听取毛泽东的意见和批示后做出的,并且秘书室还会定期就群众来信情况向毛泽东进行汇报。另一个问题就是回复给谁。在回复群众来信时,大部分信件是直接回复给写信群众本人,一部分或由于毛泽东无暇做到给每个人回信,因此有时就在给一个人的回信中,对同乡其他人的回信意见也表露其中,并让其代为传达。
另外,在回信前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查核实。首先是对政治情况不明的人进行审查,查明其政治上是否清白。如彭友胜来信要求解决工作问题时,毛泽东因与之交往于四十年前,对其后来历史情况不清楚,不便提出确定意见,因此写信给湖南省副主席程星龄,指示:“他来见时,请你加以考察,如果历史清白,则酌予帮助”[8]321-322。另外就是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而不是不查实情就直接回复。例如在收到北京被服厂工人来信反映工资调整不合理时,毛泽东就指示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派人“去切实调查和研究一下,如真如信中所说那样不合理,应给予解决。”[10]597
(二)回信处理意见
第一,对于组织群众写致敬信,反对并制止。随着各地群众寄来的致敬信越来越多,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其中一些问题。他指出,动员群众写致敬信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政治错误,“群众对党和革命的热情,应由群众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绝不应由党、政机关普遍动员群众写信发电,表示庆祝。这样做,必然引起群众不满。”[5]549因此毛泽东指示各地党委要引起重视,认真纠正组织群众成批地写致敬信这种不当做法。
第二,对于群众提出的各种要求,“无情”中又“有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不可能立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且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为杜绝不正之风,也必须从自身做起,所以许多群众特别是亲戚朋友来信提出各种要求时,毛泽东不愿像国民党一样搞裙带关系,于是大都予以拒绝。如对于希望解决工作问题的群众,毛泽东的意见基本上都是:“北京人浮于事,不好安置”[8]132,要听从当地政府“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12]343,只有努力在人民群众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才有机会参加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会被允许;对于群众反映生活困难,要求照顾和救济时,毛泽东指出,只能照一般群众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以特殊对待,以免引起一般人民不满[28]375,同时要求他们努力劳动,从生产中去获得解决;对于群众要求来京时,毛泽东表示,为了节俭和以免浪费时间,以在乡间或原地为宜,不要来京,即使同意部分人来京,但同时也会指出到京住一个短期后仍必须回家乡,其他没有预先约好的同志,一概不要来,来了也不会受招待[9]93;对于群众要求解决抚恤问题时,毛泽东指出:“须统一行之,不能只顾少数”[8]120;对于群众请求办理入党手续时,毛泽东回复到:“入党事要在当地经过一定规章办理”[8]128;对于群众要求解决入学问题时,毛泽东强调“须与全国同类情形者同样办理,未便某处独异”[8]131。
毛泽东虽然铁面无私,但实际上仍将过去的情谊深铭于心。他其实是非常“看重乡情、亲情的,他往往用寄款赠物资助或答应一些族人到北京小住的方式安慰他们。”[17]62同样对于师生情、同学情和友情,毛泽东也极其看重。当老师、同学、朋友来信反映困难和提出其他要求时,毛泽东或百忙中亲笔写信慰问,或慷慨解囊予以资助,“力尽故人之责,倡导仁义之风,表现出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怀。”[18]如从来信中得知曾经的湖南第一师范历史教员罗元鲲家境艰难、生活艰辛时,毛泽东连夜致信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让他帮助解决,并让周世钊捎去生活费予以救济[19];对于同学来信叫苦时,毛泽东会把自己的部分稿费寄给他,让其贴补家用[7]101。另外对于普通群众,只要他们来信反映确实困难,毛泽东视情况而定,也会尽量施以援手。如对于烈士亲属反映生活困难,要求接济时,虽然毛泽东有时会婉拒,但还是对他们满怀深情,他会写信鼓励他们搞好生产,也会邀请部分烈士亲属进京游览,为他们添置衣物、治病、介绍工作等[20]。
第三,对于群众揭露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1953年,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指出,写信大胆地及时揭发各地各种官僚主义的现象,是最方便而又最直接的方式。人民群众对不良现象的斗争,有毛泽东同志及党中央的支持[21]。的确,毛泽东十分鼓励也十分重视反映此种问题的群众来信。首先,对于一些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征粮流弊、匪祸横行和干部作风等问题,毛泽东会立即做出处理,指示有关党政部门进行整顿,彻底检查,切实纠正。对于问题初步解决后,毛泽东会在回信中说明处理意见,进行反馈。并且他也会在信中认真询问最近情形是否有所缓和,地方政府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否如此,以及还会鼓励群众将乡间所知所见情形,随时写信告知。其次,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地方性问题,毛泽东则强调地方事,只愿收集材料,以供参考,不方便直接干预。因为毛泽东不熟悉具体情形,贸然决定可能出现偏颇,同时直接干预地方机关事宜,不符合党和国家组织规定,也使地方党政不好办事,造成管理上的不便。因此,对于地方上的特殊问题,毛泽东还是指示群众积极向当地政府反映,以期妥善解决。同时,对于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苛责或歪曲指责,毛泽东也会在调查清楚后做出正确的批示。例如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党和政府的干部没有“英明的见地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把一个最困难的工作,放在马列主义水平最低的一些同志身上,岂不是有意的让他们犯错”,毛泽东驳斥并批评了这种看法,指出在当时要求一般干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未免有些苛刻,此种状况只能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而改变[6]505-507。另外,对于群众来信反映问题时,毛泽东也十分注意保护这类群众,防止出现打击报复的行为,并严肃批评少数干部把群众反映问题看作是告自己状的错误思想。
第四,对于群众学习、工作和生产情况的报告,勉励群众继续努力,取得进步,为民服务。如冯友兰来信对以前讲授封建哲学表示愧疚,指出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思想时,毛泽东对其追求进步深感欣慰,鼓励他加强实践,逐步取得成绩[15]61。对于工人农民群体来信汇报在生产上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时,毛泽东会对其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以及鼓励他们学习先进经验,发扬积极性,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成就。
第五,对于故交旧友来信,不忘旧谊,关心故友。首先,毛泽东会对他们的关心与问候,表示感谢,也会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人情况在信中与之叙说。其次,对于故友反映身体康复、生活提高、思想进步时,毛泽东会在字里行间表达欣慰之感;对于故友身体有恙时,又会深表同情,十分挂念。另外,毛泽东也会进一步询问乡间生产、贸易、公粮等项情形,关心故友工作学习上的具体情况,有时也会在信中邀请几位好友来京以叙旧谊以及了解乡间状况。最后,毛泽东还会鼓励亲友积极进步、表现成绩,以及表达祝福等[9]22,24,78,80。
第六,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积极落实。对于这些来信,毛泽东都会认真进行考虑,其中正确且可行的意见,毛泽东会积极督促相关部门进行贯彻落实,然后有时也会在回信中说明处理的种种情况。如就熊筱蠢提出的医学上的建议,毛泽东交予医务机关认真研究[8]145;对于群众提出解决公家小汽车接送孩子造成浪费的意见,毛泽东立即指出此建议值得注意,并让杨尚昆查明酌办[8]444;对于黎锦熙提议推广注音字母的建议,毛泽东表示同意,并马上让秘书处转给文字研究会研究[14]519。另外,对于一些不太适当的建议,毛泽东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蒋竹如的意见,毛泽东回信指出,律诗是一种少数人吟诵的艺术,难于普及,不宜提倡[8]104。
三、关于毛泽东处理群众来信意见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始终把群众路线当作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因而高度重视群众来信,但同时极力反对以权谋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群众观,并因此对当时党和国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坚持立党为公的权力观
综观群众来信,可以看出部分来信中毛泽东的亲戚同学朋友等提出想要谋取一份工作,或想得到政府救济改善生活,以及去北京游玩一番等要求。这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以及常年战争的破坏使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失业众多,新中国又难以在短时间内使经济获得快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难以有明显改善,因此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新政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当时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封建思想在当时还很根深蒂固。不少群众认为自己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亲戚朋友,想要靠此关系来谋得工作学习上的机会,因此乘机提出各种要求。但毛泽东坚持按章办事,反对以权谋私的特权思想,强调一切问题要按全国同类情形同样处理,不能只顾少数,要防止引起群众不满。对于普通群众的个人要求,毛泽东也多次指出不能有所殊异。这些话语光明磊落,体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一种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广阔胸襟。因此,毛泽东对亲友的许多要求都进行了拒绝,虽然有些亲友开始不太理解,但慢慢地他们逐渐“了解也理解了毛泽东不愿徇私情的脾性,因而他们也很少写信给毛泽东提个人要求了。”[17]64
(二)坚持以民为本的群众观
毛泽东曾指出,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才会热烈地拥护我们[22]。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国家事务十分繁杂,但毛泽东依然关心群众生活,有着强烈的民生情怀。关于群众来信,他高度重视,认真了解群众诉求和社会问题,竭力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反对敷衍应付和拖延马虎的态度。对于群众反映的困难,努力予以帮助和接济;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突出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对于群众的建议,认真考虑,加快落实;对于群众自身情况的报告,回信鼓励,激励进步。正如1948年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23]。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而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努力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三)毛泽东积极处理群众来信的历史意义
首先,群众来信反映了群众真实的想法和实际的社会风土民情,毛泽东认真处理这些来信,对于党和政府体察民情,把握中国社会现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渠道,对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于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毛泽东态度明确,婉言拒绝,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又打消了来信群众的特殊化思想,有利于引起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旧社会的恶习,提高思想觉悟,转变社会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对于故人,毛泽东不忘旧谊,对于普通群众也尽力接济,显示了毛泽东“无情”中又“有情”,表现出共产党人讲原则但也并非不讲人情,这对于丰富党的形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次,对于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毛泽东不仅高度重视,而且鼓励群众经常来信反映。这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激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新中国各方面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促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发展进步。另外,对于群众的致敬信或自身情况的汇报,毛泽东的积极回信,可以给群众以很大的激励,鼓舞他们生产、工作、学习的热情。其中有不少的工厂、学校就是在收到回信以后,群情欢动,对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5]268。
四、毛泽东正确处理群众来信的现实启示
处理群众来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方式,而毛泽东的处理意见和指示所包含的有益经验,对当下党治国理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及时回应群众心声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24]。因此,新时代下党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密切联系群众当作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首先,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彻底纠正那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只有经常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注意到群众来信的可贵,用群众的意见来推动和改进我们的各项工作[25],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其次,要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决纠正那种对群众来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互相推诿,不了了之的不作为行为。同时,党员干部还要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事”,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特殊化,不能群众要怎样办就怎样办,不能忽视党应当教育和领导群众的方面。
(二)完善民意表达途径,畅通党和民众的政治沟通渠道
信访工作既是底层普通群众向高层领导人表达呼声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党和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党必须认真对待信访工作,通过健全信访工作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访条例,以建立完善的信访制度,努力为群众来信来访提供顺畅的通道和良好的制度保障。另外除了信访制度外,党也应该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司法制度等民意表达的机制,以及完善电子邮件、电话、网络等形式,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为群众向各级党和人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多元途径。
(三)守初心担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坚守初心,不改本色,高度重视群众来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因此,新时代下的党也必须继续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6]345这就要求党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党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争取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之,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始终保持“赶考”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