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困境及出路研究

2020-01-19吴虎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区农村学校

吴虎强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6)

引言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却被硬生生地唱跑调了!这是一堂三年级孩子和五年级孩子合上的音乐课,三年级孩子有二十多个,五年级孩子有十多个,上课的老师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整堂音乐课没有任何节奏练习、识谱教学、歌词赏析等等,老师仅仅是打开“酷狗音乐”让孩子们一起大合唱,连跟唱、示范演唱的环节都没有,孩子们声音很大,跑调的歌声甚至可以冲破屋顶、飞出校园,但是,没有丝毫的情感与乐感……

这是笔者2018年11月在某省城周边一所农村小学听到的一堂音乐课。因工作关系,2018年秋季开学至2018年年底、2019年春季开学,笔者曾多次到某省城周边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开学督导以及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地查看了学校的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查阅了学校的常规管理等资料,并进课堂听了十多节课,同时,还跟校长、教师、孩子们零距离地、面对面地交流与座谈。

这些学校其实离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日新月异的省城很近,从这个省会城市的市政府开车到这些学校也就一个小时,甚至还不用一个小时。按照行政区划,这些学校也划入了城区,所以笔者把这些学校定位为“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在笔者未近距离、全方位了解这些学校之前,笔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应该跟城区的学校不相上下,可是了解了之后笔者才发现:距离省城如此之近的这些学校其办学生态却跟笔者家乡(曾经为国家级贫困县、偏远山区)的学校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笔者家乡的某些学校,震惊之余,笔者更多的是在冷静地思考其困境、其原因、其出路。

一、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困境

通过多次深入地督导、调研、走访、座谈,笔者发现: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小学深深地陷入了发展困境。一股迷离之气充斥着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

(一)生源困境

生源流失,学校面临撤并。离城区越近,意味着人们进城的机会越多、享受城区资源也更加便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在城区求职、购房、定居。再加上城区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办学水平总体上要优于农村学校,因此,入学适龄儿童便大量地跟随父母到城区就读。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学生总量十几个、几十个的学校便应运而生。很多学校更是撤并成了一所学校。据统计,近五年内,某省会城市某区管辖范围内的城市周边农村学校从37所减少到了27所,2016年该区域的农村初中生人数是3503人,2019年只有1897人,其中有一所中学2016年有184名学生,2019年只剩下35名学生。“乡村空了,城市挤了”——这是对目前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二)师资困境

师资流失,教师队伍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缺编、年龄老化现象。虽然离城区距离并不遥远,可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是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即使教育局为农村中小学定向招聘教师,还是出现了“招不到、留不住”的情况。有些年轻老师刚开始满腔热血投身农村教育,可是待上一年半载便千方百计往城区学校走。因此,留在农村学校的一般都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这些老师一般都只擅长于任教语文、数学,对于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科目都缺乏专业的素养,无法胜任教学,甚至在他们的心中,这些科目也无关紧要。而农村中小学往往又很难招到这些科目的专业教师。虽然,在教师总量上,一般的农村中小学都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的要求,甚至还远远超过了标准要求,但是这些学校学生总数少,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有些年级只有一个班,几个学生,但各个科目的老师还得同样的配备。因此,从学科分布来看,农村中小学存在专业性缺编的问题。

(三)教学困境

基本课程开设不足,基本课时无法保证。因为生源、师资的特殊性,这些学校无法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有些学校为了让学生都有机会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英语课,采取了不同年级合班上课的方式,但这种合班上课又不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式教学。复式教学在一堂课中会兼顾到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合班上课却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只上一个年级的教材,比如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同上音乐课,上的教材可能只是三年级的或者五年级的。长此以往,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不成系统的、碎片化的,国家的课程标准、课时计划都是无法落实的。

二、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困境所带来的影响

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困境深深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家长,影响着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区域的未来。其背后的成因也是复杂的、深刻的。

(一)对教师的影响

对年轻教师而言,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小学虽然离城区不远,但他们依然不愿意去或者不愿意扎根在此。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办学视野相对狭隘、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办学理念相对陈旧、办学资源相对贫乏,从而不利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年轻教师刚踏上讲台,期待有优秀的师长领航、带路,期待有更多学习、展示、交流的机会。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绝大多数教师只愿意按部就班、等待安全退休,不愿意再多花心思去钻研业务。在这样的氛围中,年轻教师觉得得不到专业成长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因为生活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年轻的同事很少,志同道合的可能就更少,年轻教师正值谈婚论嫁的年纪,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都很难,年轻老师何以能安心于此呢?三是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依然没有高到让年轻教师心动、生活无忧的程度。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一般都要到城区买房,上班路上来回的奔波也需要他们买车,生活成本比城区教师要更高。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并没有高于城区教师。因此,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年轻教师纷纷投入到城市的怀抱之中。总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小学无法满足他们专业成长及生活的要求,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更易磨灭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对于大多数一直扎根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老教师而言,可能他们已经习惯并十分享受祥和、安静、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学校规模不大、检查评比很少、家长要求不高、节奏比城市要慢。就个人生活而言,他们大多都已经在城区买房、安家,即使没在城区买房,在农村也有自建的小楼房,真正是“岁月静好”!因此,他们不太愿意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去钻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再加上不断流失的生源、不断出走的年轻教师、不断缩小的学校规模,让他们更加缺乏激情、斗志与梦想。2019年年初,笔者到城市周边一所农村中学进行开学督导时,看到的是环境优美、开阔的校园里一群随意的老师,感受到的是拖沓、懒散的氛围:学校功能室里垃圾成堆、黑板报上没有一个字、教师上课没有一点激情、整个校园冷冷清清,一股颓败、没落的气息充斥校园。当然,也有极少数身处其中的教师为落实不了的课程、为无法完成的教学、为无助无奈的孩子感到痛心、积极呼吁。可是,他们又能改变什么呢?只能麻木地、无可奈何地数着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

(二)对学生的影响

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发展困境、或者说没落,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据笔者调查,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主要由这几部分孩子组成: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因为城区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根本无法满足入学需求。因此,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不让孩子留守老家、从小缺失父母关爱,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房子租到城区周边的农村,让孩子到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就读。二是极少数当地原住民的子弟。因为离城区较近,城市周边农村有点门路的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城区就读。但也有极少数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因为家庭条件差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孩子留在了当地的中小学就读。

教师结构性缺编、年龄老化,课程、课时无法开足,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首先,与城区中小学的学生相比,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残缺的。他们的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英语等课程或是形同虚设、或是残缺不全。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对音乐、美术科目进行监测,被抽中的一所城市周边农村中学的校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教育局:“我们学校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我们自己的老师连简谱都不认识,如何教学生啊?学生几乎都没怎么上过音乐、美术课,怎么参加检测啊?作为校长,我一直都觉得非常痛心,非常懊恼,我们真的愧对孩子们啊!”其次,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孩子所受的这种不完全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竞争力与人生命运。城市孩子除了接受比较优质的学校教育之外,晚上、双休天还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辅导。而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孩子连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都无法接受,尤其是小学科学这样的课程,是为中学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打基础的,如果小学时连科学教材上的内容都未接触、掌握,中学时他们如何跟城市孩子竞争呢?中小学时,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没怎么上过,他们的综合素质又怎么能跟城市孩子相提并论呢?“寒门难出贵子”便是理所当然了!一个人童年、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其未来的前途、命运。在残缺不全的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影响下,耽误的将是无数农村学子的人生!

(三)对学校以及城市周边农村发展的影响

丧失激情与信心的教师、无法保证的教育教学质量等直接导致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急剧缩小、撤并。因为没有学生就读,村小基本上都要撤掉了,每个乡镇就留下几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十几年前曾经辉煌一时、学生多达一千多人的中学现在也只剩下几十个学生了,马上就要被撤并。照这样发展下去,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还能存在多久?如果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学校都不复存在的话,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无疑是影响巨大的,没有学校意味着丧失人气,没有了人的聚居,乡村振兴又如何进行、又有何意义呢?

三、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校走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小学都是极其兴旺的,村村有学校,各乡镇的中心小学、中学学生人数都还不少,教师在当地受人尊敬。但到二十一世纪,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小学便开始了学生外流,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相对于在农村从事农业和养殖业来说,人们在城市挣钱的机会更多、发展的空间也更大。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飞速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于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处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更是积极、踊跃。刚进城的时候,他们把孩子留在了农村老家,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候鸟少年”,随着事业的发展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突显,进城务工人员便都把孩子带在身边、带入城市。于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此,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困境、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冲击所造成的。

(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极大地改变着农村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耕读传家”不再是农村家庭的家族遗训,读书也不再是农村人走出农家的唯一出路、更不是赚大钱的途径。“种田无用、读书无用论”甚至再一次引起热议。于是,农田荒芜、学校关停。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对农村的冲击也很大,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城市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城市文化,让相对安稳、安定的农村人抵挡不住其诱惑,纷纷投身其中,人们向往城市生活,逃离农村、成为城市人便成了很多农村人的梦想与追求。人们不再安于平淡、平凡,不再敬畏、珍惜身边的山水、自然,不再内心安宁、笃定,即使在家的农村人也不再种田、种菜,只想通过赌博、买地下六合彩等一夜暴富。“随着现代化进程一并而来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沉溺享乐等价值观对勤劳吃苦、淳朴善良、守望相助等乡村传统美德不断侵蚀,导致乡民染上赌博、买码、暴力犯罪等恶习,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1]这些观念、文化,与学校教育是不太相融的,因此学校、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再崇高,其存在与否也已无关紧要。同时,在教育领域,“中国的现代教育在不断地谋求与西方接轨的过程中,首先是学日本,然后学美国,再学苏联,实际上失去了民族的生命底色,这直接导致了二十世纪现代中国教育内在精神的整体贫乏。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二十世纪后期应试教育之所以风起云涌,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充分地立足于乡土中国的现实背景,有效地培育出现代中国教育的内在精神血气。这种精神血气的来源,一是千百年来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底色,一是生命原初的底色,也就是自然人性。”“中国社会在谋求以城市化为内容,以物质的现代化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底蕴。”[2]

(三)学校自身的原因

在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走入困境的过程中,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努力去实现“自我救赎”,而是随波逐流、“自甘沉沦”。甚至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还很享受学生减少、工作量减少之后的轻松、闲适。随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这些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松散,教育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差,学校自然就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四、城市周边农村学校走出困境的路径

近年来,农村没落的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计划”,尤其是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振兴。这些都为农村中小学走出困境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相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而言,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有着很多的优势,要走出困境相对来说路径也要多一些。

(一)以环境育人为突破点

在校园环境以及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对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把这些学校建得比城区学校更漂亮、更具教育特质、更适合儿童生长。很多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第一感觉往往是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更漂亮、教学质量更好。实际上,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城区要好,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连接,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世界的感知、热爱,更有利于引领孩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找到自己在天地、自然之中的位置,找到生命的根与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学校建设得更生态、更自然、更适于儿童生长,让每一个走进其中的儿童都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以此深深地吸引孩子。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吸收城市和农村双方的优点,建设得比城区学校更具生长性、生命性和教育性。

(二)以课程育人为创新点

在课程开发与落实上,可以充分利用城乡资源,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城市周边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教育问题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12月12日邀集上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举行的乡村教育讨论会上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3]

什么是“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呢?”“‘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是我们今天所立的宏愿。学堂是有的,不过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4]例如浙江省长塘镇遍生翠竹,竹笋、竹刻和竹编是地方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乡镇学校则立足于生态特点,以种竹、画竹、乐竹、写竹等多种方式建构了“竹文化”主题的乡村教育之路[5]。又如四川省清道小学所在的射箭台村是绵竹年画的发祥地,年画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清道小学就通过学习年画制作、讲述传统年画内容、收集民间艺人口述史等方式,将传承地方文化有机结合到学校教育中,建构起以“绵竹年画”为主题的乡村教育之路[6]。

当然,要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打造特色,“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首先在师资上要有保障,政府要为这些学校配齐、配足教师,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英语等专业学科的教师,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其次,可以大力加强师范教育,在师范院校培养全科教师;另外,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城区学校的教师资源,实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师跨校任教的制度;甚至可以利用城区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给一定的课时费,保证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学科的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一般周一至周五白天都没课,离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距离又不远,正好可以弥补城市周边农村学校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实施乡村教育最易实行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乡村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同时还要有世界的目光和民族的目光,这是很要紧的。”[7]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不仅包括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还有社会教育环境。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的差距,还有一个就是校外教育资本供给的差距。如何尽快建立乡村校外教育体系,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山东省在乡村校外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2229个,惠及66145名儿童;建设了5200个乡村少年宫,为乡村儿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校外活动阵地。与此同时,省内一些乡村学校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延伸到乡村社区,建立了村居家长委员会,成立了“村居学习互助组”,七八个孩子组建一个“学习互助组”,孩子们在周末、节假日轮流到不同的家庭去学习、做作业,或者开展有益的活动,家长轮流值班。在家长委员会组织下,“村居学习互助组”已成为乡村孩子校外教育的有效组织方式[8]。

(三)以“学习型组织”的打造为着力点

要加强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自身建设,让每一所中小学都成为“学习型组织”,激发这些学校教师的自我生长、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活力与能力。“学习型组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是学习者。婴儿不需要人教就知道怎么学习。实际上,婴儿不需要人教任何东西,他们天生就是好奇的、优秀的学习者——学走路、说话,以及基本独立地照料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学习型组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学习的天性,而且热爱学习。”“自我超越是不断澄清和加深我们的个人愿景的修炼,是持续集中我们的能量、增强我们的毅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修炼。因而,它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基石——或者说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一个组织在学习方面的信念和能力,不会超过组织成员在这方面的信念和能力。”[9]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关键由教师决定,只要有一批教师坚守在这里、扎根在这里,只要教师是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学校就会有活力,学生就会有希望,教育就会真正发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10]在乡村学校教育的角色方面,它要求乡村学校替代性地满足乡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亲情抚育的情感与教育的需求,加强庇护和培育的功能[11]。在课程资源的选取上,它呼吁吸纳乡土知识作为课程资源,以保护和传承乡土知识和乡村生活方式[12]。

(四)以“文化育人,精神引领”为立足点

要让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文化恢复活力,重塑乡村的精神价值观念,通过好的教育吸引当地人口回流,甚至让城市人群也向往这里的教育资源,到这里求学,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的振兴。“乡土不仅仅是物理概念,而且直接地就是一个精神性概念,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基础。乡土不仅是当下的存在事实,即作为自然空间的乡土概念,同样是历史的,即作为孕育中华文明与中国人独特生活方式与生命样式的乡土历史。乡土在传统中国人的生命结构中,实际上起到了准宗教的作用。所谓叶落归根,这个乡土的“根”实际上就起到了对个体生命终极呵护的作用。“如果说现代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那么乡土中国就是我们社会现代化赖以展开的基础与背景,是我们现代化需要不断回返的精神起点。正因为如此,怎样在现代教育的谱系中,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完整地显现乡土的价值,以缓解当下国人置身现代化中的精神焦虑,从生命哲学的层面促进我们的精神健康,以对乡土的亲近来重塑我们置身现代文明中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应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亲近乡土是在民族文化精神意义上,启发个体精神的家园意识,扩展个体的心灵空间,保持个体心灵世界的开放性。不断地回到乡土,理解大地,不失为拓展个体生命空间、内在地保持个体生命开放姿态的基本路径。”[13]

结语

“乡村人民满贮着真诚的心,他们不愿进取,不要新奇,看见你使用进取和新奇的方法与手段时,便会消极的和积极的来反对。所以对于农民,对于乡村社会,一定要用温和的手段,循次渐进的去潜移默化。一时焦急,满局皆输,希望你捺着心儿,忍着劲儿去干事。”[14]

城市周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坚守。总有一天,这些学校的孩子唱歌不再是跑调的,“歌声与微笑”一定会成为这些学校亮丽的名片,这里的教育也一定能安放心灵、润泽生命!

猜你喜欢

城区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长沙市望城区森林海幼儿园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