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0-01-19吴培启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教育

吴培启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274015)

当前国内外局势表明,全面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西方敌对反华势力的政治渗透和策反始终没有停止。从香港“占中”事件的发生到今天反“修例”暴动的系列事件表明,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关键。脱离上层建筑和社会实际的所谓“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刻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深深印记。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育人、育才的重要职责,教育理应履行这一职责,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1]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基本发展方向,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教育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

一、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的提出是具体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2]“三全育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同时也是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的战略性决策和英明正确选择。

(二)“三全”的含义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实施教育的主体来看,全员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从学生接受教育的角度,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一方面人是教育的产物,一方面人的未完成性、生成性决定了人必须要接受教育,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即是这个意思;从教育开展的途径来看,全方位就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立体式、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三全育人”的提出也恰是当前教育开放性、国际化、终身性、系统性等特征的回应与战略决策。

(三)“育人”的内涵

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与过程,“育人”是目的和归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长期性、复杂性、阶段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立德树人”的提出又给我们在“育人”的方面指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具体回答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现实困境。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知名度、办学水平与定位、地理位置、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与知名高校相比,因此生源质量方面较低。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生源质量下降也更为明显。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大部分地方高校还招收一定数量的专科生,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的办学层次和目标。

(二)学习自觉性和主体性缺失

我们把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称为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有三个基本特征,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3]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显著下降,部分学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中出现了“中学累死,大学闲死”的极端化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学生迷恋手机、沉溺网络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学习动机不强,情绪情感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专业认知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等。以前是满足于六十分万岁,现在是寄希望于“缓考”、“补考”或毕业前的“清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性意识亟待提升。

(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就业的需求,综合素质发展滞后,全面发展落实不够,立德树人的理念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就业,从而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领域中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学校中浮躁之风愈演愈烈。虽然大家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往往罔顾树人的长期性、复杂性,而只求眼前的就业率、考研率、优秀率等。

(四)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每年新生入学心理测试结果表明,每一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心理问题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认知、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自我认知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迷茫,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不足,价值期待的落差,专业认知模糊以及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等。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日渐降低。

三、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三全育人”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面向全体,德育创新,能力为重,学生为本,服务社会,改革评价。[4]随着“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观念进一步提升, 育人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改善。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中严格按照“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原则要求,处处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新德育方式,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育人理念和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多半是师范专科学校,并且具有较为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继承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创新育人方式。比如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根据公费师范生特点及时开展“卓越师范生计划”,配备博士研究生老师做班主任,班内学生根据知识学习、活动兴趣、体育爱好等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定期开展活动,定期做总结和交流。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增强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充实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凝聚了班级集体力量;另外教师教育学院根据全院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创建“一年级一重点,一班级一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和动员各年级各班级建设自己的特色,2017级心理咨询专科一班创建了学习型班级,全班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各小组之间定期进行交流、探讨与相互学习,极大提高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该班级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集体。

(三)切实落实全员导师制

在建立“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年级辅导员作为年级的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设计年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协助、指导班主任工作,负责各班的量化、考核、评比等;班主任负责所带班级具体的教育、日常管理、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评优评先等;导师主要由院级领导、教工党员担任,每个导师负责1-2名学生,导师定期与所指导学生就日常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谈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物质帮助与心理疏导,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业进一步认知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等。

(四)拓展育人多元途径

根据“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三个特点,围绕“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要求,严格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从人格塑造、精神提升、心理关怀三个方面开展育人工作。

人格育人。人格可分为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三部分。人格动机系统即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积极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目的、志向、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构成。[5]人格的动机系统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发展的动力源。在育人过程中也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动力系统一旦得不到发展和完善,心理特征系统与自我调控系统也会产生发展障碍,从而使得人格不健全甚至产生缺陷,进而影响或阻碍人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人格特点,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围绕理想、信念、价值观、动机、兴趣等开展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为人格健全发展奠定基础。

精神育人。所谓精神,主要指对人的主观存在状况的描述与定位,是人不同于物的一种基本属性,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意识、信念和理想。[6]当代商品社会与消费社会中物欲横流使得人的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人的“物化”与“异化”日益严重,“‘物化’是从主体的角度看客体,主体被客体化,物质价值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一切以‘物’为标准,而‘异化’则是从客体的角度反观主体,是主体自由的丧失,人的价值的贬低”。[7]青年大学生中的“空心病”、“网贷”、“佛系”等现象的存在表明大学生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物欲销蚀的萎靡不振,尤其是许多青年学生缺少了拼搏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为了中国的发展愿意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展现一代伟人的责任担当。作为时代发展的主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强化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实践,正是在这种‘双向建构’模式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这其中,就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8]为此,学校大力整合学生实践资源,积极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依靠社区、农村乡镇、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近年来菏泽学院学生在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小荷学堂”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奉献精神和服务本领。凭借齐鲁文化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主题讲座、论坛、学习交流等措施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课堂的“抬头率”显著提高,基本消除迟到、早退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的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心理育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建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菏泽学院强化课程思政,大力提高一线教师的育人本领,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建了以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同时密切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搭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探索“问题”学生的家长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定期交流和沟通机制,建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的五级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凭借菏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山东省心理示范教育中心的优势,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学校积极筹建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对学生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