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相关问题及实施路径探析

2020-01-19程向阳冯金凤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程向阳,冯金凤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化价值塑造,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并与其他育人手段相结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对课程思政政策精神领会不深、对其重要功能认识不清、对教育重点把握不准、对建设路径掌握不熟等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首先有效破解这些难题。

一、课程思政的政策溯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及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思想基础,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贯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贯传统和重要特色,也是国家明确的政策要求。早在1994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均对发挥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一定要求。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该文件就完善育人体系,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出了更具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国家颁发的一系列“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文件说明,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建设中的思想指导地位。从政策思路上看,从侧重马列主义课程,到注重教育各环节的协同育人功能,再到强调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路更加开阔。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对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

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课程思政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7 年12 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这“十大”育人体系中,课程育人居于首要地位。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是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最主要途径,具有最广泛的覆盖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是如此,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渗透功能。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设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安排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等各环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也可以在教学语言组织、仪表教态等细节上表达特定的思政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教学的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其中。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专门的思政教育活动有可能带来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情绪,课程思政这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 课程思政能够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倍增效应。首先,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倍增效应。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必然会体现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进而提升高校整体思政教育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倍增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要求。各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教学内容在其他各类课程中得到印证和深化,从而倍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再次,课程思政对学校其他德育活动效果产生倍增效应。课程思政可以对其他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补充,从而增强这些活动的教育效果。最后,课程思政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网络媒体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加之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学生在使用网络工具时接受的一些负面信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及时矫正,并从老师那里接受更多正面和积极向上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三、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抓好这些内容系统性教育的同时,还要从学生成长所处的个人、国家、世界三大领域,重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努力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培树正确“三观”,筑牢人生之本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人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做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夯实思想之基。

(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政治认同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凝聚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纽带。当前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包括对祖国山河和历史文化的热爱,还体现为对广大人民的无限关怀,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认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分子,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使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的发展又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和前提。

(三)拓展国际视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全球合作,才能维护好人类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道义制高点。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崛起,一些不利于中国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论调时有出现。因此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更加强调友好合作、互利共赢,倡导和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布局,也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当然,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就高校来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推进:

(一)双轮驱动、共同推进

课程思政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按照高校一般的工作分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务干部的核心业务,课程建设一般属于行政领导的主抓工作。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特殊性,应该是党、政工作的交集,所以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时,应该强调党政双轮驱动,党务干部负责课程的思想政治引导和意识形态把关,行政领导负责具体课程建设指导,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二)上下联动、精准发力

课程思政建设牵涉面甚广,涉及每一位师生乃至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各高校统筹安排。学校层面主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强化对二级教学部门的考核、提供一定的建设指导等。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体课程的建设规划、课程教学规划、课程标准调整、教案编写以及教师培训等。还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有序推进各课程的建设进度,先易后难,精准发力。

(三)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以某个二级学院为点,选取先进典型,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二级学院可以以课程为点、专业为面,每个专业优先安排一两门课程作为“突破点”,进而带动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组可以以知识点为点、整个课程为面,选取合适的知识点作为某门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推进整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建设切忌生搬硬套,胡乱编排,它不是在专业课程或其他公共课程中生硬地插入思政课,而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或其他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关键在“融”,要融合得恰到好处,不留痕迹。思政教育元素可以是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案例、图片、歌曲,甚至是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肢体动作等,要让这些元素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着力破解制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种难题,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把握爱国主义精神、人民至上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重点内容,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