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慕课与高校教学有效融合研究

2020-01-19吴正英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习者互联网+课程

吴正英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国于2010年前后就有一些大学开始关注慕课的发展,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慕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视线。慕课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它是“印刷术以来教育最伟大的革新”。[1]事实上,慕课是将专业网络教育和公共网络社交两大平台合二为一,把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整合融入教育体系,在智能大数据分析中共享世界信息。这种信息传递和分享方式与高校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很大程度影响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和教学管理体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机会公平和参与式学习的实现,同时也对有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一、慕课平台建设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提出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学习过程以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之后,慕课方式在世界一流高校不断得到孕育。2008年,加拿大学者大卫·柯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慕课”(MOOC)概念。同年,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应用该概念开设世界上第一门慕课“联通主义与关联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这也是首门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2012年,谷歌X实验室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创建Udacity慕课平台,并自此开启xMOOC慕课建设的序幕。这种类型的慕课因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短视频设计、新型测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2](P6)等特征引起教育界更多的关注,带来知识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自2012年以edX、Coursera、Udacity等为代表的xMOOC诞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都开始重视慕课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慕课平台。如美国先后建立edX、Coursera、Udacity、Udemy、Novoed、Canvas Networks等慕课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西班牙的Miriada X、法国的FUN、巴西的Veduca、日本的JMOOC、阿拉伯的Edraak、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等。在这些慕课平台中,Coursera平台提供的课程最多,约占所有慕课课程的47%。在课程学科方面,人文类、计算机类和经管类课程最多,社会科学类最少。其中人文类约占20%,计算机类约占16%,经管类约占15%,社会科学类约占5.7%。[2](P35)

中国一流大学首先开展慕课平台建设。一方面,主动加入edX和Coursera等国际一流慕课平台;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本土化慕课平台。2013年和2014年中国高校慕课建设获得突破性发展。2013年,清华大学5月加入edX,6月发布“学堂在线”;北京大学5月加入edX,9月加入Coursera;香港大学9月加入Coursera;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于7月宣布加入Coursera联盟,成为该联盟首批中国内地高校。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4月发布“好大学在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该中心联合国内20多所著名中学建立“慕课C20联盟”,积极推动慕课的发展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除了高校,果壳网、译言网、网易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助力中国慕课发展。

随着“互联网+”计划的实施,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都高度重视慕课建设,慕课及慕课平台在普通高校全面普及。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教育厅自2015年委托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平台,全面负责安徽省慕课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慕课课程在高校的推广和运用,“e会学”平台在安徽省28所高校招募与培训“慕课校园大使”,积极开展“教师工作坊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帮助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切实提升慕课课程质量。截至2018年年底,“e会学”累计开设慕课446门,注册学习人数达24.1万人,学生遍布全国178所高校。[3]

二、围绕慕课的学术研究

世界各国对慕课的学术研究基本都始于2012年。美国一直处于慕课研究的领先地位。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及各高校支持的慕课项目来看,美国慕课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1)慕课所带来的宏观影响,如因慕课所产生的新经济与学术模型、慕课潜力、慕课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等。(2)慕课在某些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如佛罗里达大学探索慕课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研究慕课在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学中的应用等。(3)高校与平台合作研究,如马里兰大学与P2PU共同探讨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圣何塞州立大学与Udacity合作进行第一个慕课授予学分的教学实验,并与edX合作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等。(4)某(几)门慕课在某一平台上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对在edX平台上推出的首门慕课“电路与电子学”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圣何塞州立大学对在Udacity平台上所开设慕课实施情况研究、哈佛大学对edX平台上的“计算机技术导论”课程分析、杜克大学对自己在Coursera平台上的首门课程“生物电:量化研究方法”进行跟踪分析和详细研究等。(5)慕课教学中教与学的微观研究,如MITx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和混合教学环境中支持教师的最佳方式、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慕课学分机制研究、阿萨巴斯卡大学的学习设计与分析、学生体验与产出研究(盖茨基金资助)等。[2](P155-158)

我国慕课学术研究数量自2013年起开始飙升,至2016年达到最高值,2017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4]目前,我国慕课热点研究大致有以下四个向度:

第一,与慕课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含义研究。主要涉及关联主义和联通主义等支撑理论、OCW(Open Course Ware)、在线教育、翻转课堂、SPOC、慕课与教育变革以及在线学习的相关性、网络教育的系统思维、网络教育生态学、网络教育的“三多”学习理论等。[5]

第二,慕课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慕课环境下图书馆体系建设、创新服务、如何参与慕课建设等。

第三,与慕课相关的宏观层面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慕课与教育。如慕课新技术下高等教育改革、在线教育模式、慕课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高校对慕课的需求及教学资源分享、ESP慕课研究、校企/校校慕课的协同创新、慕课学分认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培植、慕课学习的生态系统等。(2)慕课的市场化。如慕课的市场运营模式、课程的市场化、慕课的市场潜力和市场分割等。(3)慕课自身。如慕课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差距、慕课引发的问题和挑战、慕课产业生态及价值链、促进慕课的世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等。

第四,慕课的微观层面研究,这一方面占据学术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学习过程研究。如个性化学习、高度自主的协作式学习、慕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课程完成率、退课率、同伴互评方式、立体学习模式、学习模式的评价方法等。(2)教学过程研究。如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估、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个性化教育途径、“小规模非开放”分组教学、教学效果和监管、教学内容的竞争力、教师角色转换、智能化教学管理、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交互方式、开放的质量保障体系及认证制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多维评价体系、慕课本土化与国际化课程融合等。(3)慕课应用平台技术研究。如平台间的交互、平台笔记功能、教育大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技术、学习持续性的研发、平台的学科课程选择及其影响、平台功能的完备性与成熟度、基于LTSA模型的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中国慕课平台相对滞后的因素和发展措施等。

三、慕课与高校教学有效融合的着力点

学习行为,即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为,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外在环境变量与学习者内在心理变量共同作用下的认知行为,根据慕课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本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以促进慕课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融合。

1.学校的政策支持

慕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如规定慕课课程学习的学分;授予学习通过者学位和证书;支持慕课学习过程中竞赛和研讨等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在线考试监控以及各种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等。

2.慕课的技术平台

在慕课与教学融合中平台技术支持非常关键。(1)线下无法实现的大数据分析和小机器跟踪。如在慕课教学中,慕课管理者根据实际需要虚拟教室、班级和课堂,设立班级管理人员,通过终端数据库收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测验、考试和讨论,把结果周期性地发给相应教师,便于教师及时反思,提高每一节课的实效;固定时间研究某一个专题,更多师生可以就该主题进行探讨;设置专门讨论区和笔记区,学习者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在讨论区求助,教师尽快给予回应,师生可以编写笔记在笔记区分享,充分发挥师生多对多探究的优势,支持开展大规模PK等。(2)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有用信息和高效处理信息的途径,提供高效的学习探索方法。慕课平台提供高级搜索引擎,帮助用户搜索与该课程相关的国内外学习资源,例如提供国内外主要慕课平台、国内主要浏览器、百度文库、中国知网等链接,学习者可以搜索相关高级别课程、有价值的科研论文、教学PPT等宝贵资源。(3)提供社交互动和信息分享功能。鼓励学习者将感兴趣的信息或帖子分享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网、腾讯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站,构建学习网络。

3.精细化的教学设计

慕课课程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资源提供者”,更强调学生的自觉主动,课程内容的质量、效用和趣味以及教学方法的新颖与高效,因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慕课教学设计需注意以下方面:(1)在明确课程属性,细化课程目标和每个单元教学目标之后,将每个单元的预习、讲授、复习三个阶段融入在线课程。(2)将浅显易懂的小知识点以视频、随堂练习、作业、考试、讨论、在线讲座等方式系统地融入每个单元的预习、讲授和复习这三个阶段。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和视野拓展三个层次。(3)始终关注“参与式”学习方式,即“学生参与”渗透各个环节,贯穿始终。如多交流、多实践、多互动、多个性化服务、多灵活机制,加强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的渠道,使合作学习方式更加自在,每个步骤都设论坛讨论,教师团队在平台讨论区提供协助答疑,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质量和难度进行课程点评并发表个人体会。

4.富有特色的数字资源

每一门慕课都是一个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需要将视频、非视频资源、讨论帖、作业、随堂练习、试题等各种电子资源整合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专业知识体系。慕课要想获得优秀的综合评价,数字资源除了本身的高质量以及满足知识基本需求和总体需求之外,还需要有特色和吸引力。

(1)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各章知识点分为学科知识和个人拓展知识,或细分为浅显知识、探究知识和关联知识。根据平台数据反馈,师生及时了解学习者总体需求和个体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个人所需的优秀数字资源,量身定制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如设置评论黑板或讨论区,学生高质量有价值的评论和特殊需求被标记并由团队教师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者制作个人学习资源,包括学习笔记、心得、视频音频等,并进行分享。

(2)开拓专业视野。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纳入宏观知识体系,同时在慕课课程中体现经济、政治、历史、语言、思想、价值观、人文环境、宗教等泛文化因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文化价值体系、语言文字、历史积淀、社会洞察和人际关系等,以此拓宽专业视野,将学习过程引入深层次水平,这些内容可以定期精选推荐方式推出。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慕课学习更依赖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是提供有趣的知识信息,如各种影像、图片、故事、奇闻轶事、或现实事件等,也可以是各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如游戏、竞赛、讨论和辩论等。

慕课以其创新的教学工具、资源和方法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界的重视,今天无论是慕课平台还是慕课课程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尽管如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的慕课建设任重道远,要紧紧围绕慕课学习成效创新机制,切实高效地实施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在慕课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上精益求精,力求深度和广度的同步拓展,注重知识输入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输出,细化输出内容和形式,评估到位,反馈及时,补救贴合,相信高校的慕课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互联网+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