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的启示
2020-01-19余慧君
余慧君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其综合性较强,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课程设置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精读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调整英语知识结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英语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改革当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易产生“沉浸体验”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沉浸理论的基本内容
1.沉浸理论的基本内涵
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首次提出“沉浸理论”(Flow Theory)(也称“心流理论”)。“沉浸”指的是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参与者一旦处于沉浸状态,就会完全投入所参与的活动当中,不受外界的干扰,且出于兴趣来进行活动。[1]这不仅有助于参与者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还能使他们体验到充实感和愉悦感。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内在自我体验”的特质,即在各种情景下都能获得沉浸体验,多数人还需要在其自身能力和活动环境均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时,才能得到沉浸体验。
2.沉浸产生的特点
第一,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使用的自由度直接影响其动机程度。第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注意力完全集中。第三,参与者完全投入活动中,并享受活动过程。第四,有些参与者会感到参与活动的时间过得很快,而有些参与者则会觉得花了比平常更多的时间才完成活动。这都说明参与者关注的是活动本身而非时间。第五,参与者自我意识在沉浸过程中消失。第六,参与者在沉浸过程中体验到的充实感和愉悦感会使其渴望重复这种体验。
3.沉浸产生的条件
第一,参与者的技能与挑战之间需达到平衡,这是沉浸产生的主要条件。挑战难度大,不利于参与者有效地控制环境,易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容易失去兴趣。第二,参与者对活动感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是沉浸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三,参与者能及时得到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和相关建议,有利于参与者完善和提升自身技能,并能增进双方的信任度,这是维持沉浸体验的必要条件。第四,参与者任务目标明确,内部动机强烈,且具备独立性,这是沉浸产生的能动条件。第五,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沉浸产生的外部条件。[2]
二、目前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甚至对英语精读课程有抵触情绪。
2.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目前有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甚至认为英语精读课程对其英语学习帮助不大且几乎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3]因此,他们对英语精读课程的态度较为消极,应付了事,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未能得知学生真实的想法,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对英语精读课程逐渐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4]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目前英语精读课程的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结构形式单一,配套教学材料未能体现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大多没有实效性,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虽然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分析精读课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听不懂、不会写、不会说,这与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会放映短视频或图片来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但一进入课文详解时,就陷入枯燥乏味的词汇和语法讲解中,并不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厌恶单调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引入沉浸理论的必要性
英语精读课程以课文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好,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5]另外,针对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目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引入沉浸体验式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进入沉浸状态,享受教学的愉悦。
学生在学用交互中进入沉浸状态,可以快乐地接受新知识,即置身于情境中获得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情境之中。[6]教师引入沉浸教学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去讨论、思考及合作,调动一切积极的教学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学有所成的同时,教师也教有所得,达到师生共同而有效的沉浸效果。[7]因此,将沉浸理论引入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革除目前英语精读课程所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投入度和参与度,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我和完善自我,还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沉浸理论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通常分为导入、讲授和总结三个环节,这些环节都能借助沉浸体验式学习来完成。
1.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教材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结合学生自身的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8]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主要是适时创建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沉浸体验环境,促进学生提升思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吸收课本知识,以便将课本与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呈现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运用生活的现象进行联想,或是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知识展开联想,进入体验状态,从而学到新知识。
2.课堂讲授
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一定的活动性的教学场景,注重学习的交际性,即在交际中学习,在学习中交际。无论是学生之间的交际还是师生间的互动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达到沉浸状态,有利于他们对所阅读文章中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目的。[9]
首先,学生在对导入课文内容的相关问题发表意见并了解课文相关背景以后,教师即可引入主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来分析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其次,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挖掘文章的内涵能获得深度知识,也就是说,针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度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能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积极互动、发挥想象和归纳总结,且问题难度要适宜,不宜过难或过易。此外,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总之,在这一阶段,学生有许多机会去体验、思考和感知新知识,从而使语言学习转变为一种使用语言和创造语言的沉浸体验过程。
3.课堂小结
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巩固和加强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回顾本次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内化。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和操作,体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获得知识的技能,充分获得参与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和认同的体验。例如,在学完某一单元的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口头谈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特定话题,并根据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或是小论文,同时还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词汇语法及翻译练习。教师布置的这些任务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精读课程教学重在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沉浸理论的应用有利于解决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与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与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校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沉浸理论指导教学,选取适合学生的体验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的体验学习环境,实现沉浸的体验,进而提升教学质量。